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溪埋璧有疵瑕———曾国藩墓
2019-05-19 1:28 掌上长沙
【导览】曾国藩墓,位于长沙城西南15公里处岳麓区坪塘街道桐溪寺后伏龙山上,清同治十三年修建,占地300平方米。墓冢呈半圆形,底径5米残高2米,三合泥拌碎石混合糯米浆混浇而成,外铺花岗石护墓。1993年被公布为望城县文物保护单位、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国藩,曾文正公,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号称“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千古第一完人”,他的最后归宿之地,在今天湘江新区大王山风景区内的坪塘桐溪伏龙山。
尽管现在要到曾国藩墓还有点不方便,但这里即将成为长沙一个新的旅游热点。
曾国藩辉煌人生一步一步走到这里长眠,充满了传奇; 走进长眠之地后,盖棺似乎也未定论,历史的风风雨雨,时常吹到了这个本应安静的墓地。
曾国藩的死,按长沙人的说法,自己没有受苦,也没有折磨后人,是一个带着“福气”的死法。同治十一年 (1872)二月初四日午后,他与长子曾纪泽在南京两江总督衙署西花圃散步,突然感到脚发麻,被扶到书房时, 就讲不出话了,端坐三刻后,即溘然而逝。
一代名臣,死在自己的任所,但与所有中国人一样,落叶要归根,曾国藩也不会例外。他的弟弟曾国潢, 儿子曾纪泽、 曾纪鸿等将他的灵柩,运回了长沙。因为死得突然,事先没有选好墓地,就先将他安葬在一个叫金盆岭的地方,这个地方在今南郊公园。
对于中国人来说,无论大人物、小人物,墓地的选择是大事,仓促间选定的地方,曾家人不满意,后来还在老家湘乡看了几处地方,因家人内部意见纷争,加上湘潭名士郭嵩焘坚决反对而作罢。
郭嵩焘为曾国藩看中的墓地,就是现在的坪塘伏龙山。
郭嵩焘与曾国藩几位一起带领湘军打天下的兄弟对这个地方均满意,或许除了风水好,“伏龙山”之名满足了他们藏在心中的秘密,从今天看到的史料可知,郭嵩焘、曾国荃都是力劝曾国藩坐天下的人物。
其实,这块地,曾国藩的老哥们都知道,他自己也是很中意的。伏龙山旁有一座桐溪寺,古称兴国寺,是唐代的禅师创建的。寺后树林茂密、 寺前流水潺潺。
曾国藩当年相中这个地方,将其变成了湘军训练场。曾国藩在此练兵时,不时造访桐溪寺,与寺中方丈宝月成了朋友。 曾国藩看到寺前山门的那副对联“兴国家风古,伏龙祖道长”,心中或有所动。他与宝月言谈时, 流露过自己百年之后,想葬在桐溪寺旁之意,只是宝月告诉曾国藩,佛门近地非常人能使用,所以,此事在曾国藩生前就没有定下。
曾国藩临时安葬两年后,伏龙山的新墓地才建设好,他的妻子欧阳夫人是年去世,长子曾纪泽就将父亲、 母亲合茔于此。
尽管曾国藩一生以低调见称,但他死后,墓地的规模还是按制度修建的,神道、墓碑、墓表、拜台、供人谒陵休憩场所、守墓人住所等一应俱全。
民国时期,墓地管理比较严,五官不全的、放牧的、要饭的,不允许进入,更不允许在墓区放猪放羊。为了保障维护墓地开销,曾家专门置办20亩良田,聘请当地一户周姓人家日常守护、维护,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1949年后,随着曾国藩评价的变化、社会思潮的起伏,曾国藩墓也经历了毁与修的两重天。
1950年代,“破四旧”风起云涌,曾国藩墓园连同桐溪寺能搬动的材料,几乎全部作为“四旧”拆掉了, 当地村民把墓、寺地面上看得到的石材、木材搬回家充当了建房子、砌猪圈、修沟渠的材料。还好,对死者的墓冢连同墓园的树木,人们还是表达了应有的尊重。
“文革”期间,曾国藩作为太平天国刽子手的身份被无限上纲,这里自然被红卫兵盯上,墓地上的石马、 石狮、石虎、石翁仲等能砸的被砸了,不能砸的被推倒了,一个传说是,红卫兵们还想尽办法要掘墓,但因办法不多,没有掘开,曾国藩的尸骨因此逃过一劫。
最大的一次破坏,发生在1989年,被“钱”魇住了的社会,不知什么时候起流行起了“要想冨,去盗墓”, 一伙盗墓者找到了曾国藩墓,他们的办法比红卫兵多,用炸药炸开了墓。正是因为炸药的声音,惊动了村民、 警察、文物工作者,他们立即赶到墓地,
盗墓贼逃之夭夭,在现场留下了火药味以及钩子、绳索、手套等作案工具。这次,盗墓者已得手了,盗洞中能看得到楠木做的黑色棺材,盗洞周围还散落了从墓中钩出的护棺的灯草、随葬的官帽等。
此事惊动了当时的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省长批示“如经查实,对盗墓者严惩不贷”,地方政府由文物部门负责,用钢筋、水泥将盗洞封死,并于1992年成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负责曾国藩墓的保护。
激情过后,回归理性,曾国藩所代表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不断得到肯定,他的墓园,也逐渐得到恢复,并成了一个湖湘文化标志性符号出现在今人面前。
从1998年开始,对曾国藩墓的保护与建设工程,一直没有停过,一个以曾国藩墓园为核心,与新建的桐溪寺、“曾国藩与湘军陈列馆”等为主体组成的湘军文化园区正呼之欲出。
墓庐主体正在恢复昔日风貌,墓碑、墓围、墓冢、散水、祭台、拜台、围护栏等全部修复,墓后刻有“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 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的墓碑安静矗立,一直没有损毁的、生长茂盛的古银杏、 罗汉松及其他树木古意盎然。
变成了农田、水塘、屋场的神道,在经过考古勘探后,找到了准确的位置,与神道有关的、散落民间的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等有的已经找回,正逐渐回归原来的位置,石牌坊、桂花井、御碑亭等,也计
划修复,由李鸿章撰写、黄自元书写的“太傅大学士毅勇侯曾文正公神道碑”,因为周姓后人藏在家中房屋的地下保护,也重见天日了。神道碑虽断成了两截,但碑上的文字清晰、碑座石雕赑屃与碑体没有大损伤。儒家立功、立德、立言号称“三不朽”,曾国藩的一生,“三不朽”似乎占全了。他不仅立了评价两极的镇压太平天国之“功”,而且是中国第一艘轮船、第一所兵工学校、 第一批西方书籍印刷翻译、第一批赴美留学生背后的推手; 他的家书、诗文、学术著作、书法,不仅影响了他的时代,也在当今中国有巨大影响,凭“立言”, 足可青史留名;他“拥兵而不自重,善权变而又谦退”“吏治清廉,教养兼施,鞠躬尽瘁,以身作则”“治家有道, 关怀子弟”, 用一生的坚守, 践行了儒家文化中的最高道德境界。
在曾国藩面前,一向自负的左宗棠题写过“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而开创中华民族新时代的毛泽东也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桐溪埋璧有疵瑕,沉星侧旁留典则”,曾国藩人生的丰富多彩,注定了他长眠之地的“疵瑕”与难安静, 但作为一份文化遗产,曾国藩墓园却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像拂去灰尘的璧玉一样,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