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国庆农家乐

  ■刘谋亮

  一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晒了几张图片,留了几句言。图是梯田夕照图,一弯弯梯田似一双双明眸,把金灿灿的夕阳全揉进在那含羞低头的稻穗里,饱满谷粒的棱角闪烁着丰收的光泽。荷锄的老农、牵牛的牧童、拾菌的姑娘、田埂边扭头看的小黄狗,当然还有竹林掩映下的檐角。宁静而祥和的画面美得不要不要的了。文字前面是一个表情包——食指勾动,明摆着的诱惑。

  “约吗?国庆好去处,欢迎来乡体验秋收,包吃包住。还等什么,田里的泥鳅、山上的菌菇都在向你招手!”

  看到这,我突想起节前不久,三五好友相聚时朋友们的感叹。总的说来就是,优秀的孩子总是别人家的。有朋友忿忿自家孩子笨时既心疼又可气,说中秋、国庆八天长假,既希望他在家认真学习实现弯道超车,又希望他能好好利用假期放松放松,因为学得太苦了。每晚写作业到十一二时,第二天六时不到就起床,偏偏成绩还不理想。又有朋友说自己当年学习时学了个什么,课后就是放牛砍柴,成绩照样“嘎嘎的”。真希望让孩子去体验体验过去的生活。

  这想法于此时不谋而合,我忙打电话把国庆农家乐的构想跟他们分享,没想到反响空前,一个个举双手赞成。为了方便沟通,手快的朋友还特意建了个名为“半日闲,农家乐”的群聊,群名也挺有意思,一雅一俗。无论是真的想让在城里长大的孩子去亲近下自然,体验下农活,还是一个个肥头大耳、早以发福得大腹便便的老男人去找找儿时的记忆。初衷总是好的。

  讨论非常激烈。

  秋收农活是必须体验的。不要长那么大,每天吃的大米是从哪来的都不晓得。只有亲手用镰刀去弯腰割割稻谷,才能真正明白从小到大挂在嘴边的《悯农》不是用来唱的,而是用心去体会的。

  争论最激烈的是游戏项目,当然少不了挖泥鳅和捡菌菇,有人还特意把记忆深处“掷柴碑”的游戏加了进来,至于奖品,当然少不了月饼,更有山野风味的烤红薯。

  看着群里七嘴八舌谈论出来的项目,满满的回忆感,想想就美醉了。

  挖泥鳅只有秋收时才最合适,无论春耕还是冬藏,都不能用“挖”字。因为那时水田里都蓄了水,想抓到泥鳅是非常难的,需要高超的技艺。小时候我就最羡慕那些高手了,因为自己手笨,哪怕走在水田里,有幸脚踩到泥鳅,赶紧伸手去抓都抓不到。记忆中高手的形象停留在二舅的身上,二舅幼时患腿疾,长大后因为腿疾而未能成家,因此对待小孩非常有爱心。每到冬天,遇上个暖阳天,他就把竹篓子用棕绳往腰间一系,再把裤脚高高挽起,手拎着酒瓶子往嘴里灌一大口白酒,闭着眼睛停留几秒,再“啧”的一声,大手一挥,走!

  二舅大侠似的形象就停留在这一刻,是我永远难以忘却的。当然二舅捉泥鳅的技艺是高超的,因为每次都不会走空。用他的话说,轻易不出门,出门必丰收。

  而挖泥鳅只适合在旱田里。每到稻谷结穗后,舅舅家会早早把田垄挖开把水排光。这样,方便稀稠的田泥在大太阳的暴晒下慢慢变干,变硬。正好保证秋收时,田泥既不太硬又不太软,人踩上去有点软,但不会陷进去。当稻谷一割开,泥鳅和黄鳝留下的洞眼全暴露了出来,只要顺着圆圆的洞眼往下找,无论是泥鳅还是黄鳝都会现行。这个时候少不了锄头,只要把洞全挖开,它们想跑都跑不了。黄鳝是最狡猾的,它的洞一个连着一个,而且比泥鳅的洞要埋得深,当遇到大黄鳝时,想挖出来会出一身大汗。

  挖泥鳅往往男孩子爱做这事,而捡菌菇则女孩子成群。当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各有收获的孩子们聚集到一个小山坡上,准备玩“掷柴碑”了。吃饱了的牛羊们也聚集到一起甩甩尾巴,顶顶角,用鼻子这个嗅嗅,那个嗅嗅,不时偏偏头观察小主人们,好像也很感兴趣的样子。

  “掷柴碑”游戏很简单,用刀砍下三根柴禾,去掉叶子,支成一个三叉,一个简易柴碑就做好了。即使不用绳子捆绑,三叉也会很稳,一般风吹都不会轻易倒塌(长大后,才知道利用了数学中三角形的稳定性)。然后远远地画一根线,参与游戏的人站在线外用自己的柴刀去投掷柴碑,谁砸得柴碑倒塌谁就赢。当然奖品就是刚刚收获的泥鳅和菌菇了。

  想到这,我认为这个游戏很好。现在的孩子们不分大小,老早就因迷恋电视和手机而近视了,这游戏不仅需要力量,更需要眼力。我想孩子们通过玩这游戏,会在失败的惋惜中去领会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在商量好后,朋友们问我去哪。毕竟从未接触过农活的孩子们一窝蜂地下田割稻谷,难免会糟蹋了粮食,寻一块合适的田地来施展手脚非常有必要。

  看到这,我会心地笑了。

  发朋友圈的朋友是我认识的一位驻村干部,在村里定点扶贫,发展科学营养无农药的高品质水稻是朋友特意引进的脱贫项目。晒晒丰收图,聊聊幸福话原本是朋友在打趣,我想,这回干脆让他无心插柳柳成荫吧!就那最美的地方了。

【作者:刘谋亮】 【编辑:黄能】
关键词:乡村 农家乐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