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诗会《湘人湘歌》(一0九)|肖雅瑜 大筒与乐队:浏阳河畔
2020-09-25 14:58 观看:

  浏阳河畔

  作曲:肖雅瑜

  配器:朱 青

  大筒演奏:蔡 霞

  指挥:肖 鸣

  演奏:长沙交响乐团

  导演:李 思

  执行导演:杨艺璇

  曲介绍

  如果说歌曲《浏阳河》表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对毛主席的热爱,《又唱浏阳河》体现着新世纪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那么乐曲《浏阳河畔》则是向人们展开了一部新时代浏阳河流域光荣与梦想的宏大画卷。

  国家一级作曲肖雅瑜作曲的大筒与乐队《浏阳河畔》,经国家一级作曲朱青配器,由国家一级演奏员蔡霞大筒领衔,联袂长沙交响乐团精彩演绎,让我们在大筒与乐队合奏中感受浏阳河畔的时代巨变与生活图像。

  乐曲时长近10分钟,分为引子和“河美”“河醉”“河乐”“河梦”四部分组成,以宏阔叙述、穿插抒情的表现方式,以浏阳河流域的民间音乐与花鼓调为个性元素,烘托出新时代的浏阳河大美。

  河美:全面展现浏阳河畔秀美清明的自然地貌和风土人情。不论是红日初升,还是明月高照,赶上现代化建设节奏的浏阳河畔,不仅以青山绿水为沿途主要特色,而且楼群林立,一派繁荣。已建成现代化的亲水休闲设施,更是人们幸福游玩、科学健身的好去处。现代化城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统筹……展现着物像的浏阳河之美。

  河醉:今日之浏阳河,不再是《浏阳河》所要表现农民喜送公粮的情景,也不仅是新世纪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更多的反映了浏阳河畔美好生活图像、小康社会建成,带给人们的陶醉与愉悦。水美,山美,城乡美,美得让人沉醉。

  河乐:进一步表现快乐的人们,在浏阳河畔创造着幸福生活,快乐、自由、美好,多元的时代气息交织一起,突出了浏阳河畔的新时代巨变。这一部分洋溢着花鼓戏音乐的川调品性,吸纳了湘中民间音乐中的采茶调、十字调、铜钱调、游春调等特色因子,勾勒着沿岸人们在辛勤劳作之余展开多种民间体育游乐。

  河梦:浏阳河奔流不息,河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息。河流通江达海,是水势,是气魄,也是人们建设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怀和品质。他们在这一片山水之间生活、繁衍、劳作,同时也为这一片青山绿水的更加美好,怀握梦想,展望未来。

  在新中国成立71周年和中华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到来之际,把《浏阳河畔》奉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和母亲河浏阳河。

  根脉·特色·品格

  ——大筒与乐队《浏阳河畔》蠡评

  作者:尹晓星

  (国家一级作曲。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中华民族最深的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重新回到现代人的视野,需要借助现代化的表现方式。

  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充满活力的进程中,展示出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国家一级作曲、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原名誉主席肖雅瑜先生,创作了大筒与乐队《浏阳河畔》。由国家一级演奏员、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大筒专业委员会会长、知名大筒和二胡演奏家蔡霞与交响乐队演奏,《浏阳河畔》响彻了大江南北,并荣获全国“金胡琴”小型作品展演“优秀作品奖”。

