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6名大学生组团“卖菜” 开发小程序帮农民增收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11日讯(全媒体记者 舒文 通讯员 喻玲)家住怀化的韩爹爹是一位老农民,儿子和儿媳常年在外务工,平日里他不仅要照顾两个孙子,还要打理一片赖以生存的菜地。“一家人吃不完,不卖浪费了,挑到城里卖车费贵,还没有固定的摊位,一天合计下来赚不了多少钱。”这是韩爹爹和不少小农户曾经的烦恼,如今,他们借助长沙理工大学6名大学研发的卖菜“神器”,不仅足不出户就可以将新鲜的蔬果送到消费者的手中,每个月还能增收数百元。
不出小区也能吃到农家“爷爷奶奶后院菜”
韩爹爹口中的这款“神器”是由长沙理工大学的朱杰、刘圣文、魏岑琛、杜逢清、黄雅娟、陈若晨六名学生合力开发的“菜菜农业”微信小程序。当记者打开这款小程序时看到,页面出现了包菜、胡萝卜、红薯、葡萄等不同蔬果和土鸡蛋等农产品。点开某一农产品,购物者还能详细了解到它的生长环境。如果看中了某款产品,这时只需添加至购物车,填写相关信息,第二天就可以吃到农家“爷爷奶奶后院菜”。
买的菜新不新鲜?安不安全?这是购物者最关心的问题。朱杰向记者介绍,为了保证蔬菜的新鲜度,平台采取预售制,提前一天下单,次日早晨5时农户则根据订单按量采摘、加工,再由合作社进行统一收集,上午9:00-10:00送至小区自提点。“集中配送降低了物流与仓储成本,打通了农产品销售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通道’。”朱杰说。
作为农产品的质量监督员,刘圣文介绍,平台还建立了可溯源体系,每个农户有独立的溯源码,为农产品办理了“身份证”。社区居民扫描二维码,在家就能追溯到出自哪个村哪户农民。“以前,农民只重量不重质,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健康宣传。定期对农产品进行抽查,将不合格农户列入黑名单,从源头上保证了质量。同时,合作社收集菜品后也会再次对蔬菜进行检测。”刘圣文说。
组团“卖菜”只因对农村的热爱
这看似一个简单的程序,对于朱杰和他的扶贫小伙伴们也是不小的挑战。从页面设计、流程管控、财务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到文案写作,不无考验着大家伙的专业能力。好在在大家3个月的通力合作下,“菜菜农业”终于在2018年5月正式上线,并开创了“一村一街道”的精准对接模式。截至目前,该平台已与长沙市天心区10个村合作,开发社区自提点40余个,帮扶的老年小农户群体扩大到近68户,为小农户平均月增收300至500元。
几个大学生为何要组团“卖菜”呢?朱杰告诉记者,他们六人中有四人都是来自农村,对于农村自然也是非常热爱,他们也希望通过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帮助农民。“在农村待的时间久了,发现的问题也就多了。农村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家家户户都有富余的农产品,从鸡鸭鱼肉到瓜果蔬菜,但是缺少销售渠道,特别是贫困户和老人,由于交通不便,富余的农产品大多都烂在地里。”针对这一问题,六个年轻人试探性地带点农产品回学校,在朋友圈里“销售”,结果却出人意料地好。
能否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帮这些农民群体卖菜呢?为了找到答案,朱杰和他的团队成员分成小队,连续两个暑假冒着高温,深入不同农村实地调研、收集农户信息和统计农产品种类,足迹更是走遍了长沙市天心区的十个城郊村。最后,调研的结果让六人组团“卖菜”更有了底气。
为农户建档立卡,将订单优先派给贫困户
另悉,“菜菜农业”通过后台数据精准管理,为每个签订协议入驻平台的农户建立了独立的信息档案。同时,为了更好的扶持村里的贫困户,“菜菜农业”小程序后台单独为他们进行了建档立卡,用户下单后将会优先派单到贫困户家里。
今年7月,“菜菜农业”还与长沙理工大学扶贫点新宁县枧杆山村进行了深入合作,菜菜农业利用“中转仓”的形式,在原有的“一村一街道”模式中加入销售枧杆山村农产品的板块,实现了偏远山村与城市街道精准对接,为扶贫点的农民增收增加了渠道。
对于未来的规划,六名大学生纷纷表示,将不断完善模式带动更多农民增收。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