望城铜官:千年陶都重返国际大舞台 | “一带一路”的长沙故事
这里,曾经是中国制造的世界工厂;这里,曾经见证过大国工匠的绝代风华;这里,也经历过长达数十年的沉寂与落寞;这里,如今又火起来了。望城铜官,这个传奇古镇,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再次翩翩起舞——
千年陶都重返国际大舞台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建红 朱华
连日来,湖南铜官海旭陶瓷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海军很忙,忙得只能在车间生产线的现场接受采访。他说,英国客商下单的10万个高档陶瓷餐盘、比利时客户预订的3万套精品陶瓷餐具,11月份都要交货了,还有来自美国、德国等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订单,都要陆续出货。
“今年的十一长假,是不能休息了。”近日,记者来到湖南铜官海旭陶瓷有限公司,陈海军一边检查生产线上成批次“吐”出来的标准化陶瓷产品,一边介绍他利用日本技术、德国工艺组装的世界最前沿的陶瓷产品流水线。
虽然忙得脚不沾地,但在“海旭”这个陶瓷“老字号”火力全开的现场,能够明显地感觉到陈海军“陶醉”其中!
在望城铜官,像陈海军一样,一批又一批因陶而来、因陶而忙、因陶而醉的人,集结在一起,将这座湘水之畔传奇古镇的千年窑火再度烧旺。
是什么原因,让一度沉寂的千古陶都再现了窑火荣光;是什么机缘,让曾经落寞的传统手艺重振了产业风光;是什么特质,让沉睡千年的世界工厂又吸引了全球眼光!我们走进铜官,一个千年古镇在国际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场景在眼前徐徐展开……
黑石号,沉浮之间旺了千年窑火
湘江北去,云母山上,有一座因火而生、因水而兴的古镇,这个古镇就叫铜官。每到周末,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面朝湘江、背靠古窑,在“一眼千年”中感受盛唐风采,探寻“黑石号”的千年故事。
1200多年前,勤劳智慧的先人巧妙地解决了烧陶器与上釉彩的难题,让石渚成为世界釉下多彩瓷的发源地,首开陶瓷装饰文化艺术先河,树起了陶瓷史上的里程碑。产品行销天下,成为当时陶瓷产品的世界工厂。一个又一个船队,满载当地精美陶瓷,走湘江,入洞庭,进长江,扬帆太平洋,远涉印度洋,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直至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铜官依然在制陶行业声名远播。云母山上八个陶瓷厂共一万多名员工,在湘江之畔书写大国工匠的风华,将传统粗陶升级为精品陶瓷,率全国之先成功研发推出了炽字瓷,成为国家出口创汇的重头产品。
然而,市场瞬息万变,1995年湖南省铜官陶瓷总公司被列入特困企业名单,八大厂区陆续停产,窑火渐渐熄灭了。
20多年过去了!铜官在沉寂中行走,一直在等待和寻找属于自己的新一轮风口。
曾见证铜官陶瓷厂红火历史的烟囱仍然矗立着,早已看不到烟了,但可以看到一行非常醒目的字:让铜官走向世界,让世界来到铜官。
让世界重新认识铜官,是从一艘一千多年前的沉船浮出水面开始的。这艘船叫“黑石号”,1998年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浮出水面。清理打捞上岸的船上物品时,船上67000多件瓷器,竟然有近56500件来自铜官窑。
千年沉船,惊诧了世界,惊艳了铜官!世界的目光看过来,重新聚焦于这个湘江古镇,沉寂的铜官,在世人面前又浮现了不一样的荣光!
