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颂歌长沙炼成记

歌舞剧《大地颂歌》中,村民们在扶贫干部的带领下易地扶贫搬迁。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9月27日,全面反映湖南精准扶贫历程的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在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首演,大获成功。9月至10月,《大地颂歌》在长沙公开演出6场,反响均十分热烈。11月6日和7日,《大地颂歌》晋京展演,情动京城,受到首都观众的一致好评。

  没能在剧场一饱眼福的观众怎么办?记者日前从湖南卫视获悉,《大地颂歌》的4K高清版预计于明年1月1日播出,届时全国观众可以跟随电视镜头全方位欣赏这部时代史诗、艺术史诗的独特魅力。

  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全国人民都知道,但对于奋战在这个领域一线之外的人来说,也许了解得不够深入。深山中的贫困百姓搬出大山在异地安家,对脱贫有什么帮助?众多扶贫干部、义务扶贫人因何为这项事业忘我拼搏,甚至奉献宝贵的生命?文艺湘军主动回应时代课题,为时代存史,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十八洞村为原型,大胆创新艺术形式,通过《大地颂歌》生动而又质朴地展示了三湘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奋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光辉历程,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精准扶贫的重大成效、先进典型和伟大精神。

  长沙支持《大地颂歌》,最先进的剧场,零事故的护航

  《大地颂歌》由湖南省委宣传部主办,湖南省演艺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长沙市、大麦网联合出品,并得到了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南省扶贫办、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省文联、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湘江新区支持。

  长沙市作为《大地颂歌》的出品单位,湖南湘江新区作为《大地颂歌》的支持单位,究竟为该剧的成功创作做了哪些贡献?记者日前到梅溪湖大剧院,一探究竟。

  11月再进入大剧院,已经不需要查验工作证了。但在《大地颂歌》排练、演出期间,没有工作证可是万万不行的。大剧院副总经理李柯介绍,从7月16日剧组进驻排练厅,到8月20日登上舞台彩排,再到9月27日首演,最后到10月17日金鹰节专场演出,前后近百天的时间里,大剧院前前后后为《大地颂歌》共制作了1500多张工作证,创下了历史纪录。

  甚至就连排练时间之长,也是目前剧院运营中少见的。李柯透露,剧院一般承接相对成熟的巡演项目,演出院团在大剧院装台、走台只需要两三天时间就足够了。《大地颂歌》在梅溪湖大剧院完成了系列彩排、合成等工作,共使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这也是保利院线全国接管的剧院中首次承接如此长时间的剧目制作工作。大剧院为了支持《大地颂歌》创作,不仅拿出了1800个座位的最大剧场和两个排练厅,还调整了近60场演出档期。

  除了场务支持外,大剧院还从防疫、安全等方面全力保障《大地颂歌》创作的顺利进行。

  众所周知,今年受疫情影响,室内剧场演出必须牢牢把好防疫关。《大地颂歌》项目涉及的人员又很多,给防疫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大剧院对外把控,对内巡查,杜绝了感染源。”大剧院总经理贺文介绍,《大地颂歌》创作期间,大剧院实行封闭式管理,除了常规的戴口罩、测体温、核验健康码、洗手消毒等举措外,还安排工作人员盯紧演职人员聚集区域。“因为演员在排练时,身体剧烈运动,不能戴口罩,否则会影响呼吸。”贺文解释说,演员此时不能戴口罩,就意味着传染风险存在。在场工作人员做的就是“肉眼识别”各种身体不适状况,一旦发现就及时采取措施。好在危险情况并没有真的发生,这才保证了《大地颂歌》顺利与观众见面。

  作为中部地区建设标准领先的室内剧场,大剧院充足的舞台空间、先进的机械功能在《大地颂歌》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约1000平方米的LED大屏、40台目前最好的投影设备、电脑编程操作的机械联动装置、组成舞台二道幕的十块大屏,这些设施设备构成的物质基础让微风拂过的山林、水帘悬挂的瀑布、远山深处的晚霞、广阔无垠的星空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并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但在眼花缭乱的升降、平移功能背后,也是危险所在,比如演员没站对位置,舞台升降时就有跌落的危险。为此,大剧院联合省演集团加强安全防控,要求“每个机位都要有人,每块舞台台板下面都要有人,每块活动区域都要有人”,最终以零事故的成绩为全体演职人员的安全保驾护航。

