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浏铁路10多年前全线停运并拆轨,仅保留了浏阳老火车站这栋房子。均为长沙晚报通讯员 邓霞林 摄
长沙晚报记者 颜开云 通讯员 曾煦
50年前的7月,醴浏铁路建成通车;2003年起,因种种原因全线停运并拆轨,但“咣且咣且”的小火车却给许多浏阳人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一张旧车票,订制老时光”。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40多名浏阳“乘客”手持特意印制的“旧车票”,在醴浏铁路浏阳站旧址,“检票”进入候车室,“踏上”那辆记忆中的绿皮小火车。7月22日晚,老火车站记忆馆、“智慧浏阳河”文化沙龙基地、美摄浏阳河图片分享平台在此揭牌。
醴浏铁路,当初的远方
上世纪五十年代,浏阳县的永和与七宝山公社先后发现大型磷矿和硫铁矿。为运输矿石,全长105公里的醴浏铁路于1965年底开建,并于次年7月1日全线通车运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醴浏铁路最风光的时期,年货运量最高超百万吨,运载旅客最高达131万人次。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受矿产资源枯竭、公路运输飞速发展等影响,醴浏铁路开始运量不足并致全面亏损。2003年,醴浏铁路停运并拆轨,仅保留了浏阳火车站一栋房子作为纪念。
旧车票,老时光,当初的这里是远方,老火车站见证了许多人的青春、故事和梦想。
今年62岁的古师傅一毕业就在醴浏铁路派出所工作,他的婚房就是老火车站二楼一间小房子,如今那里被隔成了一间摄影工作室。他记得当初火车站的人山人海,记得火车上被抢断货的“不要粮票的馒头”,记得铁路管理处宿舍购买的浏阳第一台大彩电……
浏阳一中的邓元香老师,当年在古港中学教书的时候,有过跟小伙伴一起衣袂飘飘跳火车的疯狂浪漫。
浏阳市政园林局局长王志革,是在火车站边上长大的小孩,也是后来老火车站广场的建设者。在他的记忆里,夜幕降临的时候搬凳子来火车站看黑白电影,是当时最“文艺范”的事情。
记忆复活,活化城市存量空间
醴浏铁路管理处使用过的老式电话机等物品。
关于醴浏铁路的共同记忆,让浏阳不少60后到90后,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如何讲好老火车站的故事?
浏阳市文化产业园选择以文化产业的理念来活化这座沉寂了多年的老建筑——它被打造成了老火车站记忆馆、“智慧浏阳河”沙龙基地、美摄浏阳河图片共享平台,三者功能互相融合、彼此支撑、循环滋养。
在老火车站记忆馆的筹建过程中,摄影师邓霞林付出了不少心血,也遇见了许多热心人。
红袖章、单程票、机修班的工具、站台上的马灯、火车司机的最后一串钥匙,还有火车开通当天的报纸……每一件物品,都有一段故事。张昶女士是醴浏铁路职工子女,她专程携全家从长沙赶到浏阳,送来了父亲当年撰写的回忆录。
“点点滴滴的记忆,就这样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浏阳市文化产业园管委会主任高志说,老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一栋老房子、一条老巷子可能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情感。
高志表示,老火车站的“复活”只是一个小小的实践样本,浏阳目前还有大米厂、氮肥厂、周家老屋等众多老旧建筑,将进一步努力探索,以更好的理念活化城市存量空间,呵护城市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