  大筒,乃我国民族传统拉弦乐器。其音量宏大,声音噪脆,古朴生动,特色浓郁,擅长演奏湖湘音乐,在湖南花鼓戏音乐伴奏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故亦称花鼓大筒。其定弦为d- a与二胡一致,然大筒发声略带“沙哑",音色不及二胡细腻柔顺优美。大筒音域与人声音域一致,演奏技法亦参照花鼓戏中演唱特点设计,在SOI音的使用上更富有湘文化特色与韵致。因此,大筒既是受众群体较广,也是影响范围较广的优秀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大筒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里,已具有悠久历史,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素材,表达了特定时期人们内心情感诉求。然而,由于大筒长期停滞于湘文化色彩区,加上其音色粗糙平直又缺乏调控,作品情感表达亦欠丰富,特别是其在音乐处理上不及二胡等胡琴类乐器系统化,过往以来大筒基本上以伴奏为主。业界学者对大筒的认知度还不够。因此,大筒必须与时代发展跟进,必须在尊重文化艺术本质规律的层面上,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色,看准方向,传承创新。

  正因为如此,我认为作曲家肖雅瑜先生的大筒与乐队《浏阳河畔》问世,是湖南省传统民族器乐创作的一大成果;特别是为大筒写作,能让大筒有平等地位与交响乐队联合演出,此乃一大突破!其意义重大且深远。这一创举委实令人们认知大筒已正式走上独立的舞台,已成为了既能伴奏又能独奏、齐奏、合奏、协奏的民族乐器。同时,亦能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器乐专家、学者知道,除大筒与乐队《浏阳河畔》的作曲家肖雅瑜先生外,背后的大量演奏技法的研究工作,是蔡霞在这方面的卓著成就。这在于她大筒演奏技艺中的二胡技法借鉴:主要有音色讲究的借鉴,把位指法借鉴,气韵控制借鉴与情感表达借鉴等。这斐然成绩在于作曲家与演奏家,有着“新时代新作为”的奋斗者精神,有着深扎文化根脉、彰显时代特色、注重创新品格的笃志践行者的气概,有着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最基础最深刻而伟大的自信!

  大筒与乐队《浏阳河畔》这首乐曲,由“河美”、“河醉”、“河乐”、“河梦”四个部分加引子构成。其演奏时长近10分钟,每个乐句乃至每个音符,都灿射着真、善、美与睿智之光!

  作曲家肖雅瑜先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最深的根脉中,汲取滋养自己社会主义文艺价值观的源泉。他礼敬自豪地说:“只有深深扎在自己的根文化中,才能从现实生活中得到创作的真谛,感动于斯,感悟于己,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与母体文化共通的音乐语言,且具有独一无二的气质与神采,永远是我们音乐创作的精魂。”他无比自信无比自豪,以浏阳河流域优秀的民间音乐与花鼓戏音乐中的个性化元素为乐曲《浏阳河畔》之根,其核心乐思的构想与设计,结构的情感引线与逻辑思维,乐句的铺陈与动机派生等等,他都从湘中、湘东民歌中得到启悟与范引。比如,乐曲中的“河乐”一段,具有花鼓戏音乐川调品性,作曲家吸纳了“采茶调”、“十字调”、“游春调”等特色因子,而这些曲调大都是源于流传千百年的湘中田歌、山歌与小调。真可谓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这些中华民族最深的根脉,与当代现实生活中的意蕴神融,展现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审美风范,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用,让听众感受到了在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中,不仅抒发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心声,而且也更加坚定了人民群众对美好未来憧憬与信心。

  《浏阳河畔》这首乐曲,是作曲家肖雅瑜先生运用调性思维创作,造成全曲各种力度与色彩的对比、变化,他从全局与整体的高度设计、考量调性构思的方法。他尤其善于以清角为宫、以变宫为角,调性转换色彩纷呈。调性的取舍与安排,对器乐创作甚为关键。作曲家肖雅瑜先生有着敏锐的调式调性感觉,无论是近关系转调还是远关系转调,技法十分自然得体,且精妙、精当。因而乐曲中凸显多个出奇制胜之处,足见作曲家卓尔不群的艺术功力。同时,这部乐曲的旋律,这最易被欣赏者感知的艺术表达手段,由于作曲家的艺术技法以高檐滴水之势,为塑造鲜明、生动、典型、完美的音乐形象而事半功倍,情感抒发臻于淋漓尽致,可以说,整个乐曲的旋律写作不仅达到少有限制的“自由王国”,而且其陈述方式可谓逻辑思维十分清晰。乐曲中的复合节奏与交错节拍、高频率的变拍子等复杂节奏、节拍的运用,亦皆臻于自然天成;以及即便是在单声部的进行中,旋律音程的安排,皆以多声思维宏观支配与全盘掌控,一刻也不忘记打开多声音乐神奇大门的和声这枚“金钥匙”;乃至复调手法与配器织体形成的客观条件,都在四个乐段中精心铺陈。

