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雨花精彩为全局添彩丨非凡十年
周游
十年光阴,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里不过短暂一瞬;十年奋斗,在雨花大地的沧桑巨变中却尽显分量之重。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雨花人以实干抢抓机遇,用担当迎接挑战,走出一条转型发展的跨越之路。
这是实力雨花赶超跨越的10年。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破千亿大关,2019年突破2000亿元,2021年达2360.0亿元,为2013年的2.86倍;壹城智库发布的2022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地级城市市辖区)榜单上,雨花区位列第九,首次迈进全国十强。
这是开放雨花逐梦前行的10年。2018年,高桥大市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完成“首单首试”;2019年,湖南(高桥)非洲商品展销馆开馆;2021年,自贸长沙片区雨花管委会挂牌,雨花区块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27.75亿元,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
这是创新雨花培育沃土的10年。2018年,雨花区出台发明专利扶植政策;2020年,在中机国际建立了全省首个落户区县级单位的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点;去年,雨花高新技术企业478家居长沙中心城区第一。2022年,入选“赛迪创新百强区”,以第21名的成绩领跑全省。
这是生态雨花绚美绽放的10年。2016年,长沙首次发布区域空气质量排名,雨花区位列第一。去年,雨花区空气质量优良率85.2%,较2016年提高9个百分点。2018年,绿心地区工业企业全部退出,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亮丽底色。2020年,28.3公里圭塘河年均水质稳定达Ⅲ类标准,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这是幸福雨花持续蝶变的10年。2015年,雨花区获全省小康“三连冠”,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2016年启动社区全面提质提档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将每年新增财力的八成以上用于民生事业,朝着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的民生愿景不懈奋斗。
以梦想为岸、以旗帜掌舵、以信仰作帆、以实干划桨,在“强省会”的新征程中,雨花高擎党旗,奋力启航。
“过去十年,是雨花区从省市率先到中部领先,进军全国十强的十年;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经济总量连上台阶的十年;也是全体雨花人共享发展成果,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的十年。”雨花区委书记刘素月认为,正是久久为功的坚持、时不我待的紧迫、自我加压的勇气,成就了雨花的跨越式发展。未来,雨花区将继续在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勇担当、善作为。
“胸怀全局才能开拓新局,追求卓越才能实现跨越,实干创业才能成就事业。”雨花区委副书记、区长黄军其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雨花区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现代化强区,在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长沙中奋勇争先。
产业提质
先进制造业抢占“智”高点
回望十年,雨花发展,高歌猛进,成绩非凡。
2013年,雨花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6.57亿元;2015年1018.22亿元,突破千亿大关;2019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近5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6%,划出一道漂亮的上扬曲线。
雨花的赶超进位,得益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加速优化、科技创新不断突破。近年来,雨花区持续推进产业提质,在拉高标杆中争先进位,在加压奋进中跨越赶超,在攻坚克难中开创新局,让智慧与速度擦出火花、让创新与突破精彩上演。
作为雨花区发展工业经济的主阵地、主战场,在雨花经开区最能触摸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成立20年来,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从无到100亿元用了8年,从100亿元到200亿元用了5年,从200亿元到近400亿元只用了3年,2021年突破500亿元。“十三五”时期,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产业、人工智能及传感器(含数控机床)产业产值年均分别增长20%、23%,亩均产值、亩均投资额、亩均税收等更是年年增加,园区税收增长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想要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先机,必须敢于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同时,如何在新经济、新业态的风起云涌中坚守主业,踏实发展,也考验着区域发展的战略眼光和定力。
2013年,雨花率先在全省提出将智能机器人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随后,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之路,即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主导产业,人工智能及传感器(含数控机床)特色产业,依托“一主一特”产业定位,打造独具特色的绿色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园区。
如今,“小巨人”长步道将广州总部搬来雨花,自主研发、全球首创1.5亿像素光刻机镜头;申亿五金建立专属实验室、成立研究院、检测中心,打造高端零部件智能工厂;大族激光自主研发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可孚医疗攻关突破红外热电堆传感器卡脖子技术并成功上市……一条条智能生产线上,一双双灵活的机械手,取代大量人工操作,快速地生产出一个个智慧产品,从雨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彰显出“雨花智造”的实力。
打造强引擎,构筑硬支撑。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效应强的智造型产业项目纷至沓来、开花结果,在“磁场”共振中发挥叠加效应,为雨花高质量发展构建了牢固的“稳定器”。
在“强省会”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雨花区以更大格局、更实举措、更强担当,将视野望向更远的地方。
2019年12月,雨花经开区与韶山高新区携手打造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首个“飞地园区”。由韶山高新区提供土地,由雨花经开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负责建设与招商,将重点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园“跳”出雨花,落地韶山,既盘活了雨花自身的产业资源,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又将与韶山优势互补,带动两地协同发展,更展现出雨花在长株潭一体化建设和“强省会”战略中的担当与作为。
今年7月,雨花区携手怀化市溆浦县,为双方共同打造的雨溆工业园举行招商引资推介暨集中签约活动。现场,首批入驻雨溆工业园的企业签署7个项目合约,项目总投资24.3亿元。这次跨越300公里的双向奔赴,开启了两地“聚力产业协作、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探索、新征程。雨溆两地将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对口帮扶的“1131”工作思路,共建工业园区的“雨溆模式”,带动提升项目对接、园区建设水平,力争到2023年共建园区落户企业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主导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以上、税收1亿元以上,到2025年,共建园区落户企业完成投资超50亿元,主导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税收5亿元以上。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一次次新飞跃正在酝酿!