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让铜官重新走向世界的梦想,有了更清晰的路径。
望城区重磅打造“一江两岸”,升级再造铜官片区,从基础配套硬件上入手,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还原历史风貌,打造以铜官古镇为首的湘江古镇群;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各地陶艺匠人、文化名人和投资客商回归并入驻铜官;依托铜官港区和铜官工业园区打造前港后园的新产业格局,为陶瓷产业复兴铺就绿色通道;让铜官陶瓷烧制技艺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铜官的历史文脉,先后奔赴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展演,多次邀请国际友人走进铜官,讲好铜官故事,传播望城声音,扩大铜官和望城的国际影响力……
陈海军在这个节点上趁势“复出”。2013年,他敏感地意识到,复兴铜官陶瓷的机会来了,于是投资1000多万元,对几近停摆的“海旭陶瓷”进行重新改造,引进国际一流的陶瓷产品生产线,研究国际陶瓷产品需求的新趋势,将古老的铜官陶瓷文化融入国际畅销的陶瓷产品中,摸索出一条产品国际化的“铜官路径”。
敏感的触觉迎来了丰富的市场回报。不久前,针对高端消费群体制作高档产品的英国Steelite International公司,专门到铜官找到“海旭陶瓷”,订制了十万个高档餐盘。为什么对铜官陶瓷情有独钟?英国客商颇有深意地说:来自铜官的陶瓷能代表中国文化,能通过产品讲好“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
陈海军自豪地表示,如今海旭的产品,比千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走得更远更广,遍布世界各地,“海旭陶瓷”不仅成为当地最大的陶瓷产品出口企业,也成为全国重点文化出口项目的代表性企业。
老字号,薪火之传兴了一方产业
一艘沉船,让铜官浮出水面;一个产业,让铜官展现新篇。
一批老字号,在传承与创新中,在铜官陶瓷产业的复兴中,再度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风采。
“泥人刘”是陶艺传家的老字号,在铜官家喻户晓。第三代传人刘坤庭如今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刘坤庭是为数不多的保留了柴烧技艺的匠人,但他将传统的柴烧推向了一个新境界。在刘坤庭的工作室,他介绍说,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和研究,他发明了一种新型的生态柴烧窑炉。这种窑炉既保留了传统柴烧的不粘不连、色泽古朴的特点,又避免了浓烟弥漫等弊端,能更加精准控制火候和温度,烧制出来的产品,既透气挂香,又经久耐用。刘坤庭说,每次柴烧时,总会有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柴烧“发烧友”共同见证柴烧的过程,分享开炉出货的成果。
“铜官窑陶瓷制作需要黏土、沙土、底土等6种原材料配比,经过炼泥、拉坯、捏塑、绘彩、上釉等10多道细致繁琐的工序,再经高温烧制,至少耗时10多天才能完成。”刘坤庭表示,在这个行业中,没有人能够确保每一件作品都成功,“任何一道工序的偏差,都可能前功尽弃。”
他多次奔赴新西兰、法国、美国等地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展示精湛的铜官窑技艺。在一场举办于澳大利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会上,刘坤庭用三五分钟就捏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赢得外国友人一片惊叹。
“这就是中国传统手艺的魅力,作为国家级传承人,我有义务、有责任把这个技艺传承好。”刘坤庭培养了数百名学徒。他说,他有一个心愿,想开一个陶艺大师班,改变现在分散收徒和授课的方式,召集学员集中授课和观摩学习,提高技艺传承的效率。
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下,“泥人刘”的第四代传人、刘坤庭的儿子刘嘉豪接过了接力棒。他不仅继承了父辈传统泥塑手艺,更把器皿和雕塑结合在一起,琢磨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柴烧之路,和妻子一道,从设计到制坯、上炉、出品、销售,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想方设法展现铜官窑产品的独特韵味和魅力。“夫妻双双去烧窑”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像“泥人刘”一样,原来散落各地的铜官陶艺大师纷纷回到老家来,回到老本行。