  上述这一切的一切,乃作曲家为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能达到“展现新时代审美风范”而殚思竭虑。其具体的艺术表达手法而言,这又绝非是炫技,而是遂使这部大筒与乐队共同演奏的乐曲,虽不说要像协奏曲那样,独奏乐器与交响乐队以平等地位联合演绎,且以奏鸣曲式、浪漫曲式、轮旋曲式三个基本乐章的规范要求,然强调一点“器乐化”的艺术表达技法还是必要的。

  这些,皆意味着创作《浏阳河畔》乐曲,作曲家致力于每句旋律乃至每个音符,彰显时代特色与创新品格。这是因为作曲家肖雅瑜先生深谙,“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他在其《创作札记》中写道: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作品,无不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与特征;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想艺术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创新出能给人以审美享受、震撼心灵的作品,必须做到如先贤所云:“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作曲家肖雅瑜先生以艺术地反映时代风貌,抒发人民情怀,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他致力于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中铸就黄钟大吕。肖雅瑜先生曾对我说:“任何一个文艺作品必须具有时代特色。只有那些脱离人民群众,远离现实生活,不愿意接触民族民间音乐,接不住地气,搞‘无土栽培’,‘克隆式写作’者,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所唾弃。”大筒与乐队《浏阳河畔》,是个力求以交响乐队绘制音画的作品,指望具有音诗特质,而这些必须从当代现实生活中获得深邃意蕴。这就意味着所谓文艺作品的“当代性”。

  在我看来文艺作品的“当代性”,在于从当代人民群众审美需要、审美理念、审美追求出发,高度关注现实生活题材,坚定文化自信,演绎好中国故事,结合当代社会文化,在发展和创新中继承,实现“当代性”!就《浏阳河畔》这样的器乐曲而言,就是在学习浏阳河两岸民族民间优秀传统音乐的基础上,抒发当地、当代听众的心声,这亦叫“还乐于民”,广大听众定能产生心灵与时代同频共振!

  作曲家肖雅瑜先生在创作《浏阳河畔》时,为突出时代精神与时代特色,他在整个一、二度创作过程中,严肃提出“看重古韵传承、坚持创新品格、高奏时代强音”这十八个字,给自己以激励与警策。这是因为创作大筒与乐队《浏阳河畔》乐曲,本身就会充分体现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特别是乐曲具体内容的深邃意蕴与大筒演奏家蔡霞二度创作中精彩演绎,更能彰显其时代特色与创新品格的魅力:

