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旭东:长沙走出的中国第一个现代企业家 | 山水洲城记

相链区块链

“范旭东堪称中国第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家,也是上世纪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12月18日,纪念“中国化工之父”范旭东诞辰140周年暨“科技自立自强、产业兴国报国”学术研讨会在湖南湘阴举行。

范旭东(1883—1945),被誉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图片来源:范旭东主题纪念馆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四个人是我们万万不可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纺织工业的张謇;搞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毛泽东对范旭东的评价,再一次被人们传颂。

而鲜为人知的是,范旭东是长沙走出的“企业家巨子”。


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

“如果毁坏了永利铔厂,就等于毁了半个南京城。”

毛泽东在渡江战役之中仍专门指示要保全的永利铔厂(铔,化学名词铵的旧称),就是范旭东创建的中国最早的化肥厂,被称为“远东第一大厂”。

1934年,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携著名化学家侯德榜选址南京卸甲甸,兴办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图片来源:金陵石化发布澎湃号

毛泽东为什么这么重视永利铔厂?

永利铔厂以其规模和一流的人才、技术令中外瞩目。该厂1934年创办后,在1937年生产出中国第一包化肥(肥田粉),抗战期间搬到四川后,又在1943年研究开发成功联合制碱新工艺。新中国成立后,永利铔厂先后走出了侯德榜、姜圣阶、楼南泉、赵仁恺、谢学锦等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永利铔厂只是范旭东创造的中国化学工业史上多个第一的其中之一

1914年,他开办中国第一家精盐厂——久大精盐公司,生产出中国第一批本土精盐——“海王星”牌精盐并畅销全国,摘掉了中国人“吃土民族”的帽子。

1917年,他创办亚洲第一家苏尔维法制碱企业——永利碱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最先进的碱厂。

1922年,他创办中国第一家民营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在实验室研发出中国第一批磷肥和钾肥,1935年又研制出中国第一块氧化铝。

1940年,他负责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建成中国第一家棓酸工厂——黄海棓酸制造厂。

1941年,他和侯德榜等带领技术人员,自主研发出世界领先的制碱法。1940年、1944年、1945年,为南非、巴西、印度提供技术援助,输出制碱法,这是近现代中国第一次对外输出化工科技……

范旭东还第一次提出企业精神,开创我国企业精神先河,成为中国企业家标杆旗帜。

1928年,他创办中国第一家企业报刊——《海王》旬刊。

1934年,他提炼出世界第一家企业精神——永久黄“四大信条”。

1935年,范旭东创办中国工业服务社,计划成立“全国工商大联盟”……

1945年10月,范旭东在重庆病逝,毛泽东送去挽幛悼念:“工业先导,功在中华”。图片来源:红网

范旭东是怎么从长沙走出去的?

据1937年出版的《产业界》“现代实业家汇志”记载,范旭东1883年出生于长沙。在许多书上,记录的也是范旭东出生于长沙东乡(湘阴时属长沙府)。

范旭东七岁丧父,随母亲谢氏和兄长范源廉迁往长沙定居,生活十分贫困,曾一度投身保节堂,靠“慈善事业”机构供养度日。

1897年秋,维新人士在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开学。范旭东的兄长范源廉听说时务学堂扩招,不顾亲友的劝阻,在1898年春报考了第二班,与蔡锷同窗。

这一年中元节,在长沙县北乡捞刀河吴镜蓉馆读私塾的范旭东回家省亲,范源廉介绍了长沙城内新学的情况,劝说范旭东学自己的样,不要浪费光阴。

到了中秋节,15岁的范旭东考虑成熟,决定报考时务学堂,可惜,戊戌政变发生,时务学堂停办了。一时,维新人士纷纷出走。范源廉先是与蔡锷考入上海的南洋公学,后来应梁启超之召,去日本留学。

1900年,唐才常发动自立军起义,范源廉回国参与起义。自立军起义失败,范源廉带着范旭东,安排潜入赴武汉的大帆船的船舱下,经汉口、上海,转赴日本留学。

范旭东曾回忆,“吾兄弟遂亦不敢久住长沙”,“行时近黄昏,吾母送之门外,兄前行数步,吾挥泪与母别,依依不忍遽离”。

走出长沙的范旭东,受兄长和身边人影响,走向了“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道路。

范旭东的哥哥范源廉,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任过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长,曾三次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是南开大学的创始人之一。范旭东曾和范源廉去时务学堂听过课,见过谭嗣同、唐才常等,思想进一步发生变化,摈弃了“当时做官发财的旧套,立志要做救国救民的大事”;在日本求学期间,他曾参与编辑《游学译编》,与黄兴、蔡锷、杨毓麟等有交集,参与过秘密研制炸药。

1914年,范旭东来到天津。

1911年底他从日本学成归国后,先是短暂地在北京铸币厂工作,后进入财政部所属的盐务机关,并得到了去欧洲考察盐务的机会。考察后,他下定决心创办中国人自己的精盐工厂,使国人有干净的盐吃,有便宜的盐用。

塘沽海边,盐滩如雪,一望无际。31岁的他拉着同伴,豪情万丈:“一个化学家,看到这样丰富的资源,如果还没有雄心,未免太没有志气了。”

