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子:努力做一粒好种子,让夜空中的那颗星看得见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23日讯(全媒体记者 岳霞)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逝世的消息传来,一天多时间里,这巨大的悲伤让长沙市民一时难以承受之重,满城寄托哀思的菊花卖空。虽然根据袁隆平院士丧事从简的遗愿和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今日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不安排接待群众前来悼念。但是打着雨伞捧着鲜花来吊唁的市民依然骆驿不绝。

  思念绵绵,后辈唯有继续坚定前行,才是对袁隆平院士最大的献礼。英雄,将永不落幕。

  镜头一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对湖南农业大学的学子们来说,袁隆平院士,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偶像。“有幸和袁老是老乡,有幸和袁老生活在一个城市,有幸看过他研究指导的稻田,有幸是湖南农大人,在学校走过袁老走过的路。”在湖南农业大学官方“再见袁爷爷”的那条微博下,这条深情的回复里包含的情绪,既难过,又自豪。

  事业未竟,后生努力。对所有后来人,“我们走你走过的路,继续往前进”,化悲痛为力量,是对袁隆平院士最好的告慰。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学子何雨菲表示,悲痛过后,“我们都应当自觉传承薪火,肩负前辈留下的山河继续前行”,继续完成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梦想。

  “记得2019年在新闻上看到袁爷爷出席湖南农业大学的开学典礼时,当时的我正在备考农大研究生,想着等我考进农大,是否也能有幸与袁爷爷见上一面。”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王珍表示,今时今日成为了一名湘农学子,却失去了梦想中的幸运。不过,在王珍看来,袁隆平院士永远不会离去。“知识是基础,汗水要实践。灵感是思想火花,思想火花人人有,不要放弃他。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机会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这是去年的9月19日全国科普日,袁隆平院士给青少年的寄语,“作为湘农学子我们也将带着梦想继续前行,禾下乘凉梦必将实现。”王珍表示。

  袁隆平院士博士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邓化冰表示,袁隆平院士一生专注于杂交水稻研究,“致力于解决我国乃至世界人民吃饭问题的情怀和对事业的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邓化冰回忆起2003年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南繁基地做论文试验时,每天都能在试验基地见到袁隆平院士,总是不厌其烦地询问每位老师和学生的研究进展,“听到有新的突破,很远就能听到袁老师爽朗的笑声。看到我们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他也会很耐心地给予指导,很顾及年轻人的感受,不会让我们难堪,因此那段时间能在田间接受袁老师的实地指导是我们最期盼的事情。”

  邓化冰表示,作为袁隆平院士的学生和一名水稻科研工作者,将继承和发扬袁老师的精神,潜心科研,为实现袁老师的梦想和我国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镜头二

  他们永远是夜空中最闪亮的星

  “当我走出门诊大楼前,看到地面上不仅有一捧捧鲜花,有人还特地摆上三束水稻,稻根上泥土还是新鲜的,我突然泪流满面。”正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读研的吴萌同学告诉记者,她的老家在安化,“安化多山,我父母那代,是有很多饥饿记忆的。我父亲经常说我家里是分田到户后,除了种本地稻种,还种了几分杂交水稻,产量大增后,才结束了全家吃不饱饭靠红薯充数的日子。”吴萌说,对以土地谋生的中国人来说,对袁隆平院士的情感,是像从土地里冒出来的庄稼一样,质朴而生生不息,“我们会永远感谢他。”

  吴萌说,只有当一个人不被人记起,他才是真的死亡,“像袁隆平院士这样的人,他是一种中国精神,是一种永恒的存在。”

  这两天,长沙大雨,像是老天也在悲伤。相对于其他人,作为医学人吴萌的悲伤更浓重,因为在同一天,“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逝世。“这些泰斗级的人物,他们对中国民族全身心的付出,对科学赤诚的探索,也永远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

  吴萌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曾说过:“这个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天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其实做医学生也很艰难,不仅需要不断学习的智商,还需要跟病人打交道的情商,还需要永远充沛的体力。”吴萌说,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抬头看看星空,看看那些明亮地注视着祖国大地的眼睛。

  镜头三

  10年前我拍下了他的笑容

  10年后我在拍最后的送别

  2011年9月8日晚中南大学举行首届“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颁奖典礼,袁隆平院士获得“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奖。

  当时还是中南大学大三学生的杨华峰,作为中南大学新闻网的校园记者,在现场用摄像头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刻。

  “我虽领过无数的奖,但是学生评授的奖我还是第一次,作为中南大学导师群体的一份子,我很在意和看重这次评选。”曾经站过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的袁隆平院士在接到这个奖杯时,很是开心。

  “那个纯粹的笑容,我现在还记得,所以我这两天在现场,时不时地就眼泪盈眶。”杨华峰现在是中国新闻社的一名记者,从湘雅医院到阳明山殡仪馆,他一直追随着记录着,那些时常浮现的清晰往事,那些此刻悲伤的市民,那些现场饱满的感恩和爱,像洪流一样推动着他,“我昨天一直工作到凌晨才吃了几口饭,一端起这碗白米饭,想起让大家吃饱又吃好,是袁嗲嗲一生的追求,莫名的眼泪又湿了眼眶。” 杨华峰说,“袁隆平院士的执着和纯粹,会永远刻在心里,会一直成为我们引路明灯”。


【作者:岳霞】 【编辑:大刘军】
关键词:袁隆平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