开放提速
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
当今世界,开放潮流浩浩汤汤。不奋楫前行,就难以搭乘时代的航船;不担当作为,就难以勇立高质量发展的潮头。
报关、通关过程一气呵成,关锁顺利落下,来自湖南高桥大市场嘉美陶瓷商行的一批瓷器通过海关监管区闸门,从长沙霞凝港出发,发往巴西圣保罗州。2018年12月6日,高桥大市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完成“首单首试”,正式开启出口便利化新模式。这也意味着,“买全球、卖全球”在此成为可能。
2020年9月,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获批,0.6平方公里高桥板块、4.5平方公里高铁新城板块列入自贸试验区范围,雨花由此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在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的核心区高桥大市场,有一条非洲咖啡街,还只走到巷口,就能闻到来自非洲咖啡的浓香。
一家名为“小咖主”的非洲咖啡馆人气颇高,常常聚集着在湘非洲留学生和前来品尝咖啡的顾客。
“小咖主”售卖的30多款咖啡饮品,每杯均价低于20元,其中,受市民追捧的美式咖啡每杯售价仅8元。
价格这么低,还有钱赚吗?“依托非洲咖啡交易中心打通了直采环节,整体成本比市面同类产品降低30%。”“小咖主”创始人景建华一语道破“天机”。
通过探索原料进口到产品消费的全产业链合作模式,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核心区已培育100多个非洲品牌产品,形成咖啡、可可、腰果、小五金、小农机等10条进出口产业链。
推动“万品入湘”的同时,得益于自贸区建设机遇,更多湘品出海搭上“快车道”。
今年8月14日凌晨,一架满载货物的货机自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腾空直飞非洲,经埃塞俄比亚中转飞往尼日利亚,机上载有溆浦县企业湖南航硕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篮球等体育用品。溆浦发球,雨花传球,一记长传,飞往非洲。这也标志着溆浦产品通过雨花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非洲首单成功。
截至7月底,自贸雨花区块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已实现出口业绩6.93亿美元,同比增长111%。
成立两年来,自贸雨花区块制度创新借势突破、招商引资来势喜人、项目建设强势推进、功能平台聚势发力、对外贸易乘势倍增、营商环境优势彰显,2021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27.75亿元、增长100%,其中对非贸易7.7亿元、增长24倍。今年上半年,预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60亿元,增长211%,其中对非贸易12亿元、增长92倍。
今年8月30日,由《环球时报》社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合作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发布了《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自贸雨花区块荣获“2022高质量发展十佳园区”称号,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园区。
货机腾空,轮渡出海,雨花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
创新提效
实验室到应用场跑出加速度
科技创新是赢得未来的关键。
去年,省党代会报告指出,湖南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长沙也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区域竞争犹如高手论剑,越往顶端走进位越艰难。雨花区以实践证明:从“中西部第一区”迈进第一强区,创新正是关键驱动力。如今,雨花区省级以上研发及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数量已达58个,今年4月,“赛迪创新百强区(2022)”榜单发布,雨花区位列第21位,在去年的基础上进阶2个名次,领跑全省各区县,充分展露在科技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改革创新等重点领域的创新水平。
近年来,雨花区大手笔、分层次、成系统投入科技创新,做实做细做好科创服务:对于用于科技项目及课题研究的科技专项,雨花区落实政策、协助申报;对高新技术企业建平台、报项目、设研发中心,雨花区出台政策、奖补扶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项目孵化,雨花区专门设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激活了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