  《大地颂歌》取得了巨大成功,给长沙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贺文认为,梅溪湖大剧院过去因“名家、名剧、名团、明星”成为长沙的网红打卡点,《大地颂歌》的创作则证明了大剧院有强大的节目组织能力、场务保证能力,为长沙未来的重点文艺精品创作打下了坚实的设施设备、组织保障基础。

  数易其稿不断打磨,真实最动人也最难写

  湖南是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任务艰巨。用生动好看的文艺作品展现精准扶贫的伟大历程和非凡创举,是文艺工作者的应有之举,却不是一个轻松可以完成的任务。一部主旋律作品如何叫好又叫座呢?“真实。”《大地颂歌》总导演周雄说,“创作伊始,我们就确立了要以真实的人物脱贫故事,反映折射精准扶贫以来三湘巨变的奋斗历程。无数个真实、感动、好看的人物、故事汇聚到一起,成为了史诗。”

  《大地颂歌》创作团队特别注重采风,与上百名扶贫工作者、多户受帮扶的人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地颂歌》编剧、湘籍青年剧作家冯必烈是被总导演周雄“抬”到《大地颂歌》剧组的。此前,他在云南采风伤了脚。进组最初的2个多月里,他坐着轮椅参与创作。“整个剧组都克服了很多的困难,最大的困难是疫情。我个人还有腿受伤的问题,比较严重。刚开始接到邀约的时候,我怕耽误剧组的工作,有一些犹豫。总导演周雄是典型的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硬是把我‘抬’了过来。”冯必烈感叹道,“我受到精准扶贫题材的感动,又受到剧组精神的感动,推掉了一些邀约,全心全意创作这部剧。”

  剧本出来后,又广泛征求扶贫工作者的意见。冯必烈介绍说:“在表达上吃不准的,我们会马上跟扶贫办,或者龙书记原型龙秀林等扶贫干部沟通。”《大地颂歌》由6幕加序曲、尾声组成,6幕内容分别是《风起十八洞》《奋斗》《夜空中最亮的星》《一步千年》《幸福山歌》《大地赤子》。十八洞村7年来的蝶变之路,通过代表性人物、事件和场景在剧中呈现。

  《大地颂歌》在长沙进行了6次联排、6次公演,就以记者所见的3场来看,每次都有新变化。事实上,《大地颂歌》的剧本一直在不停地修改打磨。冯必烈透露:“看起来是情节上的修改,更多地是梳理精准扶贫的政策。怎么让政策全面、准确又生动地展现,是这部剧最大的难点。”

  胡林锋是第一幕《风起十八洞》的导演,也是修改时最先被讨论的目标。“修改的过程是十分煎熬的。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都是从早到晚,大家集体创作,开会讨论,开到凌晨两三点钟,都是正常现象。”胡林锋感叹,如今回头再看,这些观点的碰撞、熬夜的创作虽然很辛苦,但看到《大地颂歌》获得了业内外的很多好评,这个过程还是很值得的。

  真实是《大地颂歌》打动观众的基础,但过分强调真实也会损失戏剧效果,这是《大地颂歌》创作的一大难点。以第六幕《大地赤子》为例,黄诗燕代表扶贫干部,王新法代表义务扶贫,如何把黄诗燕和王新法放在一起讲故事,剧组冥思苦想了许久。最后找到了亲人这个落脚点。“他们都遭遇了亲人突然离世的痛苦,有相同的感受。”冯必烈回忆道,“当时找到这个点,我很激动。从两位家属的感受,发展到所有人对逝去的扶贫英雄的致敬和思念,这是共同的心声。”

  多种艺术形式,集成式、创新式演绎新时代的奋斗史诗

  除了真实的人和事,动人的音乐与舞蹈屡屡成为引发观众掌声的“燃点”。“音乐的含情量就是它的含金量,情的文章做得好,是剧作成功的重要因素。”原总政歌剧团艺术指导王祖皆认为,“《大地颂歌》中的《夜空中最亮的星》《来不及说爱你》等音乐都非常感人,催人泪下。”该剧的舞蹈以现代舞和当代舞为主,采茶、绣苗绣、摘猕猴桃等场景则采用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舞蹈。扶贫工作队队员小刘营救废墟中的小雅时的独舞、《夜空中最亮的星》中孩子们的舞蹈、配合《马桑树儿搭灯台》的群舞等,几乎每场演出都收获了观众的掌声。