永利碱厂。资料图

一切从滩涂中起步。他办盐场,炼纯碱,厂房成为当时华北第一高楼,纯碱获万国博览会金奖。

1937年,范旭东倾尽全力在南京建成硫酸厂。

“纯碱烧碱有了一翼,合成硫酸硝酸,才算有了另一翼。有了两翼,我国化学工业就可以展翅腾飞了。”

那是中国化工劫难重重的青春。梦很潦草,却足够豪迈。

范旭东先生。资料图

范旭东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企业家?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湖湘文化化育出范旭东内在的精神气质”这个向度。

一是心忧天下、救国救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1905年,范旭东考入日本岗山第六高等学堂,想“习兵救国”,为此找校长酒井商议,酒井一句“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深深地刺痛了范旭东的心。正是这句话让他决心改学应用化学,走上“实业救国”“工业救国”的道路。

他深刻认识到“兴办近世的工业,是今日中国人唯一的活路”。他创办制碱制酸企业,“负吾国化学工业先导使命,日夕未敢忘怀”。

二是敢为天下先的创业、创新精神。

在民国时期困难重重、阻力重重的艰苦条件下,范旭东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敢为天下先:敢于创业;敢于技术创新;敢于产品创新;敢于挑战跨国垄断企业;敢于打破西方企业技术封锁;敢于管理(制度)创新。他之所以能创造中国化工史上乃至中国经济史上的诸多第一,就在于他总是不断地“去创造,去发扬更新的未来”。

他创办公司,采用的是先进的公司股份制和现代会计制;实行的是以人为本的人事管理(人才、员工)和工资福利制度。范旭东在中国率先提出八小时工作制,是中国第一个为职工建立学校、医院、体育场和职工宿舍的企业家。

三是勇于冒险、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大无畏气概。

无论是兴办久大精盐公司时面临的资金不足和社会观望,还是创办永利制碱公司、永利铔厂时遇到的种种阻力、困难和挫折,范旭东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目标高远;勇于冒险,越挫越勇。

他认为,只要“下必死之决心,猛力前进,任何困难,自然消灭”。

四是淡视名利、不讲酬报的清廉作风。

范旭东一辈子追求的是实业救国、科学救国,不追求官位、个人私利,“名利二字,生性素来淡视”。1935年,蒋介石邀其出任实业部长,范旭东婉言谢绝;1942年,蒋介石邀请其出任经济部长,范旭东再次婉言拒绝。作为“永久黄”实业的开创者,他一直坚持只拿工资,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他把久大、永利两公司给他的酬劳金全部捐出用作黄海工业研究社的科研经费,“当公司总经理三十余年,出门不置汽车,家居不营大厦,一生全部精神集中于其事业”。

范旭东自立自强的实干精神、实业图强的爱国精神、科学求实的创业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在今天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范旭东重视研发。他认为“学术研究,是近代工业的基础工作”,指出:“中国今日若不知注重科学,中国工业有何希望。”抗战时期,范氏的企业遭到极大损失,经济境况几乎难以为继,但他仍十分坚定地要把黄海社办下去,“不管怎样,团体就是典当裤子,也要办黄海”。

范旭东重视人才。他认为“人才问题,实为事业成败的关键所系”,组建了一支世界一流的团队,他招募到了100多名高级技术人才,其中几十位海归硕士、博士,到1936年培养出1000多名熟练工匠。1920年,在范旭东的感召下,侯德榜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后,放弃优越条件毅然回国。在天津,39岁的范旭东、32岁的侯德榜、34岁的孙学悟,如刘关张“桃园结义”,扛起了中国化工的第一面大旗。

范旭东重视开拓。他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中国的未来在海洋”观点的人之一。他在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增设海洋研究室,从事海洋研究,不仅要向海水取盐,还要向海水找矿,朝着炼镁和开采石油的方向推进。

永久黄“四大信条”。图片来源:金陵石化发布澎湃号

临终前,范旭东留下两个遗愿。一是将工厂交到侯德榜手中,叮嘱他:“待到中国清明时,你一定把全部工厂交给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侯德榜将永利碱厂、久大盐厂全都交给了国家,黄海研究社这个中国化工研究的摇篮,则并入中国科学院。

另一个遗愿,他写给未来所有人:“中华民族必得有伙蠢班子,行其所信,把风气转过来,才能真正得救。”“中国如其没有一班人,肯沉下心来,不趁热、不惮烦,不为当世功名富贵所惑,至心皈命为中国创造新学术技术,中国绝产不出新的生命来。”

时代昏晓分割。每次大变革到来,总有青年挺身而出,凿开出口。

近代湖湘文化,除了哺育一群耀眼的政治、军事人才群体外,还产生了以胡元倓、张百熙、范源廉、杨昌济、朱剑凡、徐特立等为代表的教育家群体;以王先谦、叶德辉、皮锡瑞、叶启勋、杨树达等为代表的经学人才群体;以周谷城、刘大年、吕振羽、张舜徽、李达等为代表的史学家人才群体;以中国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上海总商会会长及全国纱厂联合会副会长聂云台、上海工商联合会副会长柳菊生、担任长沙总商会会长30余年的左学谦等为代表的企业家人才群体。

范旭东的实业报国和科学报国的理想、敢于创新创业的企业家精神,重视海洋的远见、一往无前的勇气,永远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作者简介:钟声,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湖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

【作者:钟声】 【编辑:彭培成】
关键词:范旭东;中国化工之父;长沙;山水洲城记 范旭东;中国化工之父;长沙;山水洲城记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