去年,雨花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同比增长近90%;反映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的技术贸易合同成交额超过159.39亿元,同比增长188.55%,稳居全省区县第一;高新技术企业478家,居长沙中心城区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409家,同比增长88.48%。
科技创新,没有“休止符”,只有“催战鼓”;没有“暂停键”,只有“快进键”。
长沙人熟悉的东塘商圈,一场轰轰烈烈的“二次创业”正在上演。雨花为这次创业定制了一个“小目标”:5年内力争实现年产值突破千亿元。6月30日,中部工程智谷在东塘中设广场扬帆启航,将采用“政府主导、央企担当”模式,整合辖区央企、国企等工程技术资源,发挥头部企业引领作用,构筑企业合作互补的新平台,形成“1+3+9+N”产业发展体系,以1个工程技术产业集群为核心,构筑产业孵化、共享设计、设计产业联盟三大创新发展平台,围绕绿色低碳、智慧融合,打造碳中和发展研究中心、绿色建筑研究中心、新型电力系统研究中心、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等九大技术创新中心,完善咨询教育、基础支撑、推广提升等N个配套服务。
创新为魂,匠心筑梦,雨花区在创新大潮中破浪前行。
生态提升
天蓝地绿水净绽放大美雨花
时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漫步街头,抬头望去,是明媚的“雨花蓝”;绿树成荫,碧水泛波,放眼四顾,是怡人的“生态绿”。满目碧绿一城蓝,云淡水清皆是景,雨花如在画中。
惬意风景的背后,是雨花对美好宜居环境持之以恒的追求。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持续加码下,生态环境的每一处肌理都不会被放过。
一串数据见证雨花区生态提质的举措与成效——
蓝天为证。去年,雨花区空气质量优良率85.2%,较2016年度提高9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40ug/m3,较2016年度下降20个百分点。
碧水为证。自2020年起,28.3公里圭塘河年均水质稳定达Ⅲ类标准,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青山为证。154家工业企业全面退出绿心,雨花区大力开展生态修复,上世纪90年代末采砂形成的70亩矿坑,一片片苗木林正在生长……
十万花瓣,漫天花雨落英缤纷。汉服游园,身着华裳穿越千年……4月22日,“粉上一朵小雨花”——长沙市首届“花粉节”春日赏花会在圭塘河畔溪悦荟天幕广场浪漫开幕。服章之美与春日繁花相映,最美春光,赏心悦目。
2017年,雨花区出台《长沙市雨花区圭塘河流域综合治理“四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7-2020)》,当年圭塘河黑臭水体全面消除;2018年顺利通过黑臭水体治理专项督察;2019年年均水质达到Ⅳ类,2020年、2021年年均水质达到Ⅲ类……雨花区对圭塘河生态的治理开发,不但入选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获评全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更被生态环境部、住建部、水利部列入治理示范案例。一河清澈春水滚滚流淌,见证了雨花区接力治水的执着与两岸巨变。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要“外修”,还要“内养”,这样才能散发出由内而外的魅力。满目葱茏,绿意融融,遍植的李树、桃树、橘子树、柚子树,让荒山披上了亮丽的绿装,站在跳马镇田心桥村柳树塘洗砂矿所在地,昔日的矿区已经无迹可寻,取而代之的是片片绿色。从环境治理到生态保护和修复,表面看是雨花保护生态的手法更细腻,往深层次说是雨花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更高境界。
雨花区绿心面积达178.98平方公里,占长株潭绿心总面积的三成以上,占长沙市绿心面积约三分之二,是一片当之无愧的“绿肺”,有“绿心之芯”的美誉。
今年3月19日,省“四大家”班子成员来到雨花区跳马镇白竹公园植树点,与干部群众一同参加长沙义务植树活动。
雨花区深知,守护长株潭绿心,是发展所需,也是应尽之责。今年3月,省林业局、市林业局、雨花区发起“让绿心更绿”大型环保公益系列活动,号召干部群众种树添绿,以实际行动呵护绿心。5月20日,由全国、省、市、区四级政协联动,成立了守护绿心政协委员工作室,来自长沙、株洲、湘潭3市的37名政协委员入驻履职,携手守护绿心,让绿色成为雨花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在雨花也有生动实践。
今年夏天,石燕湖生态公园凭借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成为许多游客的首选地,石燕湖村的多家民宿“一房难求”。随着绿心中央公园、省花博园等项目的加速推进,绿心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效益逐步显现,“两山”转化的“财富密码”,在这片土地生根。
