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观察 | 穿汉服上国学课 唱昆曲学兰花指
长沙晚报记者 范亚湘
教授建议:
每个家庭的床头摆放一本《论语》
老师发现:
凡是坚持阅读国学的学生大多是品学兼优的学生
6月30日,磬鸣数响,金声玉振,大型文化公益项目“经典归来:非常国学进校园”在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正式启动。
“《论语》到底教了我们什么?《论语》没有告诉我们1+1等于2,也没有告诉我们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结合就是一个水分子;《论语》没有告诉我们运动的三大定律,也没有告诉我们电脑怎么用,手机怎么玩……不过,难道这些知识比‘人为什么是个人’‘人要怎样活才是一个人’‘这辈子怎样活下去才心安理得’还重要吗?显然不是。《论语》就是告诉你,人怎样才是一个人,怎样活得像个人?”著名学者、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唐翼明教授首先开讲《孔子何以值得信仰》。
“苍茫天地阔,开辟一江流,百折气未减,丘山空阻流。”唐翼明现场分享了自己年轻时所作的一首小诗,并用亲身体悟传达国学经典曾带给他的生命意义,“我很庆幸自己在21岁那一年,从头至尾把《论语》仔细读了一遍,一个字都没有放过,这使得我这整整的几十年当中,能够把自己牢牢挂在孔夫子编织的意义网上。我这辈子经受的挫折,可能不是年轻朋友能够想象的,但是我从来没有倒下,没有气馁,就是孔子给了我力量。”
唐翼明说,《论语》是最亲切、最具体、最便于我们从小熟读到老的经典,它教导我们成为仁、智、勇的君子。而是君子还是小人,正是人与人之间根本的区别。此外,唐翼明主张异域文化可以嫁接,但是不能够移栽与取代,要与中国固有文化对接起来,并且孔子的教导和价值并不违背人类共同信仰的价值,“真、善、美、正义、平等、自由”这六大观念在《论语》中皆可寻到对应的阐释与思想,“孔子就是一个真正具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人。”为此,唐翼明提议:“每个家庭和旅馆里的床头都应该摆放一本《论语》,以方便人们随时阅读!”这一提议赢得现场学子们经久的掌声。
接着,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掌上国学院创始人杨鹏给近千名学子讲解《如何重新认识老子》;全国优秀教师、长沙市芙蓉区育才学校校长朱爱朝,中国国学中心学术处处长、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朱翔非,分别为小学和初中生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非常国学课”。
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初中部学生肖雅表示,在小学四年级时她就开始读《论语》,现在只要有时间就坚持读,“反反复复不知读了多少遍,但百读不厌”。“我觉得贯穿孔子全部学说最重要的有两个字:一个是‘仁’,一个是‘礼’。‘仁’是让大家互相亲爱,‘礼’是要分出等级,尊卑有序。人真的像我们字面上那样理解的平等吗?不是的。孔子从来不认为人是平等的。不平等是绝对的,平等是相对的;不平等是永恒的,平等是暂时的;不平等是现实的,平等是理想的。平等指的是人格上的平等,不是一切都平等。孔子正视人间的不平等,而提出一个最好的主张:‘礼’。仅从这一点《论语》就胜过许多学说,比许多学说都要高明。”
据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校长武建谋介绍,现在,该校像肖雅这样长期坚持阅读国学的学生很多,“有的读《三字经》,有的读《弟子规》,有的读《论语》《道德经》,还有的读唐诗宋词……我有一个发现,凡是坚持阅读国学的学生大多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为他们通过读国学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人生的意义!”
