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像盛夏蝉鸣,怎么对付?中医来支招
长沙晚报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胡翠娥
指导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 朱镇华 主任、主任医师
核心提示
耳鸣是指没有外源性声刺激,但感觉耳内、头中存在声响的主观感受。目前西医多从心理、生理角度找“病因”,例如听神经瘤、外耳道耵聍及异物、血管疾病、噪音环境等,西医对耳鸣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而中医认为,耳鸣是全身人体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分实证、虚证,实证有肝胆火旺、感受外邪、肝气郁结、痰湿困阻、气滞血淤等;虚证有气血不足及脾胃虚弱、肾精亏虚等基本证型。
中医又有“耳鸣乃耳聋之渐也”,耳鸣往往是耳聋的预兆或相兼症状,也可能是颅内病变先兆。长期耳鸣易产生思维、情感、听力、睡眠、注意力等的多种病变,这些病变反过来又引起耳鸣发作,从而降低生活质量,故应引起足够重视。
肝胆火旺,致上扰耳窍
此类耳鸣类似潮水、狂风、打雷之声,耳鸣时轻时重,常见性情暴怒之人,突发后常兼有夜寐不安、头痛眼胀、眩晕、目红面赤、口苦咽干、烦躁不宁等症状。
这类患者情绪自控力较差,中医有“怒则气上”,“暴怒伤肝”之说,由此导致肝失调达、气郁结化火,上扰耳窍。
对此,先要让患者安定情绪,调整心态,配合中医清肝降火之处方,比如龙胆泻肝汤,或者栀子清肝汤加减等。平时饮食要清淡,保持心情舒畅。可用菊花、石菖蒲泡茶饮之,同时维持基础病治疗,比如血压的控制等。
肾精亏虚,肾气不通于耳
耳鸣特点多如盛夏蝉鸣之音,由轻渐重,安静明显,容易心烦失眠、听力减退,伴随腰虚酸软、夜尿频多,时有头昏眼花、记忆减退的症状。临床观察发现,此类患者年龄在50~70岁较多,很大一部分人,有听神经传导及脑干功能障碍。
中医理论讲“肾主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官,肾气通于耳”。此类患者多因后天失养,或房事不节,或年老肾精不足所致。其诊断不难,对此类患者,中医治疗以补肾填精生髓为主,可用肾气丸加减化裁,又因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之理,故讲究肝肾同补。
建议其平时少吃辛辣、伤阴之品,多食滋补肝肾、填精益髓之品,如桂圆、黑豆、黑芝麻、核桃等。睡前可养成热水泡脚、按摩涌泉穴的习惯,泡脚最好能中药浴足(如杜仲、牛膝、淫羊藿、山茱萸、菟丝子、何首乌等组成的汤药),配合按摩及温灸合谷、肾俞、涌泉、背俞、百会、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
脾胃虚弱,耳窍不能荣养
此耳鸣特点为,耳鸣在劳累后加重,或者常见于蹲下起立时,发作时耳内有空虚作响、耳周颅面发凉的感觉,伴倦怠乏力、平素食少、食后腹胀、大便稀不成形、面色萎黄欠红润的特点。
中医理论讲,脾主升清,脾胃虚弱,清气不升,耳窍不能荣养。此类患者治疗上予以健脾益气、升阳通窍为主,可选择补中益气汤,或者益气聪明汤加减。
饮食上建议,少肥甘、辛辣及寒凉、生冷伤脾胃之品,可适量用中医药膳调理,诸如党参、黄芪、白术煲瘦肉粥,以养脾胃之气。
其他证型,则需行气通窍
气滞血淤型耳鸣,时间持续,伴耳痛、头痛,或有外伤史,可观及其舌质暗红或有淤点,舌下脉络淤青。宜活血行气,常可用“耳穴压豆”法,以达到不错的疗效,用王不留行贴于耳轮取穴处,达到疏通经脉、运行气血作用。也可用丹参、田七、川芎作为药膳,如田七鸡汤、三七粉冲服等。
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型耳鸣,常在烦躁、焦虑、情志不畅时诱发加重,常伴随失眠多梦、口干口苦,治疗以疏肝解郁、行气通窍为主,选用逍遥散加减化裁,配合情绪疏导。
对于无明显器质性疾病耳鸣患者,首先可给予心理疏导,纠正其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消除患者对耳鸣的焦虑和恐惧,然后才是药物和其他治疗。门诊中,患者心理得到疏导、不良生活习惯得以纠正,比持久的药物疗效更好,甚至有些耳鸣完全消失。
相关链接
几种居家耳鸣通用疗法
1.鸣天鼓(如图):两手掌心紧贴两耳,两中指相接触,两食指抬起叠放在中指上面,食指用力下滑,重重叩击在后脑勺枕部,可听及洪亮清晰之声如击鼓。此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作用。
2.鼓膜按摩:两手掌心紧贴两耳,轻轻按压,每秒2次,手法轻柔,避免过度施压引起耳痛。此法可疏通耳部气血。
3.营治城廓:两手分别按耳廓,一上一下,或自上而下按摩耳廓,一次15分钟,此法不仅可活血通络治疗耳鸣,且预防保健。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