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坤夜读丨听“枢”⑤朱熹两到长沙(有声)

  从今湖南第一师范横过书院路,便到了六铺街江畔的著名渡口——朱张渡。南宋乾道三年(1167)九月,理学大师朱熹从福建崇安专程来潭州造访张栻。朱熹在长沙逗留了两个月,著名的“朱张会讲”由此展开。朱、张对理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如“中和”“太极”等分别在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轮流进行讨论。岳麓与城南仅一江之隔,朱张二人经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朱张渡”由此得名。朱熹张栻联句作诗记下了这次意义深远的学术交流活动:“泛舟长沙渚,振策湘山岑。烟云渺变化,宇宙穷高深。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寄言尘中客,莽苍谁能寻。”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庵,别称紫阳。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十岁登进士,官至宝文阁待制。朱熹一生两次来潭州,对建设和发展书院及州学、活跃湖湘学风、确立会讲制度以及授业生徒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至今岳麓书院的讲堂之中还竖立着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的碑刻,永为后人瞻仰。

  闽学与湘学同出自“二程”(程颢、程颐),基本倾向相同,但在“知行”等问题上存在分歧。湖湘学重实践和经世致用,而朱熹则批评湖湘学者“只说践履不务实理,亦非小病”。然而,分歧并没有阻碍朱熹与张栻的友谊,他们常有书信往来,共同探讨理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据范伯崇讲,“二先生论《中庸》,三日夜不能合”,可见他们讨论得十分热烈。朱熹首开长沙书院会讲之风,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书院会讲制度的确立,是书院区别于官学的重要标志。“会讲”就是允许不同学派自由讲学,体现了书院内“百家争鸣”的特色。

  朱熹这次来长沙,除开坛讲学外,还与张栻共游岳麓、衡山等名胜,相互酬唱,得诗数十首。如兰涧为岳麓一景,两岸多生兰草,花呈绿色,初春开花,馥郁幽香。朱熹题咏《兰涧》云:“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张栻即刻和之:“艺兰北涧侧,涧曲风纡余。愿言植根固,芬芳长慰予。”

  十一月十日,朱熹、张栻同登南岳,十九日离开衡山,二十三日到槠洲(今株洲)。朱熹偕同张栻同游南岳,途经一个古镇,在港上木桥边歇宿,应当地人士之请,结亭讲学。后人纪其事,将朱熹讲学之处称为 “朱亭”。朱亭镇因之得名。

  绍熙五年(1194年)年初,已63岁高龄的朱熹由丞相留正推荐出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再次来到阔别27年的长沙。旧地重游,今非昔比,他讲过学的岳麓书院已是“师道陵夷,讲论废息,士气不振,议者惜之”。因此朱熹任上,除“修武备,戢奸吏,抑豪民”外,把兴学作为从政的头等大事。他在《潭州到任谢表》中写道:“学兼岳麓,壤带洞庭,假之师帅之职,责以治教之功”,明确表示要以治教为重。

  这一时期朱熹在潭州的教育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整顿岳麓之教。朱熹一上任就提出《潭州委教授措置岳麓书院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整顿士风和建设书院。二是亲自执教,亲自督课。朱熹知潭州时,年事已高,而“治郡事甚劳,夜则与诸生讲论,随问而答,略无倦色。多训以切己务实,毋厌卑近而慕高远。恳恻至到,闻者感动”。三是颁行《朱子书院教条》,这使岳麓书院第一次有了用以规范约束生徒的正式学规。《朱子书院教条》把学、问、思、辨、行规定为“为学之序”,实际上指示了书院教学的全部过程。

  朱熹两次在长沙讲学,培养了不少弟子。据《朱子门人》所列及门弟子中,著名的湘籍门人就有10人,其他史书则有更多的记载。他们或仕进为官,或从事文教、学术活动,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不少弟子操起其师的旧业,自筑书院授徒传业。如湘潭钟震在家乡筑主一书院,醴陵黎贵臣在金龟山下创昭文书院,宁远刘子澄办九嶷山书院,平江吴雄建阳坪书院等等。仅从这一点就可知朱熹在湖南的教育活动,对于发展湖湘地方书院、普及教育、传播学术的影响是何等的深远了。

【作者:陈先枢】 【编辑:罗亚坤】
关键词:夜读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