  “《大地颂歌》打破常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集成式、创新式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将音乐、舞蹈、戏剧等有机融合,演绎新时代的奋斗史诗。”湖南省演艺集团董事长吴友云总结道,剧中的各种艺术形式,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各有创新。

  以音乐为例,《大地颂歌》音乐总监、作曲刘岳介绍说:“对于《大地颂歌》的音乐,我最关注的是民族性和世界性怎么融合的问题。湖南曲调丰富,但我们不能把民歌直接搬上台,要跟剧情充分融合,与受众建立情感共鸣。我动脑子最多的就是在这儿。”《大地颂歌》的音乐,是以交响乐的语言为主轴,让湖南民族音乐气息贯穿全剧。

  以第六幕《大地赤子》为例,主题是致敬已牺牲的和仍在奋斗的扶贫干部及其家属。“我们要创作什么样的音乐,才能完成这一幕的戏剧诉求呢?”刘岳想到了莫扎特的《安魂曲》,肃穆宏伟,但要用自己的音乐语言,这得到了剧组的支持。“我拿到了冯必烈老师写的歌词。一看歌词,我就觉得很有咏唱性,几个小时就把曲子写出来了。但在制作过程中,我花了大量精力来思考,在编曲、录音、合唱等各个环节中,如何维护好宫、商、角、徵、羽的民族音乐语境。同时,还要勾勒出宏大叙事的史诗感。甚至在合唱声部的咬字上,都是精雕细琢。”

  “在众多的扶贫题材艺术作品中,《大地颂歌》以其独特的艺术品质脱颖而出,成为一个亮点。”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挂职)、中国文联办公厅副主任汪泽说,一票难求,剧场不时自发响起热烈的掌声,观众饱含热泪,是对这部剧最好的肯定。

  权威观点

  艺术的史诗 时代的史诗

  11月6日至7日,全面反映湖南精准扶贫历程的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惊艳亮相。演出结束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演艺集团在京主办了《大地颂歌》研讨会,畅谈脱贫颂歌何以情动京城。以下为部分与会文艺评论家的发言摘要。

  充满力量的现实题材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与贫困斗争是人类的重大主题,《大地颂歌》选择这个题材相当有魄力。该剧具有现实题材作品的鲜明特征,既触碰时代的重大矛盾,又给出解题答案,且积极向上充满力量,非常难得。《大地颂歌》的成功,正在于它既是大地上的事情,又非常准确、生动。全剧充满了情感。比如说剧中的龙书记、编顺口溜的村民等,都充满了生动、鲜活、动人的力量。凯丽和万茜的表演,从台词表达到人物演绎、情感处理,分寸拿捏非常到位。

  难以忘怀的集体记忆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大地颂歌》在故事的叙述上主次分明,塑造了感人的艺术形象,比如龙书记、小雅奶奶等。其对湖南地缘美学传统的调用,使该剧具有鲜明的湖南特色,是一部很好的宣传湖南民情风俗、时代风貌的作品。该剧主旨内涵丰富,展示了多样而全面的扶贫方式和扶贫经验,有产业扶贫(种植猕猴桃),也有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甚至还有婚恋扶贫,帮助大龄青年脱单等。从观众多次掌声中看得出,该剧相当成功、感人,为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集体记忆。

  让人深刻了解、理解扶贫

  中国文联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向云驹:《大地颂歌》有一点特别震撼:在舞台上,把牺牲的扶贫干部的数量及肖像在大屏幕上叠加展示出来。我们现在的扶贫攻坚和传统的扶贫完全不一样。它究竟是怎么做的,有哪些困难,意义在哪里,为什么有牺牲?不在第一线工作的人,都难以深刻地了解和理解。因此,做好宣传和阐释工作非常有必要。《大地颂歌》以文艺的方式,震撼人心地呈现了这一内容,让人特别感动。

  一部成功的扶贫大剧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大地颂歌》是一部成功、优秀的新时代扶贫大剧。脱贫攻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个创举。《大地颂歌》成功运用了综合艺术样式,表达这个宏大、厚重、深邃的艺术主题。艺术形式和表达内容是高度统一的。《大地颂歌》通过文学提炼,运用扶贫的标志性意象进行艺术性转化,成功发掘出脱贫攻坚这项伟大事业蕴藏的伟大精神。《大地颂歌》塑造了一个个新时代典型形象,譬如,帮扶工作队队员、共产党员,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表现了人的精神高度和思想境界。