走进雨花区电商物流中心,环绕式喷淋的自动高压喷淋设施24小时持续运转,可覆盖半径为20米的圆形范围,对进出园区的车辆降尘降氮氧化物,改善周边环境空气质量,为“雨花蓝”保驾护航。
近年来,雨花区全面落实“六控”“十严禁”措施,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工作,开展七大专项整治行动,成立雨花区蓝天保卫战七大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重点对工地扬尘污染、餐饮油烟和焚烧、汽修和汽车4S店、加油站油气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高污染排放车辆污染、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区城管、住建、环保、交警、公安等部门常态联合行动、交叉执法,严控各类污染源。
生态文明建设加速推进,环境法治日益完善,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雨花正款款走来。
民生提档
交出写满幸福的精彩答卷
经济社会发展的落脚是民生,十年来,与综合实力同步提升的,是雨花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屋门口就是公园,孩子就近上好学校,小区环境越来越好,这样的家园,谁不爱?”见证了家园蝶变,井湾子街道井巷社区的居民们对“幸福”有更深的理解。
曾几何时,井巷社区是一个留守老人多、下岗人员多、信访积案多、帮教对象多、矛盾纠纷多,无物业管理、无配套设施、无资金来源、无社会组织、无志愿队伍的“五多五无”老旧社区。2017年,老旧社区提质提档改造完成,环境大大提升。此后,社区开通24小时社区服务热线“邻帮一号通”,一个电话专业社工15分钟响应,30分钟到达现场,一般情况2个工作日内解决,全方位解决居民水管堵塞、房屋漏水等难题。今年9月,由燕子岭小学升级而成的砂子塘万境第二小学开学,孩子们就近享受优质教育,不少迁走的居民上演“燕归巢”。
2016年,雨花区启动全面提质提档三年行动计划,对全区115个老旧社区进行全面提质升级,帮助群众实现“安居梦”。硬件升级的同时,雨花区还以党建为引领,寻求社会治理“最优解”。
党建进小区、党建作引领、党建凝合力,争当宜居幸福示范区,雨花以实干作答:以红色力量推进物业服务,让基层治理更有力度,让民生关怀更有温度。
去年,雨花区以“党建聚合力工程”为抓手,率先全省出台深化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十条”,从强化党建引领、提升物业服务质量、推进物业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等多个方面推出改革新举措,积极构筑幸福祥和、文明亲和的百姓家园。
目前,全区已成立小区党组织425个、覆盖小区547个,引领物业服务企业或项目组建党组织48个,新成立和换届业委会中党员占比50%。
雨花的民生答卷上,“幸福”还有更多注脚——
老有所养。老人需要买米提菜,有人专门“跑腿”;半失能老人理发有麻烦,有人上门来修剪;失能老人行动不便,有人上门送饭……在侯家塘街道,通过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工作,把专业机构设在家门口,让专业人员、设备和服务进家里、到床边,圆了不少老人“养老不离家”的微心愿。政策保障更安心、服务模式更多样、服务队伍更专业。今年1月,省政府公布2021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予以表扬激励的名单及激励措施,雨花区连续三年入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的市、县市区名单,实现“三连创”。
幼有优教。背上小书包,出门不到5分钟,6岁的陈佳宇就来到了砂子塘嘉汇小学。金秋,这座新建成的小学正式开学,可容纳1350名学生就读,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2022年,雨花区新改扩建学校8所,新增学位近万个。“十三五”期间,雨花区新(扩)建学校及幼儿园67所,新增学(园)位4.7万个,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面消除。去年,雨花区入选“全国首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双减”经验获教育部推介,作为全省唯一区县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教育特色实验基地”。
连续十五年保持全省“平安区县”称号,收获全国智能社会治理教育特色实验基地、全国师德养成教育示范区、全国健康促进区、全国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全国社会救助标准化示范单位等荣誉……串串荣誉如行行诗句,折射的是雨花“从民意出发,为民生落脚”的民本情怀。
饱含诗意的静谧,又不乏烟火的温馨,越来越多人涌入雨花、爱上雨花、建设雨花。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十年来,雨花区增加54万余人,增长74.70%,年平均增长率为5.74%。
十年阔步,回望来路,非凡的成就激荡人心;展望前程,未来已来,更多的非凡等待创造!
在新赶考路上,奔跑吧,雨花!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