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枢专栏 | 苏家巷的名人们
苏家巷作为芙蓉区白果园有机更新项目的示范段,彰显着古近代名人荟萃的特色。
苏家巷西起黄兴南路步行街,东与白果园相接,其街名与一位宋代名人有关。苏家巷是哪一个“苏家”,可从苏家巷通往白果园的另一条小巷——“老泉别径”说起。“老泉”,宋代大文豪苏洵之别号也。
苏洵(1009—1066),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同属唐宋八大家,世称“三苏”。据载,苏洵不谋仕途,辞不应试,他最大的官只当到文安县主簿。典籍上尚未查到苏洵到过长沙的记载,但他的儿子苏轼是到过长沙的,苏轼每到一地总能与当地民众打成一片。
可能是长沙人对苏氏父子太喜欢了,才产生了苏洵也到过长沙的传说。相传苏洵来长沙后择白果园北侧的一条陋巷建起宅第,于是有了苏家巷。他又在宅第后院开一小门,直入狭窄的岔道,去白果园探幽寻趣。日子久了,当地百姓就称这岔道为“老泉别径”。
到近代,众多名人或慕“苏老泉”之名,或因苏家巷靠近商业繁华的南正街和坡子街,居家条件得天独厚,纷纷入住苏家巷。如道光间云贵总督贺长龄、道光间两淮盐运使黄冕、同治间湖南巡抚刘崐、湘军水师名将李朝斌、清末民初藏书家版本学家叶德辉等的公馆都曾在苏家巷。
建筑复原了历史步道的“形”,一批曾掩埋于街头巷尾的文化碎片被重新拾起。凡能确定故居原址者,都以适当形式进行标记。白果园至苏家巷口的一处老屋是清代进士贺长龄的故居,飞檐翘角下,彩绘上精致的松竹、菊梅,外墙嵌上了“贺长龄故居”的碑刻,进门即可看到贺长龄的生平简介。一块小小的碑刻,一则短短的生平,却大大丰富了苏家巷的文化内涵。
贺长龄(1784—1848),官至云贵总督,为清朝廷掌管西南之重臣,亦是嘉道间湖南经世派的代表性人物。他集孔孟语,自题堂联云:“行不得则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同治年间湖南巡抚刘崐和湘军水师名将李朝斌的公馆原址都位于苏家巷原省粮食厅大院内。现在粮食厅大院也“更新”了,再现原有的苏式风格,虽为苏式也是六十年前的风格了。大院内有一栋苏式公馆还成了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崐(1801—1888),云南省景东厅人,同治皇帝的老师。他在任湖南巡抚期间,曾督修《湖南通志》,重修天心阁和城墙,大修岳麓书院。刘崐70岁引疾乞休后仍寄居长沙, 87岁高龄病逝,长眠于长沙河西学士桥。
刘崐一生廉洁,虽居高官,却买不起住宅,他在苏家巷的住宅还是学生曾国荃为其购买的。原来咸丰二年(1852)刘崐留任湖南学政时,曾国荃考取优贡生,拜师刘崐门下。同治六年(1867)刘崐任湖南巡抚。就在这一年,曾国荃闻老师刘崐居无寓所,嘱人购得苏家巷一处四合院赠之。刘崐在这里品茗吟颂、论画读书,对学生所赠寓所十分满意。在其赠“四兄大人”的一副对联中云:“细捡茶经,朗吟橘颂;闲论画舫,坐拥书城。”
李朝斌(1824—1894),咸丰四年(1854)入湘军水师。后在九江、安庆诸战役中,以配合陆师攻占要隘有功,升为总兵。后以病归乡,居长沙苏家巷,卒于家,葬长沙河西马家河。李朝斌虽为武将,但也附庸风雅,他曾摘苏东坡句撰居室联,联云:“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馀天。”
苏家巷有的宅院还成为当时文人的雅集之所,如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就常光顾黄冕的“宛园”,其《晨过宛园五首》中有“密竹都含露气香,绕池三五好垂杨”之句。黄冕(1795—1870),曾官两淮盐大使,治淮扬卓有政声。
近代最后入住苏家巷的名人为叶德辉。叶德辉公馆怡园位于苏家巷至今黄兴南路路口,园内观古堂是叶德辉的藏书楼。叶德辉(1864—1927),少时就读岳麓书院,28岁中进士,官吏部主事。然而他对仕途不感兴趣,不久就弃官归里,开始营造他的“观古堂”。时谓观古堂藏书“富甲海内”,是国内三大私家藏书楼之一。叶氏有《忆藏书》诗云:“四千馀册手常披,坐拥书囊作绛帷。百宋千元犹有待,廿年一刻未相离。”
刘崐对联中有“坐拥书城”之语,叶德辉诗中有“坐拥书囊”之语,这不正是长沙人爱藏书、善读书的写照吗?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