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团山湖(逐梦)
春风和煦,我行走在雷锋故乡。
这是一座正在崛起的新城:环顾四周,全是拔节生长的高楼大厦和崛起的现代化厂房。这里早已不再是数十年前偏僻的山村,而成了长沙“西引擎”“中国麓谷·创新谷”。
迂回曲折的八曲河从团山湖穿村而过。长沙市望城区团山湖村对岸的滨河路,一直是我从家前往县城、省城的必经之路,从记事开始,就一直听说团山湖的故事,见证它的变化。
一
这里曾是一片水患频发的沼泽地。
1957年,数万人的治沩大军掀开了团山湖新的一页。17岁的雷锋背着背包来到指挥部报到,成为大军中的一员。治沩工程结束后,望城人将荒芜的湖沼地,变成米粮仓。雷锋也走上了全新的岗位,成为望城第一名拖拉机手,驾驶拖拉机开垦团山湖。
漫步于团山湖,重温雷锋在这里创作的诗歌《南来的燕子啊》、短篇小说《茵茵》,似乎看到他一边潇洒地开着拖拉机在平坦的田地里耕耘,一边与南来的燕子亲切地打着招呼……
我对位于长沙城西的湖南雷锋纪念馆并不陌生。那年当兵离开故乡时,我曾与数百名望城热血儿郎在纪念馆广场宣誓:做雷锋那样的好战士!
走进湖南雷锋纪念馆,我仔细端详着里面的每一件物品、每一张照片。雷锋事迹陈列馆里,在一张泛黄的纸张面前,我停下脚步。那是1952年望城县人民政府颁发给雷锋的《土地房产所有证》,上面写着“茅屋三间、水田二亩四分”。它的持有者叫雷正兴,也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雷锋。
这三间低矮破旧的茅草屋,原来是地主为佃户建造的庄屋。在这里,雷锋度过了他艰苦的童年。
1950年冬,雷锋所在的安庆乡开展土改工作。望城县人民政府将雷锋一家三代租住的这三间房屋、二亩四分土地及一定数量的生活用品分给了雷锋,并为他颁发了《土地房产所有证》。
对雷锋来说,这样的感受尤为深刻。一个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孤儿,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给了他一个家。这让他内心充满感恩,更加坚定了对新中国的热爱,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是的,雷锋与同时代的穷孩子一样,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正如他在1962年7月1日的日记中写的那样:“今天是党的生日。在这个伟大的节日里,我激动的心啊!像大海里的浪涛一样,不能平静。”“党像慈母一样,哺育着我长大成人。是党给了我生命;是党给了我无产阶级的思想;是党给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二
雷锋在望城生活、工作了18年,这里不仅有他的亲情、乡情,更有同甘共苦的同事。虽然他们已是耄耋之年,但在他们心中,雷锋从来没有离开过。
冯健老人,今年86岁,满头银发,但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湖南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也是雷锋的好友。雷锋亲切地称她为“健姐”或“冯健姐姐”。
1956年初冬的一天,时任西塘农业社第二社长的冯健到县城办事,顺便拜访了县委书记张兴玉。一进门,她就看到一个陌生的男孩,十五六岁,个儿不高,身材瘦小,但穿着整洁,很有礼貌,正在教张兴玉的女儿系红领巾。这就是当时在望城县委机关工作的雷锋。
冯老回忆道,那天雷锋和她聊起了各自的身世和经历。听说了雷锋的苦难童年后,冯健很是同情,鼓励他说,虽然你是孤儿,但如今是新社会,到处有亲人。我比你大几岁,今后我们就是姐弟。雷锋十分感动,两人友谊的序幕从此拉开。
1958年春,冯健被保送到湖南农学院上大学,而这年冬天雷锋北上去了鞍钢。虽然一南一北,两人仍保持着书信来往。有一天,冯健偶然在报刊上读到介绍雷锋先进事迹的文章,异常高兴,特意写信祝贺。收到信的雷锋也欣喜不已,很快就回信并赠给她一张照片。照片上的雷锋,正满面笑容地擦拭着解放牌汽车,照片背面写着:“冯健姐姐,我永远向你学习,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雷锋。”
1962年下半年,冯健依然在给雷锋写信,可许久没有收到回信。她想,可能是信件寄丢了,也有可能是他太忙没时间回。直到第二年2月,冯健读到《中国青年报》刊登的长篇通讯《永生的战士》,才知道雷锋已于1962年8月15日以身殉职。