铜官老街上,出身于铜官窑陶瓷世家的刘志广,创办了广华鑫,成为古街上制陶手工艺保存得最完整的传统手工作坊;
“富兴窑”是湖南省商务厅公布的“湖南老字号”企业。彭望球作为铜官富兴窑第十八代传人,由广东潮州回到铜官,致力于铜官陶瓷文化的挖掘和传播;
在铜官陶瓷一厂老址上创业的任海阔,创立湖南铜红工艺陶瓷有限公司,坚持推陈出新,创新研发了陶瓷手模,提供给医用手套生产企业使用,仅这一项产品一年便销售了2000多万元,企业成为铜官陶瓷行业最大的纳税户。
目前,铜官已经拥有国家级大师3人、国家级高级技工5人、省工艺美术大师兼省陶艺大师6人。古镇新增创客群体数百人,恢复和新增陶瓷生产企业近百家,带动数千人就业。陶瓷产品门类也大大增加了,有内销产品,也有外销产品;有传统日用陶瓷,也有不同行业需要的特种陶瓷;有工艺陶瓷,也有景观陶瓷;有用作酒器的陶瓷产品,也有医用的陶瓷产品。
据统计,全镇目前陶瓷产品品类超过1000种。原本有些寂静的小镇,因为一炉窑火,又重新热闹起来了。
集结号,创新之路来了八方高人
脚踩陶泥,手工拉坯,添火烧窑,这是许多人关于陶瓷生产的记忆。然而,走进现在的铜官,会发现更多令人啧啧称奇的现代化场景。
十余台3D数码打印机次第排开,按照电脑设计的图纸,源源不断地将风格各异的设计坯样精准打印出来。24小时作业的打印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几乎没有破损率。这是记者在原陶瓷八厂内看到的场景。
实现这个场景的主人叫刘勇军。他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是业界小有名气的雕塑家。看好铜官未来的发展,他从广东中山来到铜官,成立湖南南博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带着新理念,从事家居摆件、大型园艺雕塑的创作和生产。用3D打印生产坯样,便是刘勇军的创新。“我们追求的是创意,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可以创造传统技艺无法达到的高度。”
他一次性投入500多万元,购置了国际领先的10台3D数码打印机,重点开发高科技陶瓷。“大到园艺雕塑,小到牙齿、手表里的零配件,只要把想要的图形在电脑里建模,都可以打印出来,而且更环保、不易破碎。”刘勇军十分看好3D数码打印陶瓷产品的市场。
铜官的文化和产业复兴,像一道光,照亮了许多创业者的未来之路。还有许多像刘勇军一样身怀绝技、心怀梦想的人,集结在铜官这片充满着历史底蕴的创新热土上。
长沙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肖小裘教授来了,还带来了他的研究生团队,他们在铜官自力陶瓷设立了专门的工作室,创作的“一带一路”大型壁画、十八洞村群雕等艺术作品,引发广泛关注;
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顶尖高校的师生们来了。青年陶艺家和陶艺工匠汇聚八厂旧地,正为将这里打造成为国际陶艺村而放飞梦想与激情;
研学的孩子们,也快快乐乐地来了。他们走进铜官窑窝陶艺研学与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学习和体验制陶全过程。“从2016年开始我们做研学,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至今已经接待了近十万人次。”该基地负责人吴琪扎根铜官11年,创办了长沙府窑陶瓷艺术有限公司,他全面扩建、提质陶瓷三厂,融会贯通穿越古窑、陶艺体验等十大知识点,让7000平方米的老厂房变身“大课堂”,用年轻一代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铜官文化和传承铜官窑技艺;
慕名已久的铜官窑国际粉丝也来了。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彩陶源村,利用资源优势,投入资金完善配套建设,“艺文小镇”、“陶溪居”民宿、露营基地等项目一亮相,便受到市场热捧,客流量持续攀升,每年为当地村民增收200万元,彩陶源村也成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如今,“艺文小镇”已签约合作陶瓷艺术家300多位,吸引了美国、加拿大、伊朗、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数万名“粉丝”关注。
一镇阅千年!
地还是那块地,江还是那条江,但地上的景,江上的船,已是天壤之别。千年之前铜官陶瓷出海的始发地,如今已经建成为一个优质的深水良港。新投入运营的铜官港区和望城经开区铜官工业园,形成了“前港口后园区、前港区后厂区”的发展模式,一大批适港产业更因港而来、因港而兴,港区的货物吞吐量,平均每年以60%的幅度增长。
湘江之上再扬帆,一条崭新的出海之路,在千年铜官又开启了新征程!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