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眼观察① | 新闻发言人就该有辨识度

  文峰

  三月,中国进入两会时间。这两天,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的会议新闻发言人相继亮相。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有很多细节成了亮点。比如,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在回答记者提出的“是否看过电影《我不是药神》”的问题时,就让人印象深刻。他说:“这部电影我看了,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部电影去年有一段时间引起了社会热议,也引发了社会对抗癌药降价这个话题的讨论,也引起了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而今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张业遂也紧扣热点,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引发了网友的点赞。

  如果要用三个词评价两位新闻发言人的表现,我觉得是:有逻辑,接地气,很专业。新闻发言人就是应该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信得过,就是要敢于回应老百姓高度关注的话题,就是要释放“民有所呼,会有所应”的正面效应,就是应该有职业辨识度。

  要知道,时至今日,信息发布和话题回应,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政府新闻发言人是政府部门和外界沟通的透明窗口。这个岗位不只要求“形象气质佳”,而且必须懂传播、晓舆情、有担当。

  这些年,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的建设力度有目共睹。2016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要求遇有重大突发事件、重要社会关切等,主要负责人要带头接受媒体采访,表明立场态度,发出权威声音,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这意味着,善于利用媒体传播规律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政治素养。

  信息传播起来,沟通运转起来,流言空间就会被压缩,社会就会更稳定,高质量发展就具备更多有利条件。一般而言,老百姓最关注的事情会成为舆论热点。这些热点折射相应问题,甚至带着吐槽和情绪。但这并不打紧。因为,发展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有问题并不可怕。从某种层面上说,发现和回应问题正是改变和谋求突破的契机。在理性建设性的框架下,让所谓敏感的话题脱敏,才能让发展的步伐更加有力。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我们应当把新闻发言人工作视为重要事业。当新闻发言人的目光和老百姓的目光聚焦重合,那就能为解决问题积累更多智慧和信心。2003年,国新办举办了第一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从那个时候起,各地都逐步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希望各地新闻发言人都能像两会新闻发言人一样,面对记者时,从容自信,妙语连珠,紧接地气,很有辨识度。

【作者:文峰】 【编辑:曾茜】
关键词:两会 新闻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