冯健拿出雷锋生前寄赠的照片,看了一遍又一遍,回想起以前温馨的一幕幕,不由得泪流满面……
冯老告诉我,大学毕业后,她本来可以分到机关工作,但她主动申请回到农业生产一线,参与防治水稻虫害工作。后来,在共青团湖南省委学校部部长、省妇联常委、省总工会副主席等各个岗位上,她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还帮助家乡的孤儿上学,协助乡亲们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脱贫致富。
她常常想起雷锋,想要把雷锋的精神传承下去。于是,冯老开始担任多家单位的学雷锋顾问,到各地宣讲,还发表了多篇与雷锋相关的文章。但冯老并不满足。退休后,她开始系统地收集、整理雷锋的相关资料,以纪念当年的友情。
“写作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信息的真实性。由于素材大多来自采访对象口述,事情相隔久远,难免有错漏,每每有不确定或两相矛盾之处,我都要反复核实求证。”冯老告诉我说:“我写书,一是为了对雷锋相关史料做抢救性挖掘保护;二是为了去伪存真,给社会大众呈现一个最真实、鲜活的雷锋。”
尽管做过心脏搭桥手术,也因长期伏案写作落下严重的颈椎病,冯老采访写作的步伐从未停下。看着冯老出版的《雷锋在湖南》《雷锋,从这里起步》等著作,我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60年来,雷锋精神一直陪伴着我,这是我的荣幸,更是我的动力。”这是冯老的心声。
三
10年前,我曾在望城区团山湖村的李湘枚家,听他讲述了围垦团山湖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如今,我再次拜访,已经87岁的李老没有闲下,依然坚持参与守护团山湖的工作。
李湘枚是雷锋治理沩水时候的“战友”。他们一起打过硪,一起担过土,一起抢搬过甘蔗种,一起坐着小火轮从洪水中归来……和雷锋在一起的日子,他默默把雷锋视为榜样,并在之后的60年里,不断向他人讲述雷锋的故事。
我问李湘枚老人,是什么动力让您在团山湖坚守了一辈子?
他说,雷锋在团山湖种下了精神的种子,作为雷锋的战友,他只是精心呵护着它,让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在雷锋故乡,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能深刻感受到雷锋精神对这片土地的滋润,为这里注入生机,鼓舞着这片土地上的年轻人……
从湖南雷锋纪念馆出发,驱车往东约5公里,便是中联重科麓谷工业园。在这里,我采访了中联重科混凝土泵送机械分公司结构件厂关键焊缝工匠宋亚。
宋亚,90后,是一名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宋亚告诉我,公司离湖南雷锋纪念馆不远,他经常去那里参观学习。在他看来,学习雷锋不只是要乐于助人,对于产业工人来说,更应该像雷锋那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把本职工作做好。
在中联重科,宋亚经历过3个岗位。2011年刚到公司,他从事焊接工作,并在技能比武中脱颖而出,成为长沙市的焊接行业状元。随后他又担任培训师,帮助他人快速提升技能,适应新岗位。6年时间,宋亚带出了10多名高级技师、20多名技师、3名市级工匠、7名区级工匠。去年,他转型成为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宋亚说,从完全手工焊到完全设备焊的转型是痛苦的,要学习机器人编程,要攻克工艺难关,但这些困难最终都被他克服了。成功转型,是为了以后进驻智慧产业城打基础。
宋亚神采奕奕,让我看到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风貌。
在雷锋新城,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的工作者,因为雷锋精神的感召,无不焕发着新的活力。
四
在望城区团山湖村公共服务中心,我欣喜地遇见正在忙碌的卢洁。
卢洁是个90后,个头不算高,性格外向活泼。她来自山东日照,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我曾两次采访她。第一次是8年前,那时她刚嫁到团山湖,决定报名参加公开选拔的村级后备干部;第二次是3年前,她是村党总支委员兼第一支部书记,一个孩子的妈妈。如今她的第二个孩子也出生了。
“你的根在团山湖越扎越深呀。”我笑着说。
她笑道:“还不够,还要加油呢!”
