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9亩农田提标记丨晚报头条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苏毅 陈登辉
时下,春光明媚,农事繁忙。
在浏阳市沙市镇河背村,2249亩粮田迎来别样“双抢”:
一抢工期,高标准农田改造建设即将完工,正抓紧时间扫尾;
二抢农时,农业合作社正组织农机作业,确保秧苗及时下田。
“前段时间场面更热闹,只要不下雨,就不分昼夜抢工期。”日前,站在田间机耕道上,沙市镇农办主任周亮亮望向田野深处,长舒一口气,“还好赶上春耕了,没误农时!”
捞刀河汩汩清水,顺着渠道淌入田中;插秧机来回穿梭,点点绿色现生机,秧苗入泥,静待拔节生长;远处几台挖机奋力挥臂,正在将一口水塘填平,还塘于田。
“现在农田连片,生产效率高多了,估计两周之内就能插完。”河背村党总支书记邓期望接过话头。
可谁又能想到,两三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低标准农田”——因土地分散,到处是“斗笠坵”,导致春耕时农机进不来,秋收时谷物难出去。
规模效应无从谈起,不少农户纷纷选择亩均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
“你看那边一大片,600多亩,原来种的都是草皮。”退草还田,让农田回归粮田,沙市镇党委副书记邱凯章为此动了不少脑筋,到村上开了多少次会,他自己也不记得了。
草皮一年可以“收”三次,单论经济效益自然比种植水稻高,但带来的损失,却难以用金钱衡量。
“每收一茬草皮,铲卷机连土带草铲成‘草皮卷’,耕地就会被扒一层‘皮’。”邱凯章深表担忧,“皮”被扒光了,即使休耕深翻,地力也很难恢复。
地之不存,粮将焉附?
必须落实“藏粮于地”。
宣政策、摆事实、讲道理,邱凯章、周亮亮、邓期望等镇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
到了今年2月份,退草还田达成共识。
于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动工。
小拼大——实施土地平整,铲掉冗余田埂,科学规划机耕道,给大规模机械化铺好路。
增肥力——省市县专家“天团”深入田间指导,根据实地检测结果,为土壤“缺什么,补什么”。
通沟渠——整修渠道1.4万米,增设2座抽水泵站……
农田提标准,种粮增底气。
弯腰、擦汗,猛灌几口水。虽然累了大半天,但54岁的村民高成敏并不觉得疲惫。
“我家的两亩多田也在这一片嘞,都流转给种粮大户了,租金今年提高了不少!”老高憨厚一笑,“这些天来打零工,每天能赚200元。”
“改造得怎么样?满意不?”
“搞得好,以后要灌溉,到河边电排站一按开关,水就来了!除虫更便捷高效,再也不要背着手摇式喷雾器满田跑,以后是无人机打药,均匀高效。另外,田边还配套了紫外线杀虫灯,种出的粮食更生态环保。”
老高如此感慨,只因去年“很受伤”。
虽然捞刀河在田边蜿蜒而过,但持续高温干旱让河水水位不断走低,河里没水只能“望天收”。
上游水库倒是有水,奈何沟渠不畅,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今年不怕了。”老高高兴地说,“河水、水库里的水都能用,只等丰收!”
闲聊中,周亮亮接到通知,“明天镇上要去浙江考察,听说那里的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搞得不错。”
“如果一切顺利,这片2249亩高标准农田的配套设施项目,年内有望开建。到时候育秧、收割、烘干、加工、储藏、包装、上市一条龙服务,全流程都能在中心完成,种粮综合效益和村集体经济将明显提升。”邱凯章告诉记者,今年丰收节,他们计划在村上举行“亩产王”竞赛,对高产的种植户重奖,到时请记者朋友见证。
结束采访时,站在捞刀河边,回望新整的高标准农田,矗立在河边“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标语牌在春光中格外耀眼……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