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入道官冲的“疯子”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艺 李颖
12月21日,冬至日,寒风刺骨。一个面容黑瘦的中年男人顶着一头乱发,骑着一辆破摩托车,穿行在浏阳市张坊镇上洪村道官冲古色古香的夯土建筑间。
几乎家家栽满鲜花、户户配有泳池的乡亲们纷纷叫住了他,问他“吃饭没有”。
他说:“不吃饭,我看看大家都准备好年货没有,要不要我帮忙,要下雪了,怕大雪封山。”
他叫李锋,一个偶然闯入道官冲的摄影师、文化志愿者。
就是冬至这天,他刚为上洪村引进的新文旅项目——稻田咖啡馆点燃了开工建设的鞭炮。
“他是我们的引路人。”上洪村道官冲组村民黄隆国说。
这是李锋在道官冲的第8年。
8年间,李锋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聚集文化志愿者、村集体和村民的力量,探索“非遗在地活态保护与传承”,实践“村集体经济加村民,引进公司投资”的上洪模式,蹚出了一条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正道。
落寞已久的道官冲终于被激活,一个沉寂的空心村变成闻名遐迩的网红村、明星村、非遗生态村、新时代中国和美乡村典范。
“拍着拍着,就把传承人‘拍’到墙上了”
上洪村道官冲村民多是300年前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后代。到了20世纪末,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白云潭影,空自悠悠。
闯入道官冲的那年,李锋已经拍摄记录过300多个非遗项目,80多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目睹了不少非遗项目的“人亡艺亡”,随着代表性传承人离去,项目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拍着拍着,就把传承人‘拍’到墙上了。”许多“传承人”走时用的遗像是李锋拍摄的。
李锋是被道官冲“纸寿千年”的传说吸引来的。
据《湖南民国经济史料选刊》记载:“浏阳造纸技术之精,纸品之佳,省内无出其右者。”上洪村便地处浏阳造纸产区的核心位置,清乾隆年间,浏阳上洪手工竹纸作为湖南最好的纸进贡给朝廷,得名“古山贡纸”。
那天,一直留守在村里的老人黄隆妙翻出一本编于1902年的族谱给李锋看,只见墨迹清晰,纸张细腻温润、富有韧性。“你看这100多年了,还是原原本本的。”
“我从18岁开始造纸,做到了50多岁,徒弟都带了好多个。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销量骤降,纸就不出口了。”黄隆妙说。
这是李锋的第一次进冲。所见之处,村里没有几户人家造纸,这个头顶着“贡纸”名号的非遗,只剩黄家还在苦苦支撑。
失望了吗?
李锋说:“不会。古老的东西,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贬值。”
那时候的道官冲寂寥荒凉,“整个村子见不到几个人。”他心里升腾起一个计划:盘清道官冲的非遗、生态资源家底,并着手做村庄规划。
从此,他利用周末、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卷起铺盖,一趟趟从长沙奔赴道官冲。
听说山上住了一位独居老人张福继,家里还没有通电。他便经常吭哧吭哧爬一个多小时的山,给老人送油送米,并四处奔走,给老人家里通上了电。
村里的几个孩子在镇上读书,平时是爷爷奶奶骑摩托车接送。李锋怕不安全,只要下雨,就开车去帮着接送孩子。
他进村的时候,只听见水声喧哗,却不见溪水,用无人机航拍也一无所获。他便自掏腰包,买割草机,请挖机,带着村民一起,循着水声,挖开数十年未清理的茅草。一条条山溪豁然开朗的刹那,又带给李锋新的烦恼:这些溪涧里几乎填满了陈年垃圾。
李锋说:“我们要把垃圾清走。”
村民觉得没有意义:“垃圾反正要被水冲走的!”
李锋只好一个人清理水道。在这个村里捡垃圾,他一捡就是3年。
村民不理解,只当是村里来了个捡垃圾的“疯子”。从此,这个本来被人昵称为“锋子”的人,就被乡亲们戏谑地唤作“疯子”了。
刚到村里的时候,没通网络,村民基本不用家电,村里的电压只有160伏,根本带不起家电。为此,李锋凭借个人之力,帮着村上的人跑上跑下,联系各大网络公司,联系电业部门,终于解决了网络和用电问题。
“夫妇俩在屋檐下目送我离开,平凡得让我泪眼朦胧”
在道官冲,李锋共搬了三次家。
第一次是住在办完婚礼就进城打工的村民家,床头还挂着人家的结婚照,每天提醒他欠妻子一个婚纱照。
第二次,他搬进村民停拖拉机的车库,下雨时鞋子就漂起来了,老鼠常与他同床共枕。
再后来,他花3万元租了一个羊圈20年,从此长期与各种昆虫、蝙蝠为伴。村民知道他要长期住下来,高兴得在羊圈门口放爆竹。
很多人在心里嘀咕:他做这些没有报酬、只会亏本的事,图的是什么?
