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生姜防疫法在汉代已蔚然成风(各书己见)
郑渝川
古人怎样度过灾难,瘟疫如何影响历史?历史学者袁灿兴在岳麓书社的新书《疫病年代:东汉至魏晋时期的瘟疫、战争与社会》给予我们新的解读。
东汉中平六年(189),汉灵帝驾崩,外戚权臣何进引董卓入京,自此,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东汉帝国的都城洛阳自此反复陷入瘟疫之中,人口不断下降。但战乱与平稳的治理总会交替,而躲避劫乱使得人们尽可能选择到洛阳这样的大城市谋求生计。这又造成一种怪圈的循环:因人口再度增多,使得疫病传播变得更加频繁。《疫病年代:东汉至魏晋时期的瘟疫、战争与社会》书中梳理指出,两晋时期有据可考的疫病就有四十四次。
同时期,中原地区还以很高频率上演饥荒,再加上“八王之乱”,可以说,中国中原地区的发展元气在当时受到了持续透支,逐渐空心化、枯竭化。这也就是西晋后期天下大乱,中原、北方领土纷纷陷落,十六国林立的原因。这一过程中,北方各地反复上演战争—瘟疫—饥荒这样的灾难循环。
这种情况下,中原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疫病年代:东汉至魏晋时期的瘟疫、战争与社会》书中指出,迁往长江流域的北方移民在长途跋涉之后,身体虚弱,水土不服,很容易诱发疟疾、伤寒等疾病;而且,在到达南方后,当时很多地区适于居住处并不多,同样引发疫病流行。
这本书从多重视角解析了东汉到魏晋时期瘟疫频发的原因、表现以及深远后果。全书开篇就指出,中国古代的传染疾病,如疟疾、痢疾、伤寒病、疥疮、鼠疫、霍乱等,其实大多都源于水源不洁,环境脏乱,蚊蝇叮咬,以及因此导致的食物腐败后被进食;还有就是人口因战争或疾病大量死亡后没有妥善处理所导致的水源污染,二度引发的疫病传播。
毫无疑问,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魏晋时期,医疗条件落后、卫生知识匮乏,这使得传染疾病一经发生,就有很高概率引发为扩散范围很大的瘟疫。但正如上段所分析提到的,各类主要传染疾病的暴发条件,恰恰都可归结为时局动荡、治理失败、秩序败坏,而这正是魏晋时期的典型特征。
当然,魏晋时期的疫病高发,书中也指出,很重要的因素也在于:第一,据《汉书》《后汉书》记载,汉代频频出现极端寒冷天气,即所谓小冰河期,过于寒冷的时候,导致人们防御疾病的能力降低;第二,当时冶金业发达,在各地开采铜铁矿,就地冶炼,而生态被严重破坏。此时两汉时期,扬州等城市规模也积极扩大,生态严重破坏造成了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扬州和徐州多地就有大疾疫暴发,到处扩散。而东汉年间对五溪蛮、岭南地区土著的清剿,也每每引发疾病。
《疫病年代:东汉至魏晋时期的瘟疫、战争与社会》书中通过梳理史料,探讨了东汉至魏晋时期官方、医者、民间的防疫方式。有意思的是,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仍偶有传播的花椒、生姜防疫法,其实在汉代甚至之前的蜀地就已经蔚然成风。书中还就瘟疫频发影响汉代和魏晋时期士大夫价值信念、文学艺术审美等进行了叙述。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