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韵流芳——邱超与她的十里黑陶梦丨映像湖湘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29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锋)沅江水畔,十里窑旺。在洪江沅河的十里窑遗址内,邱超与舅舅龙春华正熟练地摆弄着陶土,和泥、拉坯、修坯、捏塑、镂刻、拍压、抛光、风干、烧制……每一件黑陶制品都是泥土在千锤百炼下的“浴火重生”,倾注了他们的心血和热情。

古法黑陶的拉坯,仍是按照祖辈传下来的方法,小器皿一次性拉坯,而大器皿则是先完成初步的坯体底座制作,经过两天的自然风干,方可在其基础上通过盘泥完成坯体成型。均为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锋 摄

  兴盛于明永乐年间的洪江沅河十里窑黑陶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几百年来人们就地取材,用以制造缸、罐、钵、瓮等日用品,产品畅销本省及贵州黔东南地区。“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是供不应求的,我们的十里窑每天都会烧一次。”龙春华回忆起那时十里窑盛况,不免唏嘘。近二十年来,现代工艺兴起,手工制陶逐渐落寞,曾经的红火景象不再。

  “以前我们十里村大家都是以做陶为生,后来市场不景气了,村里慢慢只剩下我外公一人还在坚持制陶。”2012年,大学毕业的邱超选择了一条与大多数人不同的路,回到家乡与外公龙国梁学习黑陶制作工艺。龙国梁曾是十里窑著名的制陶师傅,在邱超的记忆中,外公曾经掌管着十里村大大小小的窑厂,家里的几个舅舅都学了制陶手艺。

当地村民家中装水、装酒、泡菜等都是使用黑陶,村里陶匠们也都是以制作传统生活器皿为主。对于邱超而言,她一直认为沅河十里黑陶生活器皿的形状十分极具特色,特别是酸菜坛,坛盘肚子尽显精致秀气。

  “十里黑陶的用泥铁元素含量很高,它外表色泽呈黑色、黑褐色,烧制都采用古法工艺进行柴烧,釉水也是当地的土釉。”手工制作的黑陶,凝聚着匠人的智慧,有着独特的美感。瓷器盛行的当下,邱超认为黑陶依然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市场的重新开拓依旧是邱超面临的最大难题。

  2012年以来,邱超与外公龙国梁搜集整理当地制陶文史资料,走访保护遗留的窑址,新建一处小柴窑,经年未燃的窑火重新点亮了十里村。到2018年,邱超为沅河十里黑陶申报怀化市级非遗名录,吸引数十个村民回乡重新烧陶,秩序井然。“落叶归根,能回到自己家乡还有一份工作,当然好啦。”说起如今能在十里窑场重新制陶,陶厂里的十几个师傅们不住点头。

十里黑陶上釉都是采用传统的古法土釉,通过柴灰、炭灰、黄泥进行调配,再将釉料加水调到规定的浓度,在胎坯上均匀浇淋一层釉后再次晾干,纯天然的釉料使得烧出来的黑陶颜色古朴又内敛。

  作为文保单位的十里窑遗址再次焕发生机,窗台、地面、屋梁上的晾晒架子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茶罐、盐罐、腌菜坛陶坯……日用品曾是十里窑黑陶最主要的产品,邱超强调突出十里窑黑陶的这一特色,为十里窑的手艺人带来不少互联网订单。“我们也做来图定制,产品通过网络主播销到全国各地。”

上完土釉后,将一个个器坯整齐放置于晾晒架上,等待其在阴凉、干燥处晾干,随后便可进行窑烧。

  在日用品基础上,邱超结合自己艺术设计专业,将怀化地方文化转化为黑陶设计元素,如黔阳古城“一片冰心在玉壶”等融入产品器型、纹样中,创新生产出系列黑陶茶器器皿。2023年冬,在政府支持下邱超于黔阳古城万寿宫内开设了“十里龙窑博物馆”研学基地,为儿童研学和游客体验制陶提供平台,让游客们了解沅河十里黑陶文化,体验制陶乐趣,至今已接待超过6000人次,为黑陶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沅河十里黑陶的烧制皆于龙窑之中进行明火窑烧,它的烧制时间较短,一般10个小时即可完成。窑烧之时,所用之柴为削皮枞树,如此方能使所烧黑陶黑亮光滑,此亦为本地烧窑之一大讲究。

2023年,邱超于黔阳古城万寿宫内开设研学馆,内设研学课堂与作品展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近期,邱超创新推出的高庙元素茶具,风格古朴雅致,备受大家喜爱。

【作者:李锋】 【编辑:邹麟】
关键词:非遗 黑陶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