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编年志丨2003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驶上“快车道”

  长沙晚报记者 杨蔚然

  “眼下正值流感高峰期,但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市民的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现在我们完全能从容应对了。”昨日,湖南省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刘富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5年前,一种新型冠状病毒(SARS病毒)突袭全球,半年里,该病毒引起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即非典)疫情波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共造成全球8422人感染,其中死亡916例。

  2003年2月14日,非典疫情流入湖南,长沙街头行走着戴口罩的人,到处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湖湘儿女同心协力、群防群控打持久战,依靠科学认识病毒、战胜病毒,终于取得胜利。15年来,长沙的卫生应急已从被动防御变为主动出击,并多次派出医护人员援非,协同抗击埃博拉等传染病疫情。因为,健康与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

2003年4月25日《长沙晚报》A1版

  晚报见证

  2003年2月非典疫情流入湖南后,长沙晚报对此给予高度关注并进行报道,随着疫情的升级,报道密度也越来越大。4月25日,《长沙晚报》头版刊发消息《严防死守 确保万无一失——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进一步部署非典防治工作》。同时,该版还刊发了《权威人士提醒市民——非典时期少扎堆》和《国家批准首个防非典药品》两条消息及一张相关图片。从当日起至7月上旬,《长沙晚报》每天推出多个《战非典》专版,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报道防治非典的各种消息,讴歌人们在防治非典疫魔中所涌现出的动人事迹。

2003年4月28日《长沙晚报》A4版

  亲历者说

  连续一个多月奋战在防治非典一线

  “2003年我32岁,是毒理科的主管医师,那年4月20日至5月31日,我一直奋战在防治非典一线,在指挥部有一次连续值班36小时,期间没有睡一分钟,收集整理出全国和我省的疫情动态分析材料。妻子十分牵挂我,常深夜打电话问我好不好,儿子说我是个不回家的爸爸……”刘富强回忆起往事,心里既自豪又内疚。

  2003年春天,非典先后在广东、北京等地暴发流行,对湖南形成南北夹击之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防治非典工作作为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发展稳定大局的大事来抓,先后16次专题研究非典防治工作,下发了35个文件,召开5次全省性会议部署非典防治工作。

  “全省建立了724个流调机动队,出动防疫流调机动队和医疗专家组9014队(组)次,隔离留观1.9万人,跟踪管理14.1万人。”刘富强说,当时对可疑病人施行严格管理,凡属来自疫区的入湘返湘人员,只要有发热症状,即由首诊医疗机构实施隔离留观,再进一步排查是否是非典病例。全省设置发热门诊2587个、隔离留观室2350个、县以上收治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的定点医院110所,建立传染病隔离医院16家。同时,组建了省、市、县三级非典医疗救护队550支,应急处置专家组331个,共有专家成员913人。至当年6月30日,全省除6例输入性病例外,已连续66天未发现非典病例,且所有疑似病例全部排除,取得防治非典的阶段性胜利。

2003年5月,长沙非典定点医院——长沙县中医院隔离病区一位医生正利用空余抓紧学习非典防治相关条例。 资料图片

  “2003年4月,长沙市的防非工作进入高度实战状态。”长沙市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科科长王孝君亲历了当年的防治非典实战。他介绍,当时他们的疫情信息资料组以团员青年为主体,承担全市疫情信息资料收集、汇总、处理、反馈等重要工作。大家放弃一切休息时间,冒着随时可能被感染疾病的危险,天天与来自隔离病房的各类资料打交道。在短短两个多月里,这些年轻人原本乌黑的头发,不知不觉中爬上了丝丝白发。

  “为让市民进一步了解非典,市疾控中心开通了5台24小时热线咨询电话,专门挑选了16名责任心强的同志接听。”王孝君回忆说,非典期间,他们共接听来自全国各地的热线电话9706个。有时,一个电话要耐心细致讲解二三十分钟。接听员亲切的话语、针对性的答复,消除了市民的恐慌和顾虑,科学防非、智慧防非成为长沙市民的共识。

  记者重访

  2003年,一场给国人带来极大震撼和灾难的非典疫情,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疫情应急机制和信息透明机制。15年后的今天,长沙的卫生应急从被动防御变为主动出击,并经受住了一次次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磨砺与考验。

  忆往昔

  “如果我染病回不来,你要照顾好女儿”

  “最初,流言比SARS更可怕!”邱小乔(化名)是岳阳平江某乡镇一农妇,2013年非典十年时记者曾回访过她。2003年初,邱小乔在广州打工时染上非典,随即戴着口罩回到长沙。2月19日,省、市疾控中心及湘雅医院专家教授对她进行了全面会诊和检查,认为通过隔离治疗、观察后复查无异常,即可出院。可等她回到村里,每户人家都大门紧闭,没人主动和她打招呼,甚至绕着她走。

  “在防治非典一线当护士,压力确实大,但南丁格尔的精神长存,昭示我们随时做好‘牺牲’准备。”长沙市传染病医院是当时收治非典病人的定点医院,当年发热门诊的护士长陈跃飞说,2003年3月起,她们10多个门诊护士,每天要收治几十个疑似病人。护士们穿着笨重的三层防护服,戴着手套、帽子、眼罩忙碌在隔离病区,喝水难、上厕所难,眼罩常被雾水遮挡看不清东西,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不能回家。陈跃飞当时给丈夫留话说:“如果我染病回不来,你要照顾好女儿,把奶奶接来,别来看我!也别告诉父母!”

