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打拼,长沙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丨凌晨的长沙样范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舒元臻 实习生 石莉莉

  7月14日凌晨1点半,解放西的小年轻精力正盛,四方坪夜市食客喝酒正嗨,文和友打卡者尚未离去……长沙,夏日的热烈鲜活在这被延长。同一时刻,“网红”打卡地荷花池生鲜市场,做了27年菌菇类生意的摊主张先付已起床开始新一天的忙碌。

  一口新鲜菜

  三四个小时跑七八十公里

  “辛苦跑一趟马王堆市场,就只为挑两筐新鲜寒菌吗?”14日凌晨2点多,张先付从荷花池生鲜市场附近驱车到达马王堆市场,他迅速挑选两箱新鲜寒菌放在后备厢,准备赶往下一站。“基本只会拿一天的量,菌菇讲究的就是个新鲜。”

  张先付和妻子刘欢在荷花池生鲜市场有2个摊位,每天进货都由张先付负责。“拿的货要好、品种要全、价格要实惠,拿货速度还得快。”张先付告诉记者,一天进货环节中“重头戏”是在离马王堆市场20公里外的长沙黄兴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

  凌晨3点半,记者随张先付到达了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来自全国各地、装满食材的送货车以及采购进货车均汇聚于此。

张先付和妻子刘欢在荷花池生鲜市场有2个摊位,每天进货都由张先付负责。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迪 摄

  云耳、黄花菜、金针菇、芦笋、松茸……弯腰、蹲下、查看、挑拣、装袋,张先付很是熟练。“赶时间的时候,头一天晚上报单,批发商家备好货打包,第二天凌晨过来直接拿。”在张先付风风火火赶往下一个批发商处的路上,不时有商贩熟络地打招呼。很显然,张先付已是这里的老熟客。

  从开福区到芙蓉区,驱车穿过雨花区,再到长沙县,最后返回开福区将部分货品送至订货食堂、饭店……三四个小时、七八十公里,换得顾客碗中一口新鲜菜。

  争分夺秒

  日复一日凌晨的忙碌

  拿货、送货……凌晨5点多,在荷花池生鲜市场门口,记者见到了焦急等待着的刘欢。

  张先付麻利地从摊位拿来了小推车,刘欢则细心地将货一件件卸到小推车上,两人交流不多,二十多年日复一日的工作和生活已配合得相当默契。小推车装得满满当当后,刘欢准备将推车推进市场,看出妻子有点吃力,张先付抢着一起将推车送进市场摊位。

凌晨5点多,张先付夫妇在荷花池生鲜市场门口卸货。

  一路过去,饼店老板已开始揉面、烤饼;猪肉摊老板已开始分肉、摆肉,用喷枪给新鲜猪脚去毛、去腥;各类当季新鲜蔬菜开始陆续被运进市场……他们与张先付夫妇一样踏实勤劳,坚守在荷花池生鲜市场。

  一到摊位上,刘欢飞快地将陈列盘整齐地摆成一排,戴上一次性手套,开始摆货:黄金菇、香菇、口蘑、茶树菇、松茸、杏鲍菇、鸡枞菌、蟹味菇、羊肚菌、平菇……每一朵平凡的新鲜菌菇在刘欢手心都是“宝贝”。

  “每天摆货起码要1个小时以上。”刘欢告诉记者,家中2个摊位,两人都得摆货站摊。“每天摊位上都是新鲜、质好的菌菇。比如说这个,新进的货新鲜,顶部会白一些。”刘欢给记者比较着。

刘欢飞快地将陈列盘整齐地摆成一排,戴上一次性手套,开始摆货。

  另一边靠近市场大门的摊位上,张先付正小心翼翼地将两筐寒菌分装进小篮子。

  早晨6点不到,货还没摆好,张先付和刘欢摊位便做成了当日第一单生意——1斤寒菌。

  27年如一日

  恋上“第二故乡”的烟火气

  “我和妻子都是常德人,在荷花池做了27年生意,儿子多大我就坚持干了多久!”作为打拼的外乡人,长沙早已是张先付夫妇的“第二故乡”。

  位于开福区望麓园街道营盘街社区的荷花池生鲜市场成立于2000年,今年5月开始,市场再次进行全方位提质改造。“现在的荷花池就是比以前漂亮、条件要好。”刘欢笑着说。27年如一日,他们既是荷花池生鲜市场的共同成长者,也是市场从无到有、从普普通通到人气爆棚的见证者。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有116家经营户,日客流5000人次,今年的提质改造将在本月底基本结束,包括公厕改造、市场大门招牌换新、增加了两个微型消防站等。

  “我1点半起来进货,中饭后午休到下午4点多起来干活,晚上9、10点钟再去休息。”张先付告诉记者,27年如一日,天天如此。

  “生意好,差不多要到下午7点才能回家。”刘欢说,自己几乎天天都在“网红”市场忙碌,只有年三十下午才能回家休息3天左右。

  “希望日子越过越好,家人们健康平安。”交谈间,刘欢告诉记者自己的心愿,这个心愿如同张先付的微信名“一帆风顺”,朴实又亲切。

  市场招牌尚未换新,但这并不影响大家寻找这刻入长沙人骨子里的老城区“地标”、网红菜市场。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6点半,荷花池生鲜市场已经开始新一天的喧嚣。

【作者:舒元臻】 【编辑:肖娟】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