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给书取名
2021-10-30 10:35 观看:
相链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文 | 曾高飞

  一个人有一个好名字,足以影响和受用一生。

  一本书有一个好名字,跟一个人有一个好名字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书名好,不只是吸引眼球,提升销量那么现实。如果书名好,文章质量不错,可以帮助作品跨越时间和空间,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直希望写一本家乡特色的书,像沈从文用《边城》把他的家乡凤凰带向世界一样,把我的家乡祁东带进读者的世界。

  都地处湖南,凤凰有凤凰的特色,祁东有祁东的特色。祁东地处湘南,人杰地灵,山清水秀,人文葱郁。祁东之所以声名不彰,在我看来,就是缺一个具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巨匠,缺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作品——小地方能不能闻达于世,往往是跟文学家及其作品联在一起的,就像沈从文之于凤凰,莫言之于高密,诗人海子之于德令哈……我希望有朝一日,别人在这个后面再加上一句“曾高飞之于祁东”。这个梦,我做过,希望自己有这个能量,也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拿到湖南人民出版社给我的样书,我是爱不释手的——出过十多本书,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了。这本书,初心是想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我在祁东出生,在祁东成长,在祁东开始了人生最初的奋斗之旅,也在祁东经历了美好的初恋时光,对那片土地爱得深沉。后来为求学、谋生、逐梦,我离乡背井,在外地颠沛流离,摸爬滚打。很多个夜晚,站在月光下,躺在小床上,都是眼里蓄满泪水,对家乡格外怀念,写一部描写家乡风情的书的想法油然而生,越来越浓烈。

  我于2005年第四季度开始动笔。那时候在广州工作,准备2006年写完。最初把书名定为《月是故乡明》,源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005年底,回家过年,一位文朋诗友来串门,他送我一本书,书名就是《月是故乡明》。怕朋友说我剽窃,也为批判当时流行的那种“西方的月亮比东方的圆”的论调,于是把书名改为《月是故乡圆》,意思是什么都是家乡的好,祖国的好。

  但计划不如变化快。那本书完成一半,2006年6月,由于家庭原因,我从广州北上,在人民日报社谋了一个做新闻的差事,为站稳脚跟,我不得不把文学梦想搁置下来,这本书就成了烂尾工程。

  没想到这么一搁就是十四年。2019年6月,在大学老师、当代文学评论家钟友循先生劝诫下,我决定重返文坛,突破口就是从接着完成这本散文开始。电子文档早已遗失,庆幸的是,2019年7月,从旧书堆中惊喜地翻出了当年的打印稿,于是重新开始,一篇篇地润色修改。十多年过去,回过头重新来看,发现很多地方和篇章都要重新来过;也再接再厉,陆续新创作了20来篇,到2019年底,终于完成了这部20多万字的散文集。

  书稿好后,我把书稿发给了好朋友张家界市委宣传部长郭天保;他把书稿推荐给了湖南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李雄伟。没多久,我就收到了出版社准备出版的通知。书要出版了,我的生活变得热闹起来,很多朋友闻讯给书取起名来。这些文章,很多都是朋友圈饭桌上的热议。他们都说原名太俗了,不是最好的;他们说,文章写得很好,让他们触动,如果没有一个好书名,不能脱颖而出,那就可惜了。

  原法治周末报社长、总编辑,现腾讯公共关系副总裁肖黎明说,那些散文写的都是我们七十年代生的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就叫《我们的70年代》吧。这确实是一个抵达灵魂深处的一个好名字,深深地打动了我,但很遗憾,出版社责编最终没有采纳。可这个书名却成为我目前正在创造的长篇小说六部曲的总书名——这六部曲计划写200万字,目前已经完成第一部《挣扎的成长》(20多万字)和第二部《青春花开》(50多万字)。

  知名词人周卫平先生更加热情,逢人就夸那些散文是当前中国写得最好的乡土散文,没有之一。他成天琢磨给书取名,一口气给书取了十多个名,都很有诗意,包括《记住乡愁》。这个名字让我怦然心动,认为既表达了我们离乡背井,在外打拼的这代人的思乡之情,又契合时代主旨。但这个名字跟中央电视台一档节目同名——这是我比较忌讳的地方,怕吃文案官司。

  凭心而论,这些书名都很好,却一直没有得到该书的责任编辑的认可。我纳闷地想:这个编辑真挑剔,希望他能给书取一个既叫响又叫座的好名字,让我眼前一亮,由衷信服。没想到,2020年下半年,编辑老师还真给我的书取了个好名字,他在微信上告诉我,书名定下来了,叫《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流浪》。

  这个书名当即让我目瞪口呆,耳目一新,由衷折服——像我这样传统,缺乏生气的文化人,是想不出这么时尚的书名的。这个书名很响亮,跟内容契合,跟时代潮流契合,拟人化,亲切,让我一下就喜欢上了。把这个书名跟朋友和家人一说,他们再无异议——以前每个书名,无论是我自己取的,还是朋友取的,都众口难调,很难达成共识。

  对这本散文的内容和文采,我是有信心的,很多篇章在网络上过百万的阅读量,成百上千的评论,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责任编辑告诉我,书将在11月上旬出版问世。在书即将面世之际,我心潮澎湃,信心十足,相信它能脱颖而出——只要书名有吸引力,我不担心内容不吸引人。同时受这个书名启发,我把这部散文的姊妹篇命名为《似水年华,家乡味道》——这本散文已跟作家出版社签订了合同。

  前两天拿到责任编辑寄过来的样书,心里有一种很特别的感受:这是自己阔别文坛十四年后,重返文坛创作的第一本书,是一个重要的脚印,虽然它比迟一年写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生如夏花》出版要晚十多天。真心希望这个响亮的书名给这本散文插上一对隐形的翅膀,让那些迷恋手机的人,重新捧起书本;让那些离乡背井的人重温记忆,让那些新新人类触摸一个他们完全陌生的世界和时代。

  感谢责任编辑提炼了一句特别出彩的话,放在封面的书名之下:愿每个身在异乡的人,都有故乡可以怀念。

  这是我的写作初心,也希望引起读者朋友们共鸣。

  

  附作者简介:

  曾高飞,1974年生,湖南衡阳祁东人,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资深媒体人、策划人、新媒体运营专家、著名财经作家、专栏作家,共发表文学、新闻和财经作品6000多篇,出版长篇小说《生如夏花》《红尘欲望》《手机江湖》等,财经专著《决胜话语权》、《产经风云》等十多种书籍,参与编剧电影《东方红一号》、电视剧《一江明月碧琉璃》等。信奉“躺着思考,坐着写作,站着做人,跑着逐梦”,坚持“左手财经,右手文学,用作品说话”。即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流浪》,作家出版社出版散文集《似水流年,家乡味道》、系列长篇小说《我们的70年代》第一部《挣扎的成长》、第二部《青春花开》等。


举报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曾高飞
编辑:张辉东
热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提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