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柴立元院士:绿水青山就是他勋章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22日讯(全媒体记者 岳霞 通讯员 唐百友 陈梦瑶)今日,中国工程院正式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共选举产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其中,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柴立元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青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柴立元院士日复一日从事的事业,就是重金属污染防治研究,留住绿水青山的脚步,从未停歇。

  人物简介

  柴立元,男,1966年9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科技委环境与土木水利学部委员。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院长,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及“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东亚资源再生技术会议国际组委会中国方主席,应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汞问题政府间谈判专家组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有色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何梁何利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荣誉称号。2017年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中南大学柴立元

  科研成就

  柴立元教授长期从事有色冶金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近年来,负责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环保公益科研专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教育部科研重大项目、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课题5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1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多项;编制国家与地方技术政策、规范及标准等30多项。发明的“基于微生物特异性的重金属废水深度净化新工艺”“有色冶炼含砷固废治理与清洁利用技术”等多项技术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在我国大中型涉重金属企业广泛应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8项。

2017年,柴立元作为教育科研战线的代表参加十九大.

  人物故事

  1966年,柴立元出生在江西省万年县,家里兄弟姊妹多,他排行最小。十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凭着顽强的毅力,拉扯着七个孩子,虽然家境困难,但母亲坚持让他读书。她告诉孩子们,“人没有累死的。”意思是说,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1999年,从日本回国的柴立元,受命领衔组建冶金特色环境工程学科,从而全面进军这一研究领域。依托学校在有色金属领域的特色和学科优势,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他着手组建团队,并悉心运作。二十年里,团队从最初的2人,发展壮大到如今的几十人。在柴立元的带领下,一大批人才云集一处,凝心聚力,集智攻关,解决了该领域许多焦点、难点问题。“向重金属污染宣战,我们要站在国家和行业最需要的地方。国家关心什么,我们就要关注什么;企业急需什么,我们就要研究什么。”柴立元下定决心。

  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废水。2006年,株洲冶炼厂一负责人将一桶冶炼烟气洗涤废水放到柴立元的面前,恳切地对他说,这桶废水处理了,株冶厂就有救了。这是一桶怎样的水啊?汞、铅、镉、砷各种重金属含量及酸度很高的废水。端详着这桶水,柴立元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着湘江沿岸生活着数千万的老百姓,他决心向污染宣战,一定要设法突破这个难啃的技术难题。

  一直以来,传统方法很难“抓住”全部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后难以达到国家最新发布的排放标准。柴立元和团队耗时8年研发出一种微生物治理办法,攻克了技术难关。

  2009年,这项“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法深度处理技术”成功应用于株洲冶炼厂,实现企业年减排废水500万吨。处理后的废水,不仅能达到最新国家标准,废水回用率由传统的50%提高到90%。这项创新技术在我国铅锌铜龙头企业等上百家企业应用,累计处理废水过亿吨。

  “坚持源头控污,将砷污染扼杀在摇篮里!”柴立元和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研发了有色冶炼含砷固废“控砷—脱砷—固砷—无砷”治理与清洁利用新工艺与新装备。该技术于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湘江流域乃至全国实现了大规模推广应用。

  2013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柴立元领衔的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团队低成本、高效益的废水净化和回用系统大加肯定。这一场景镌刻在柴立元的心里,更是给了他无穷的前行动力。

  现在,柴立元领衔发明的“冶炼多金属废酸资源化治理关键技术”在紫金矿业集团、五矿湖南有色控股集团等国内10多家大型冶炼企业工业化应用,并已与紫金集团海外项目签订合作协议在刚果(金)推广,用事业的硕果普惠更多土地。

  大大小小的奖章、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响当当的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牌,但柴立元的科研道路没有停止,研究中心仍在没日没夜不停运作。

  对于柴立元来说,科学研究的动力不在个人利益的获取,更多的是有益于社会、国家。“科学研究的目的不是在于赚钱,而在于通过产业推广技术,为冶金环保事业做出贡献,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人才。”

  在科研道路上走了近30年的柴立元,还将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他用实际行动践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作者:全媒体记者 岳霞 通讯员 唐百友 陈梦瑶】 【编辑:谭伟】
关键词:柴立元 中国工程院 院士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