  第一乐段“河美”,委婉动听的乐曲,在艺术通感作用下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浏阳河两岸之秀丽景色,如同一幅动人的风物画, 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乐曲需要大筒以优雅、隽永的韵律,贯穿于交响乐队行云流水般的演奏中。此时此刻,大筒演奏家蔡霞,巧妙地运用了二胡指法与大筒指法相结合演奏技法,营造出了高迈飘逸、气韵雄强且灵动的意境,尤其是由于两种指法的交替使用,不仅保证了旋律中音准、音色、音质的稳定,多少年代尚未解决的问题,在新的时代要求的创新创造中解决了,并获得出色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第二乐段“河醉",乐曲艺术而夸张地抒发了浏阳河畔人们,陶醉与沉醉于新时代改革开放带来幸福美满生活的清怀。大筒演奏家蔡霞,她联想到自己导师宋飞教授在演奏音诗《清明上河图》实景画面的场景,因而这段乐曲演奏,基本上运用二胡把位并不断变动加以各种装饰音处理,以达到体现乐曲中富有方言韵味以及模仿村民开怀大笑的音响效果,遂使乐曲更感人,更生动,更富有画面感。第三乐段“河乐”,具有浓郁的湖南花鼓音乐风味,浏阳河畔生气勃勃的自然景观,令人心驰神往。大筒演奏家以左手运用大筒切把位并借鉴二胡高把位技术,以确保乐曲中这段旋律花鼓音乐的特性因子原汁原味。第四乐段“河梦”,此乃乐曲的情感发展的巅峰,也是整部作品主旨意趣之所在,大筒演奏家蔡霞,为艺术地奏响浏阳河畔人民对美好生活憧憬与向往的心声,特别是为抒发浏阳河两岸人民有信仰、有理想、有情怀,勇于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以通过弓速、弓力、弓压等技巧,调整改变音色、音量、音质,更将演奏技法背后的人文内涵、民族气质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令大筒与交响乐队共同以气宇轩昂、撼人心魄的演奏效果,完美结束全曲。

  国家一级作曲朱青先生为《浏阳河畔》配器。他将其四段加引子的音乐,视为一个扩展b段的单三部曲式结构。他为这首作品编写交响乐队总谱时,我认为朱青先生做了如下三点十分精当的艺术处理:其一,想方设法控制交响乐队音响,突出大筒的演奏技巧与声音特点,但又重视体现出交响乐队磅礴的声音气势;其二,和声风格以古典和声加以四五度叠置和声为主,然由于作曲家在旋律中大量运用了变化音,完全运用民族四五度叠和声在乐曲风格上又难以统一,为此,结合西洋传统和声,匠心地运用一些叠加音与外音;其三,致力于运用交响乐队绘制声音图画,充分发挥乐曲音诗特质的艺术功能,如b段第一主题,他以大管表现其诙谐曲性质,b段第二主题即总谱180小节至203小节,由铜管组中的圆号、长号、单簧管、双簧管与小号、短笛、长笛、双簧管构成对位,全部弦乐组与大号、低音长号及打击乐,形成一个极具动力性节奏型将乐曲推向高潮,仿佛浏阳河水已沸腾,在变化再现a段时,乐队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分为四个声部弱奏,中提琴一声部颤指音型以钢片琴点缀,宛若浏阳河泛起微微涟漪,最后,朱青先生巧妙地以乐队全奏歌曲《浏阳河》音乐主题,展示着无限美好的未来。

  看待宇宙间万事万物,必须一分为二。倘若苛求大筒与乐队《浏阳河畔》,依我之管见,还有点美中不足。比如,乐曲器乐化手法的技巧性尚待加强,艺术表达上大筒之优势尚未发挥淋漓尽致;在配器织体写作上有点拘谨,复调与和声手法运用,在处理功能、色彩、交替逻辑关系与运用转与变,保持乐曲风格一致性的同时,应放开手脚充分发挥交响性功能,致力于作品整体音乐形象的完美塑造;其二度创作,艺术张力略嫌不足。即便如此亦无伤大雅,瑕不掩瑜,尘不污花,广大听众对《浏阳河畔》依然钟爱有加。

  概言之,大筒与乐队《浏阳河畔》,是首孕育于最深的文化根脉、彰显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蕴含有创新品格的民族器乐曲力作。此乃作曲家肖雅瑜先生,以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社会、人生,力求以真、善、美的艺术魅力,激扬广大人民群众的耿耿忠心与悠悠深情,为“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为扎民族之根,为固人民之本,发挥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这功在千秋,价值永恒!

  附:潇湘诗会《湘人湘歌》征稿启事

举报
来源:掌上长沙
作者:
编辑:易隽
热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提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