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坤夜读丨听“枢”①张栻的长沙时光(有声)

  2017年11月5日,位于宁乡巷子口镇官山村的南轩文化园正式开园,文化园的主体建筑为南轩书院。南轩,南宋大理学家张栻的号。书院背面的大山便是张浚张栻父子的长眠之地,其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魏公祠和南轩夫子祠在书院院落的中轴上。南轩文化园背靠罗带山,面朝沩水,青山绿水之间,宛如一幅水墨画。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乾道初,主讲长沙岳麓书院,著有《论语解》《孟子说》《南轩集》等。

  张栻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的长子。张浚(1097—1164),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封魏国公。张浚曾在宋高宗、孝宗两朝供职,绍兴五年(1135年)任宰相,因力主抗金遭到秦桧等排斥,被贬湖南永州等地。隆兴二年(1164年)八月,张浚在江西余干一病不起,遗书说:“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几天后溘然长逝。张栻遂遵父遗嘱,将他安葬宁乡县的罗带山之麓。官山村之名也由此而来。

  张栻虽生于西蜀,实长于南楚,八岁便随父离开故里,来到长沙。后定居长沙城南妙高峰,张浚将其私家花园命名为城南书院。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春,张栻随父从永州贬所回到长沙。不久,他奉父之命,前往衡山文定书院拜胡宏为师,请教二程(程颢、程颐)之学。张栻经名师指点,学业大进,后来成为与朱熹、吕祖谦齐名的大理学家,号称“东南三贤”。他对宇宙的构成、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变化,特别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组织一个和谐而理想的社会,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城南书院因张栻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而声名远扬。张浚父子在书院精心营造了“城南十景”。张栻写有《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其一云:“无言桃李也成阴,叶底黄鹂自好音。一缕炉烟清昼永,韦编卷罢短长吟。”

  南宋重建岳麓书院的湖南安抚使刘珙对张栻十分器重,曾多次举荐张栻,直到病危时还上奏推荐,认为“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因而委张栻以岳麓书院主教的重任。乾道元年(1165年),正在城南居家授徒的张栻也对刘珙重修岳麓书院极为称赞,并率士子前往观看,因“爱其山川之秀,栋宇之安,徘徊不忍去,以为会友讲习,诚莫此地宜也”,故欣然接受了主教岳麓的任务。张栻主持岳麓书院后,长沙成为湖南的文化中心,江南各省包括偏僻的四川都有众多士人远道来湖南求学。湖湘学派名声日增,以至人们都“以不得卒业湖湘为恨”。

  而在这时,产生了中国文化学术史上的一桩千古佳话——朱张会讲。乾道三年(1167年)秋,朱熹千里迢迢从福建来到长沙岳麓书院,受到张栻的热情接待。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两人朝夕晤谈,往返于位于湘江两岸的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之间,朱张渡由此而来。两人“举凡天地之精深,圣言之奥妙,德业之进修,莫不悉其渊源,而一归于正大”。谈得兴起时,两人竟通宵不眠,以至三天三夜未合眼。朱熹后来在自己的书信中多次谈到这次湖南之行“去冬走湖湘,讲论之益不少”,又说“敬夫见识卓然不可及,从游之久,反复开益为多”。

  张栻在办学过程中,撰写了大量的文稿,对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等都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完整主张。在办学指导思想方面,主张以“成就人材,以传道济民”为方针;在教学程序方面,主张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在教学内容方面,强调以儒家经典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在教学具体方法上,主张循序渐进、学思并进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知与行的关系方面,主张“知行并发”。

  黄宗羲曾评价张栻的思想是“见识高,践履又实”。正是这种思想,对后世学风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明清到近代,长沙及整个湖南地区在湖湘学派教育背景下,产生了一代又一代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这是一个令人惊叹而又深思的历史现象。

  作者简介:

  陈先枢,湖南长沙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多年从事中国经济史和湖南地方史的研究。

【作者:陈先枢】 【编辑:罗亚坤】
关键词:夜读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