博士认为:
用自己的生命去呼唤才能从国学中获得智慧
市民觉得:
传统文化能够矫正诸多不正确的生活方式
“诵经典、悟经典、行经典。”国学教育创新成为长沙提升教育品质的抓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视频中,孩子们穿着传统服饰,手中捧着红色喜庆的灯笼,再配上琅琅的童声诵读,近日,长沙一家幼儿园孩子摇头晃脑诵读《三字经》的MV刚一推出,就受到了网友们一致好评。
早在2014年,长沙开启了“传统文化进校园”之旅,不仅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而且还邀请家长一起听课。市民谭先生说,因为他和12岁的儿子性格都比较闷,缺乏必要的“情智”,于是,他陪同儿子去听了学校举办的一次传统文化讲座。“当时是邀请长沙洗心禅寺首座妙华法师讲解‘佛学与中华传统文化’,同时,还邀请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教授肖长江讲授‘用《弟子规》来治现代病’。”
妙华法师认为,现代人的“情智”需要传统文化来滋润与提升。他说,重拾传统文化需要看书读经、感悟前贤,还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实践。他建议拜师学习,由师傅“传帮带”,少走弯路。同时,“重拾传统文化,并不是照搬,而是要结合实际,萃取精华。”妙华法师说,这就像从山上采出的药草,需要经过炮制加工后才能用。文化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感悟,需要不断积累,也需要内心不断破除已有格局,才能感悟更深层次内涵,在佛教中,这即是“觉悟”。
“病从口入,病也从心入。”肖长江认为,养生的核心在于养“心”。肖长江引述《黄帝内经》中的“恬淡虚无”四字概括了其养生理念。现代社会的人欲望丰富,生活压力也随之而来,如何做到“恬淡虚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按照《弟子规》进行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就能带来健康的心态。
现代慢性病多是生活方式不对导致的疾病,《弟子规》提倡的正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饮食,勿拣择,适时可,勿过则。按《弟子规》进行人际交往,也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让每个人回到自己的轨道,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生活氛围。简单的人得简单的病,复杂的人得复杂的病。”肖长江还分享了他的养生心得,即饮食简单、思想简单、家庭简单、社会交往简单。他建议,人们应该逐渐地转变生活方式,更多的进食蔬菜,尽量少吃动物性食品,每餐半饱为适宜。
“我和儿子听完妙华法师和肖长江教授的讲座后,不但‘情智’得以提升,而且我们身体都比以前健康,很少生病……我觉得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是传家宝,都值得认真地去吸取。”谭先生希望学校、甚至社区都应该“间隔一段时间就要举办一次传统文化讲座,那样就能矫正我们许多不正确的生活方式”。
教育学博士、非常教师网主编黄耀红认为,“传统文化进学校”应当设计好每一个课堂,进得去,出得来,让学生更有趣地接受,并且,一定要面向未来,而不是从故纸堆里进行非常肤浅的背诵。“经典一定要有温度,不能束之高阁,如果束之高阁,那它不是流,是留,是留在图书馆里面,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呼唤……其次,如果不谈未来,很有可能陷入利己主义。未来是一种召唤,我们不是回到昨天,也不是回到春秋战国时代,而是回到你的年代,那个年代就是你生活的故事,展开的舞台,你才能从国学中获得智慧,获得真正支撑一生、延续一生、启发一生的一种力量。”
教育专家:弘扬国学不是为了复古,国学教育更不能食古不化
参与学生:被那俏丽的兰花指带入梦幻般的境界
6月30日,在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举办的“经典归来:非常国学进校园·名师教国学”环节中,全国优秀教师、长沙市芙蓉区育才学校校长朱爱朝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夏至》。朱爱朝首先从“夏”“至”两字的来历讲起,引导出“夏至”的本源含义,然后从身边相应的夏至民俗习惯,让学生们感受到夏至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随后,朱爱朝用生活体验带领学生走进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田园杂兴》,并亲身示范如何吟诵,“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让来自青竹湖小学四年级的30名同学切身感受到了夏季的生活趣味。自然、民俗、吟诵……学科之间的壁垒在这里已交融到一起。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自明代始独领中国剧坛300年,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舞蹈飘逸,又被称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众多门类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长沙雅礼实验中学就选择了“戏曲进校园”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追捧。