卢洁是个阳光、善良的女子,第一次跟随男友来到团山湖,就被这片土地吸引,并决定留下来。结婚不久,听说街道要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决定全身心地投入到团山湖的怀抱。
面试时,街道干部问卢洁:“怎么想着放弃城里大型企业的工作,到团山湖来呢?”她想了想,说了三点理由:“其一,虽然我是山东人,但我是团山湖的儿媳妇,这里也是我的家乡,我有责任和义务参加家乡的建设;其二,这里是雷锋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老一辈人奋斗的故事,依然感动和激励着我们年轻人;其三,更重要的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街道干部又问:“村上的工作非常具体,你又不会讲望城话,肯定会有不少困难。”卢洁坚定地回答:“雷锋他们那一代人把荒芜的湖沼地变成了米粮仓,一代又一代团山湖人把这里建成了美丽乡村,我们现在遇到点困难算得了什么?”街道干部微笑着点头。
在团山湖工作,有艰辛,有困惑,但更多的是希望和感动。卢洁告诉我,2017年夏天,团山湖洪水上涨,部分房屋被洪水淹没,大部分群众被转移到堤上。村里成立了一个临时指挥部,卢洁协助民政工作,负责转移群众的物资。各级政府运送过来、各地捐赠过来的物资纷至沓来,她负责对接、接收、登记,然后分发给群众;转移到堤上的重要设备,一时分发不出去的物资,都放在仓库,需要保管;而且,每天她还要组织发放近2000个盒饭……
洪水淹了21天,她便在堤上坚守了21天。21天,她瘦了8斤,未曾见过一岁多的儿子一眼,没有踏实合眼睡过一觉。
“从山东来到湖南,想家乡吗?”我问了个题外话。
卢洁先是低头不语,似乎有些伤感,但很快她就抬起头,露出了微笑。
“不想是假的,谁不想念自己的家乡呢。平时只要有空,我就会跟父母视频通话,让他们看团山湖的发展变化,他们既惊讶又羡慕。”卢洁说:“我都在村里干了好几年了,在这里安了家,团山湖早成了我心中的故乡。”
团山湖的有序、团结、温暖、顽强,让卢洁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五
在雷锋故乡,“雷小锋”的身影无处不在。
2022年以来,望城区倡议以“雷小锋”作为全区青少年学生的共有名片,传承雷锋精神。“雷小锋”成为全区近10万名中小学生共同的名字,每一名中小学生都获得一个雷小锋编号,并印制在校服上。
“雷小锋”000001号授予了全国道德模范周美玲。
随后,各学校开展“亮号行动”,通过“亮号亮诺”“为号添彩”等活动,引导同学们牢记自己的“雷小锋”编号,强化对“雷小锋”的身份认同。
望城区丁字中学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叫余金栋和余金楼。他们来自八年级202班,“雷小锋”编号分别为:018126、018127。兄弟俩从小在一个班上学,与他们同班的还有另一个坚强的“滑板少年”——小鹏。小鹏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身体发育不全,腿脚不便,行走活动均依靠一片滑板。在丁字中学校园里,只要看到一个手穿鞋子,匍匐在滑板上行走的孩子,那就是坚强而阳光的“滑板少年”小鹏。
这时,你还会发现在小鹏的旁边,随时跟着两名长相几乎一样的“雷小锋”,这便是余金栋和余金楼。当小鹏行走到台阶或者人群拥堵路段时,这对“雷小锋”便会一人俯下身子将小鹏抱起,一人默默拿起他的鞋子和滑板。三人同行在校园中,阳光变得格外温暖。这对双胞胎“雷小锋”不仅在生活上对小鹏给予照顾,在心灵上也与小鹏息息相通,是他学习上的好帮手。
从小学到初中,这对双胞胎“雷小锋”已经坚持了8年。
在望城,我看到,一群群“雷小锋”你追我赶,学雷锋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融入日常、化作经常。
春意融融,行走在雷锋的故乡,我被他们的故事感动着、振奋着。冯健、李湘枚、宋亚、卢洁、“雷小锋”……在这片质朴而又赤诚的土地上,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赓续传承中,雷锋仍在我们身边,雷锋精神正在绽放出璀璨光芒……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