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奋斗者 | 邓启云:育种30年,厚植杂交水稻“中国芯”
长沙晚报记者 周和平
视频编导:易亿;摄像:易亿;剪辑:刘家婧
让超级稻百亩连片攻关不断自我超越,实现18吨/公顷目标;培育出耐盐碱高产海水稻良种,推广1亿亩高产海水稻。近日,88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在海南接受央媒采访时,说出了自己到2020年的两个“限期”新梦想。“18吨/公顷,我们已有技术路线。”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核心育种专家邓启云当即给采访的央媒“交底”。
师从袁隆平,业从袁隆平。从田埂上到实验室,邓启云跟随袁隆平一路走来已30多年。在今年1月8日举行的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他作为主要带头人之一的“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这也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首次获奖的创新团队。“杂交水稻我们有着自己的‘中国芯’!”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身为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总裁的邓启云如是说。
“找谁呢,我看邓启云就行”
邓启云来自“花炮之乡”浏阳。1983年,21岁的邓启云从湖南农学院(现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了安江农校(现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教书,而安江农校正是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发源地。“去之前,农学院彭教授告诉我,安江农校有个袁隆平很了不起,去了要好好跟他学。”对于圆了教师梦的邓启云来说顿时对农校充满了好感。
安江农校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是最大的问题。1988年,邓启云便联系了袁隆平所在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我当时万万没想到,袁老师听说我要来,立马就派人调了我的档案。”邓启云回忆道,很快邓启云就被调到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从此一头扎入了杂交水稻研究中。
1989年,两系杂交水稻稻种出了个大事。那一年出现了盛夏异常低温,制种过程中,作为母本的稻株雄蕊必须不育,才能接受父本的花粉杂交制种。过去认为两系法中的光敏不育系都在长日照情况下不育。但异常的低温导致两系不育系都出现了可育而自花授粉的现象,制种失败。
在冷静分析中,袁隆平努力寻找解决方案。这天,开年终总结会。袁隆平在讲台上说:“光温敏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是‘863’计划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找一个专人来研究这个问题,找谁呢,我看邓启云就行。”就这样,邓启云开始直接在袁隆平的指导下从事杂交水稻种子研究。
随即,袁隆平把全国不育系的材料全部找来让邓启云研究,很快,邓启云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1991年,袁隆平发表重要论文《选育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的技术策略》,其中的部分研究数据就由邓启云提供。 1992年和1994年,邓启云连续发了多篇光温敏不育系研究的文章,并于1996年,首次提出光温敏不育系的安全起点(临界)温度是23.5℃,这些研究成果为两系法技术的成功与推广夯实了基础。
“‘邓八克’,快给我煮点饭”
1997年,邓启云考上了袁隆平院士的博士研究生,记忆中那个在安江农校常光着脚在台上讲话的袁老师,从此成了自己真正的导师。“博士期间,我本来想做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邓启云说,那年的10月,袁院士在南京参观两个高产两系杂交稻品种时,突然来了灵感,建议他改做“超级稻理想株型研究”的课题。沟通交流多次后,邓启云接受了袁隆平的建议,全身心投入到了新的课题研究中。
“那是2002年,当时四川有水稻专家提出培育每穗5克重的重穗型超级稻种。在北京,袁老师则推介了我们每穗已达8克重的稻种,从那时他就亲切地称呼我为‘邓八克’。”邓启云记忆犹新。
随后,邓启云主持选育亩产突破800公斤的超级稻“Y两优1号”很快诞生,且于2006年通过湖南省审、2008年通过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国审、2013年又通过长江上游国审。这个品种的出现,在高产的同时还拥有较好的米质,一改人们印象中“杂交水稻不好吃”的传统认知。
“Y两优1号面世后,袁院士只要有客人来了,就打电话给我:邓八克,你在哪里?快来给我煮点饭。”邓启云毫无怨言且乐在其中,他知道老师的真实用意,那就是:必须在高产的前提下,追求优质。
说到“Y两优1号”,邓启云还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故事,“2005年,我在一个农村,碰到一个老人带着孙子在田里割稻子,割的品种是我的‘Y两优1号’。我就上前问老人,这个品种好不好,他说好是好,就是划不来。因为这个米一餐至少要多吃两碗饭,所以‘划不来’,也就是说这个米真的很好吃。”
“做强民族种业,拓展全球市场”
“Y两优1号”的成功给了邓启云极大的鼓舞。此后,“Y两优2号”、“Y两优900”分别以率先实现中国超级稻第3、4期育种目标的姿态接连问世,“Y两优2号”突破亩产926.6公斤、“Y两优900”突破亩产1026.7公斤,还分别被两院院士评为2011、2014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2012年,在“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政策鼓励下,加上自己对科研成果转化加速的期待,邓启云“下海”,创立了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在“做强民族种业,拓展全球市场”的目标中,开始了超级杂交稻的商业化育种之路。
“我们团队在种业技术的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开展研究,开发新品种、新技术,以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全面提质增效。”邓启云说,他所在的“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组建20多年来,在两系法杂交水稻理论与技术、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突破性骨干亲本创制、广适型主导品种选育、节氮高效与绿色生产等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五项标志性创新成果。目前,由邓启云担纲配组育成的150多个Y两优系列品种通过了省级以上审定,今年,他的“旺两优950”将接受国审。
如今,放眼中国民族种业的新时代,邓启云杂交水稻情结尽在其中,他说,一方面是受袁院士以“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感召,以及长期在他身边工作受到大师风范的熏陶;另一方面也是在工作中逐渐产生对中国种业的思考与体会,以及随之产生的一份责任心和难以割舍的情感。未来,他将把更多的精力倾注于超级稻的研发。“让水稻种业走向世界,这是应该做到的事!”邓启云充满了期待。
记者手记
高调的门,低调的人
走进位于浏阳市永安镇的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大门口的石壁上,“发展杂交水稻、做强民族种业,拓展全球市场、造福世界人民”的字样非常醒目。邓启云说,前、后两句出自袁院士,中间两句是他加进去的。
与公司大门的“高调”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记者眼前的邓启云衣着朴素,话语低调谦虚,面对“科学家”的称呼,甚至他坚决不认可。他说自己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因为科学家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称谓,只有像袁隆平院士这样创立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才称得上。“你也可以称我为育种专家。专家各行各业都有,修车的有专家,擦皮鞋的也有专家,我在育种方面做了几十年,也算是业务娴熟。”他笑着说。
当谈及杂交水稻的“民族种业梦”,邓启云话语充满了紧迫感。他说,杂交水稻的世界格局正在悄然改变,厚植稻种的“中国芯”时不我待。6年前,他毅然放弃安稳舒坦的日子,“下海”创建袁创超级稻公司,投身中国种业科技改革大潮,就有了他刻在大门的24字“袁创梦”。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