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烧岁月 只为事业长青
珍惜来之不易新局面
人物:何根生 年龄:90岁
报龄:42年 身份:长沙日报社原党委书记
长沙晚报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程,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征途中,从新闻报道到报社建设,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1974年,我从长沙市政府办调到《长沙日报》(《长沙晚报》前身),担任党委书记。在那个年代,我任职的5个年头里,印象最深的就是“两难”:一是办报难,二是生活难。然而,报社全体同志共患难、同甘苦,坚持努力工作。那种不计报酬、不怕困难,甘愿为党为人民做奉献的精神,是永远值得留念的。
过去已成为老报人的历史记忆。我们高兴地看到,如今的长沙晚报,正处在诞生以来的最好时期,我们应倍加珍惜。
人生易老天难老,时光易逝但事业长青。祝愿《长沙晚报》明日更辉煌。
喜看代代报人接力前行
人物:黄林石 年龄:86岁
报龄:60年 身份:长沙晚报社原副总编辑
1956年长沙晚报创刊,我有幸成为第一批52名员工之一,一直在报社工作到退休。
当时,报社没有社址,没有印刷厂,创刊人员在从其他单位租借的办公场地内完全靠手工操作办报。楼房年久失修,下雨天办公室外下大雨,室内下小雨,采编人员得撑着伞才能工作。尽管条件非常艰苦,但是丝毫没有影响长沙晚报人的办报热情和报纸质量。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洗礼与积淀,报纸的舆论引导力、影响力越来越大;版面和品种越来越多,印刷质量越来越好;报社的实力大大增强,在湖南乃至全国有着重要影响力。去长沙晚报麓谷文化产业园走走看看,我更加感慨。千言万语,汇成四句话:艰苦创业忆往昔,繁荣昌盛看今天,更大发展望未来,不忘初心向前进。
不讲条件,一心只想写好稿
人物:唐伯勋 年龄:68岁
报龄:35年 身份:长沙晚报社原党委委员、副总编辑
1973年,曾经停刊的《长沙日报》(《长沙晚报》前身)恢复出刊,我被组织调往《长沙日报》工作,担任报社工交组记者。那时报社的采访条件比较差,就连自行车也是屈指可数,记者外出采访一般是坐一段公交车后再走一截路,条件根本没法跟现在比。但是,大家的工作劲头特别高,一心就想着把稿子写好,把工作任务完成好。
我现在退休在家,但我一直关注晚报的发展。回首过往,正是一代一代晚报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晚报才不断做大做强、发展壮大。我衷心祝愿长沙晚报的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明天更美好!
我画的连环画受到小读者青睐
人物:杨敦仪 年龄:81岁
报龄:40年 身份:长沙晚报社总编室原副主任
我是《长沙日报》(《长沙晚报》前身)1956年创刊时的20多位老员工之一,也是当时年纪最小的一位,当时年仅21岁,从长沙市委宣传部调到长沙日报工作,担任美术编辑。报纸创刊初期,办报条件很简陋,但《长沙日报》(在社会上地位很高,大家都有一种职业自豪感。在报社美术编辑的岗位上工作了整整40年,我的作品十分丰富。工作之余,我还创作了许多连环画,像《三打白骨精》《说唐》等,受到几代小读者的喜欢。
我亲身经历了报社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亲眼见证和参与了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我为报社的发展自豪,更为长沙的繁荣深感骄傲!
30年磨砺“匠人之心”
人物:杨海科
年龄:53岁
报龄:37年
身份:长沙晚报社编校质量总检查
多年来,对于每一份《长沙晚报》,我都是审阅它的最后一个报人,是端详她的第一个读者。没错,我就是长沙晚报的校对人。“日落而作、日出而息,咬文嚼字、挑错纠错”,就是这份工作的真实写照。
我在长沙晚报从事了30多年的校对工作。30年的成长历程,就是磨砺“匠心”的过程。做一个称职的校对,不仅需要勤于学习校对专业知识,还要在文史哲、数理化、天文地理、文化体育、科学技术等方面不断“充电”,更要熟知领导姓名、职务、排序,把好政治导向关。
灯光下,看着眼前倾注了同仁们的智慧与心血的报纸,我都深感使命重大。因此,虽然开着“过华盛顿时间,拿人民币工资”的玩笑,仍不妨碍我们校对人以一颗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匠人之心”为晚报增光添彩,用一生来雕琢这份崇高的事业。
长沙晚报记者 黎铁桥 凌晴 整理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