他憨憨一笑:图我老的时候不会忘记,曾经为了不被看好的梦想拼命努力的样子。
四海为家的他,常年漂在没有信号的地方,错过两个孩子的出生。等有信号后得知,他泪如雨下。
“他就是一个疯子,所以我使劲支持他追求梦想,老了我不想承认我‘瞎了眼’!”他的妻子这样说。
也有人问他,你为了不知道结果的事情,花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值得吗?
他说:“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小时候,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蚂蚁搬家,等水滴石穿,也是值得的。”
在村民眼里,那个不合时宜的“疯子”,已经变成了“傻子”。
他下沉到各家各户帮扶,帮村民解决实际问题。慢慢地,他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大家也把他当成了自家人,到了开饭的时候总要寻上他。“能在村里吃上百家饭是一种幸福。”李锋讷讷地说。
“年过半百的夫妇俩在屋檐下目送我离开,平凡得让我泪眼朦胧……”这是李锋日记中的一句。
2016年,李锋为了找瀑布,遍寻山野,溯溪攀岩。一天早上出门,晚上10时还没回来,村民急了,“不会被野猪吃了吧!”大家打着手电筒去找他,等找到的时候,他正躺在山涧旁仰望成千上万只萤火虫与漫天星空辉映,一条近百米的瀑布如银河般倾泻而下。
现场的村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他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绝大部分村民不知道这条瀑布的存在。
这条三层叠瀑,李锋后来又勘察了几百次,终于修通了一条750米长的游步道,如今它成为游客必去的打卡地。
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列入当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李锋以项目发起人的身份,与当地手艺人、政府以及社会投资者,首创“公司+村集体+村民”的发展模式,探索非遗在地活态保护与传承的模式。
“上洪资源丰富,核心还是要靠文化引领乡村振兴。”上洪村党总支书记唐育根感叹,“上洪的文化引领工作离不开文化志愿者的努力。”
“锣鼓声一响,感觉村子活过来了!”
拍摄3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80多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积累大量各类音视频素材……李锋寻访湖湘大地的文化遗产,用镜头记录湖湘非遗的每一种样貌,他的电脑硬盘,堪称湖湘非遗影像宝库。
他没有忘记自己闯入道官冲的起因是古山贡纸。在他的奔走牵线下,2016年6月11日,画家、散文家、书法家杨福音再次结缘古山贡纸——上个世纪50年代,杨福音上小学时曾用古山贡纸练画。
杨福音得知古山贡纸濒于绝迹时,十分惋惜,亲自撰写了“宜书宜画,果然老字号”的鉴纸字幅,大力推介浏阳古山贡纸。
古山贡纸命运的齿轮重新转动起来。
2016年7月23日,《纸上春秋——古山贡纸非遗抢救特展》在长沙图书馆开展,持续展览两个月,让古山贡纸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立足张坊,李锋挖掘呈现当地非遗项目——浏阳手工竹纸制作技艺、浏阳油纸伞、浏阳木活字印刷术、浏阳夏布、浏阳砂罐制作技艺,因地制宜引进纸影戏影偶制作技艺、大巧五色织染艺术,集展览展陈、传习生产、研学体验、人才孵化、文创研发、市场推广于一体,以“非遗+”多元业态促进这些非遗技艺的传承。
李锋得知客家人有“送春牛”的古老迎春习俗。天气好时大家都在忙农活,李锋就等大雨倾盆时去找当地老人,请他们唱上一段“送春牛”。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挖,李锋终于从当地村民口中挖掘出完整的“送春牛”唱词、唱腔以及仪式,成功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村民们说:“锣鼓声一响,感觉村子活过来了!”
沉睡的非遗被唤醒,秀美的生态回归了,闲置破败的夯土房被盘活改造为精品民宿,外出谋生的村民百分之百回村创业。
他请来了广东、香港等地的客商投资,改造民宿;他请来了名校毕业的研究生,与他一道守护山村。
凭借丰富的非遗保护经验,李锋帮浏阳成功申报了十几项非遗项目,助浏阳两个乡镇拿到“湖南省非遗村镇示范点”称号。
曾经的空心村,因为李锋的到来,如今已脱胎换骨,成为保有6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12个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非遗生态村”。
道官冲的走红,带动了所在地张坊镇开发出“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民宿”模式,镇上的非遗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带动群众增收6000余万元。
村民们“住在集镇、回村里上班”,因为“道官冲的空间,要腾出来留给前来研学的学生和游客。”
今年12月,上洪村入选第六批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这是大围山南麓、湘赣交界处的山村摘得的又一项省级荣誉。
“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到组织振兴,每一步都离不开李锋老师躬身参与!”张坊镇党委副书记(挂职)陈琳说。
2023年,第二届长沙旅游发展大会在浏阳举行。张坊镇道官冲成为全市唯一集中观摩点,迎来了它300年来最高光的时刻。
喜极而泣的村民们,激动地向记者讲述这个故事的开端:“多亏李锋老师发现了我们道官冲!”
那一天,前来道官冲采访旅发大会的央媒记者将摄像机对准了他。这个已届不惑之年、眼神却依旧纯真干净如赤子的人,这个唤醒沉睡文化、一身被乡愁笼罩的瘦小男人,突然拘谨了,讷讷地说不出话。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