  “非典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目前在长沙某三甲医院工作的杨先生回忆说,2002年9月,他高考失利,只被一所小型医学院录取,他不想当医生,厌恶这个职业,准备退学后第二年再参加高考。非典肆虐期间,他和同学们都无心上课,听广播点歌节目成了他的最爱。当时的点歌台成为非典一线医护人员与家人连线的节目,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他感受到当医生的神圣和责任重大,他常被感动得流泪……最后,他决定努力学医,当一名优秀医生,如今杨先生已成为一名医学博士。

  谈发展

  公共卫生事业迎来发展和转型新机遇

  “从2003年2月我省发现首例输入性非典病例后,全省共报告了6例输入性临床诊断病例,其中治愈出院5例、死亡1例。全省没有原发病例,没有发生二代病例,也没有医护人员感染。”刘富强表示,防治非典推动了全社会的进步,改变了我们的防疫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及应对危机的能力。非典疫情稳定后,我省加大投入,用于SARS流行的环境因素分析及预警系统研究、SARS基因及基因重组疫苗的研究等公关项目。

  透明的疫情公布制度;多方位监测,科学研判疫情;加大对重症病例的救治力度……刘富强认为,如今这一系列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让公众在来势汹汹的传染病疫情面前,再也没了当年非典时期那种恐惧心理。

  “非典是一场灾难,但也是一次契机,让公共卫生事业迎来发展和转型新机遇。”2003年任长沙非典定点医院院长、现任长沙市第一医院院长的周继如表示,当年在防治非典的严峻考验中,长沙实现了无非典确诊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全市上下协同作战,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

始建于2003年非典期间的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曾是非典疫情后建成的全国首家非典定点医院。2007年,该中心与长沙市第一医院合并,成为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 长沙市第一医院 供图

  “当时的长沙非典定点医院,由位于安沙镇的长沙县中医院改建而成,8天竣工。”周继如说,最难能可贵的是,长沙市在非典防治期间重新选址新建,于2004年建成全国首家非典定点医院,即位于开福区捞刀河镇的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2007年,为优化资源配置,长沙决定将该中心与长沙市第一医院合并,成为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

  非典后,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条例》《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制度。长沙也相继出台了应急预案,包括重大传染病流行、中毒事件、环境污染、核泄漏等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洪涝灾害、地震、台风等各种自然灾害,铁路、民航、电力等多领域公共卫生重大事故处置的相关法规、条例。

  “此后在禽流感、甲流时兴起的官方新闻发言人制度,也是非典后带来的‘信息透明化’。”周继如还说,市民的生活观念及方式也在发生改变,相信科学,讲文明讲卫生……引发全社会之变。

  话今朝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呈现“长沙模式”

  医疗体系、基础设施的完善,技术能力的提升,政府投入力度的增大……非典后时代,长沙公共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凸显敢为人先的“长沙模式”。

  长沙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边成介绍,2011年9月,该中心在全国率先推出《预防接种告知书》,实施“一苗一剂次一告知”预防接种书面告知、签字接种,全面保障接种安全;2011年10月,长沙推行的政府购买“防艾社会组织干预服务”工作模式,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推崇,并在全国推广;2014年5月,为维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和合法权益,长沙在全国首创推行职业健康监护信息卡,构建全市职业卫生信息平台,劳动者有了健康“身份证”。

  在疫情处置上,体现出“长沙速度”。“我们成立了一支150余人的准军事化应急队伍,市内发生任何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在1小时内迅速集结出动,开展应急处置。其中,检测时间由传统培养方法的3~7天缩短为4小时。”孙边成举例说,2011年4月,岳麓区发生一起吃农家喜宴导致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在多部门介入、多家医院检测未果情况下,市疾控中心临危受命,24小时内揪出了“元凶”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保障了市民的健康安全。

2017年7月长沙遭受特大洪涝灾害,7月9日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对望城区乌山镇消毒后饮用水进行应急监测。  资料图片

  在救灾防病方面,干出了“长沙作为”。“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先后派出2批共24名专业人员赶赴震区,开展消杀防疫工作,出色完成了任务。”孙边成介绍,2014年非洲埃博拉肆虐,市疾控中心派出公共卫生专家,援助塞拉利昂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赢得国际赞誉。2017年长沙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他们一边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一边在第一时间组建18支应急机动队,派出60批次343人次深入灾区,高效开展救灾防病卫生应急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奋进风采

  长沙市民健康素养达到国内发达城市水平

  近年来,长沙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疾病防控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长沙实绩”。

  长沙市统计局民调中心2017年9月的一次相关调查表明,关于“最重要的权益”,在1330名60岁及以上的调查对象中,有67.9%选择“身体健康最重要”,84.4%的调查对象自评健康状况良好。

  2017年,长沙人均期望寿命达79.08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7年,长沙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685万份,免费为近70万名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为70余万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管理。“自2008年起,每年9月1日被定为‘长沙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孙边成介绍,10年来,长沙举办了“骨动长沙”健骨操比赛、“健康家庭”评选、“健康科普大赛”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促进活动。

  目前,长沙已创建1个国家级健康促进示范区、3个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5个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市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295个……健康生活方式理念深入人心,市民健康素养达到国内发达城市水平。

  年度大事

  1月10日

  京九铁路复线全线贯通。

  6月1日

  三峡大坝开始关闸蓄水。

  6月7日、8日

  我国高考日期调整后的首次高考。

  8月1日

  我国正式废除收容遣送制度,收容遣送站改为救助管理站。

  10月15日

  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16日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作者:记者 杨蔚然】 【编辑:谭伟】
关键词:长沙编年志 公共卫生事业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