这天,雅礼实验中学1710班邀请首届“中国兰花小姐”全国总冠军、著名青年昆曲演员刘娜指导孩子们的表演经典曲目《牡丹亭·惊梦》片段。刘娜老师从昆曲柔美华丽的唱腔教起:“则为你如花美眷,是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孩子们跟着老师学习俏丽的兰花指,优雅的小碎步,婀娜的身段,娇羞的眼神,女旦们亭亭袅袅似弱柳扶风,小生们风神俊雅,步态潇洒,每个孩子都沉浸在昆曲艺术梦幻般的境界里。
长沙南雅中学每年都要开展一次传统文化展示活动。炎炎夏日,各班以表演朗诵、诗配乐、舞蹈等多种形式,精彩演绎了《江南》《游子吟》《村居》《鹿鸣》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舞台上,孩子们声情并茂地吟咏诵读,这一班出来的是穿着整齐又靓丽的酷娃们,那一班就穿越时空,变成了一个个穿着古装戴着书童帽的翩翩诗人;这一班呈现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江南风景,那一班就把我们带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情怀……
湖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专家王建华表示,“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食古不化, 要坚持“三化”“六结合”。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传统文化教育应该现代化、生活化、社会化。没有现代化,传统文化不能发展;没有生活化,传统文化不能扎根;没有社会化,传统文化就走不进大众。“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尊重古今社会发展与生活环境的差异性,也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要牢记中国教育的根本使命与时代要求,坚持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革命传统的教育相结合,坚持弘扬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坚持阶段性考试教育与终身发展奠基相结合。”
专家:生活当中解析它
《论语》才有生命力
老范
最近,由一点资讯发布的《国学青年大数据报告》显示,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的青年越来越有吸引力。那么,传统的经典作品如何在未来吸引更多的青年群体?对于这一话题,参与6月30日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经典归来:非常国学进校园”活动的专家如是说。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李兵从陪自己儿子读诗的经历,讲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作用很重要,其实方法很简单,你想让孩子做到,家长先做到。家长背诗过几天就忘记了,但是孩子就扎根了”。学习传统经典不能拘泥于历史,更要接触现实、面向未来,关于在中学时期“考高分”与“学国学”的关系,李兵也认为二者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即使孔子再生,也不免科举。王阳明说举业与德业两者并举,不一定说为了考高分就把那个丢掉了,而王阳明也说不能为了举业放弃德业,国学一定要跟高考相结合。如果对立起来,国学无法进校园。”
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陶妙如曾在高三学生课堂讲授《易经》,趣解六十四卦,她认为这种常人眼里的“胆大妄为”并不影响教学质量,“考试是为了获得高分,但高分的来历就是高阶思维。学习不是做那点分,而是将这个学问掌握在心中。”
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校长武建谋结合自己教学的经历,谈到国学应当如何进校园,古人与当代人在学习环境上的区别,并从下午两堂名师讲国学的示范课中,谈到教学该如何更加贴近自然,国学的传播不应偏重形式,而是如何与平时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应该怎么上国学,选取什么点上国学,一定要讲得非常有趣味”。他以个人经历为例,进一步说明感受:“如果是课堂灌输式,《论语》永远只是一个概念,如果在生活当中解析它,这个《论语》才有生命力,才有感染力。”虽然国学进校园只是一个开始,但武建谋校长表示很有信心与耐心,“慢慢做,不着急,我们会慢慢来,国学我们也在探索,因为现在进校园也非常浅,我们慢慢去摸索,慢慢去探索,找到契合的方式,找到了方式,任何时候学国学都不晚。”
怎样跟学生谈国学?多年前曾在北京四中授课十余年《论语》的中国国学中心学术处处长朱翔非认为,专业课程之余,学生听这些课不仅是娱乐,那怎样把儒家的通史讲给学生呢?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跟学生说实话,说真话,要让学生明白了真正的东西应该怎么学,“中国的孩子包括家长,得有这样一番考虑,今后高考、读大学、出国,可孩子一生怎么办?”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