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年免费补衣想到老手艺的传承

相链区块链

袁云才

       家住岳麓区咸嘉湖街道湖东社区的长沙“补衣姐”高燕,今年60岁,已免费为邻里提供缝补服务达10年之久。这一方面缘于她助人为乐的热心肠,另一方面缘于她的心灵手巧、酷爱缝纫。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现在会女红、爱缝补的人越来越少,“补衣姐”的爱心便有如雪中送炭。

       在物质贫乏的过去,一件衣服的普遍历程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补衣也就成了人们特别是女人必备的生活技能。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身上的衣服鞋帽和日常用具越来越好、越来越新,对各类缝补、修理的需求便越来越少,这无疑是时代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手艺的边缘化,不少老手艺还面临失传的危险,比如打铁、补锅、制伞、做秤、修笔、织篾、核雕、缂丝、手工织布等,年轻人学这些技能的越来越少。在市场经济的汹涌浪潮中,如何留住这些老手艺的“火种”,特别是确保其中的非遗项目得到传承,成为一件颇费脑筋的事儿。

       “补衣姐”十年如一日的免费服务,不仅是一股爱心暖流,而且像是照亮思路、给人启迪的镜子。一些老手艺特别是非遗项目,看上去似乎已没有市场需求,其实并非如此,只是这种需求由过去的大众化转变成现在的小众化而已。如果有一个整合需求和服务的平台,未尝不可以在市场大浪中一搏身手。而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思量,以长期志愿服务、免费服务的方式,为老手艺和非遗项目开辟长久的用武之地,应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途径。这需要相关传承人有浓厚的人文情怀,也需要得到各方的扶持和关爱。

【作者:袁云才】 【编辑:郑湘平】
关键词:非遗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