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如何实现“儿童友好”?一场经验分享沙龙碰撞灵感火花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15日讯(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通讯员 华传辉)从一只青蛙身上,孩子们不仅能学到与它相关的诗词歌赋和故事,还能由科学家带领在夜晚听取蛙声一片,根据声音辨别不同的种类。14日,儿童友好自然教育经验交流沙龙活动在望城区白箬铺镇奇奇果园举行,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师生分享了自己的自然科普课程研发经验。这群年轻的本科学生来到乡村,在与孩子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收获了“有礼貌的叩头虫”“不想回家的小孩”等一个个生动瞬间,也有了自然教育如何实现产业化和更好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
本次活动由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望城区白箬铺镇片区校、湖南奇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望城区白箬铺镇白箬之光乡村创客服务中心等发起。在白箬铺镇“儿童友好先行先试镇”背景下,奇奇果园率先进行自然教育科普基地建设,并与湖南师范大学联合申报且获授牌“湖南省教育厅自然科普教育创新创业基地”。今年2月,该校生命科学院24名本科生在基地负责人范雄伟副教授指导下,开展自然科普课程研发的毕业论文设计。现场,朱羽菲、肖焕瑜、曾珠海、李金玉等四名学生代表围绕“奇稷种子博物馆的打造与自然科普”“奇稷昆虫小镇打造与自然科普”“蜜源植物中的自然科普教育”“瓜果中的自然科普教育课程研发思路”等主题进行了分享,独特的课程设计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
“自然教育与科学课堂上的知识密不可分,是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十分有价值。”来自仁和小学的科学老师胡晗说,如何让科学课从课内走向课外,让学生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加亲近自然地去观察,此次分享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和探索路径。
卜天云是一名自然教育讲师,这名11岁孩子的妈妈听完分享后说,非常期待系列课堂落地,为本地孩子打开观察世界的另一扇窗口。“从进入基地我们一路在观察,发现了很多的美好,看到了桃树和李树,以及各种花和有趣的科普图片,非常受启发,在自然教育的引领下,孩子们的好奇心在慢慢打开,愿意来深度参与。”她说。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范雄伟认为,当前全社会都在思考“双减”背景下,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儿童友好型的教育,自然科普教育是最契合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系统性专业化的自然教育,是一种博物通识型教育,是将科学家的户外科考活动以儿童教育的方式呈现,能大大提升孩子的科学思维力与学习力,它包括自然美育、自然劳育、自然疗愈等,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范雄伟告诉记者。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