  跨界融合的舞台艺术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罗怀臻:《大地颂歌》的思想主题厚重、质朴,具有历史感、穿透力。在演出的两个小时中,该剧始终紧紧抓住观众的心。这不是靠明星的魅力,而是靠思想情感的力量。作品选择了跨界融合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全新的演绎方式在艺术创作上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带来了一种新的概念。它可能为我们将来创作具有新史诗体量、容量、分量的作品,提供一个参照。

  做好了“情”这个文章

  原总政歌剧团艺术指导王祖皆:这是一部富有创新精神、具有整体艺术美的歌舞剧佳作。要创作好一个音乐剧最根本的是什么?是故事。《大地颂歌》选取的几个故事都是有生活原型的,所以很真实。歌舞剧属于音乐戏剧,音乐的含情量就是它的含金量。这个剧的主创紧紧抓住了“情”在做文章,而且做得非常好。不管是《夜空中最亮的星》,还是《大地赤子》,从叙事到音乐,都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大地颂歌》充满了诗意,具有湖南地域风格,有苗族风格,既有时代感,又有民族性。

  用文化书写历史,用艺术记录时代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熊纬:《大地颂歌》围绕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展开,主题宏大。湖南是精准扶贫首倡地,该剧展示了脱贫成果,体现了人民群众脱贫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对党的感恩之情,是用文化书写历史、用艺术记录时代的精品之作。作为音乐人,我特别喜欢剧中许多音乐片段,也特别欣赏在创作中把音乐剧的表现形式和经典民歌的元素进行融合的方式,这加强了与老百姓的情感沟通。

  延伸阅读

  主要演员谈《大地颂歌》

  唯有真情最动人

  《大地颂歌》的成功,离不开一批优秀演员的努力。在排练、演出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付出了汗水,也流下了泪水——人物原型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也唯有如此,他们的表演才真实可信,以一腔真情去打动台下的观众

  谷智鑫:

  吃得苦,霸得蛮,要演有棱角的龙书记

  谷智鑫在《大地颂歌》中饰演龙书记,其人物原型是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干部龙秀林。在谷智鑫看来,龙书记是典型的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特别有韧劲。

  “我想饰演一个有棱角的龙书记。我希望通过比较大的戏剧冲突,体现扶贫干部的不容易。”谷智鑫说,做扶贫干部是要得罪人的,扶贫过程中有很多冲突,有时候挺激烈的。另外一方面,村民脱贫过程中,扶贫干部也在历练和成长。“我希望让大家看到龙书记是怎样从一个新上任的扶贫干部,一路克服各种阻碍得以成长。我相信他不会一遇到阻碍就服软。因为他霸得蛮,遇到阻碍就攻克。他有棱角,克服万难,最后获得大家认可。”

  何炅:

  帮助留守儿童,王老师用音乐鼓励孩子

  何炅在《大地颂歌》中饰演支教的王老师,其人物原型是祁东县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的支教老师、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育霖。何炅有着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但《大地颂歌》和以往不同,他说:“故事中的人物都有原型。了解真实的背景后,再投入舞台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不一样体现在哪里?何炅介绍说,王老师是支教老师,面对的是众多留守儿童。剧中,有一个叫小雅的孩子,好几天没来上学,王老师很有责任感,爬几个小时的天梯,到小雅家中了解情况。“小雅家是中国留守儿童家庭的缩影,每个家庭有不同的困难。每一个孩子离开课堂,老师都是很痛心的。”何炅认为,“王老师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找到了一种特别的方式,通过音乐鼓励孩子们战胜孤独,学会坚强。让他们有更好的精神状态。”何炅透露,在和祁东县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的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他能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很有自信,这种感觉非常振奋人心。

  张凯丽:

  四目相对,一下子明白了彭建兰

  11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黄诗燕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张凯丽在《大地颂歌》中,就饰演扶贫书记黄诗燕的妻子彭建兰。

  “这个人物本身很感人,演这个角色不需要什么技巧,只要真心体会,把你感受到的东西传递出去。”张凯丽回忆道,她和彭建兰初次见面的情景,“当我们四目相对的时候,我们的泪水都出来了,我一下明白了她的心境。”在张凯丽看来,丈夫牺牲后,彭建兰的情绪比较复杂,有后悔,有理解,更有深沉的爱。所以演出时不能光顾着宣泄情绪,必须做到收放有度,很多地方张凯丽都是面上微笑、心中含泪表演的。

  万茜:

  王婷是真正“乘风破浪的姐姐”

  万茜在《大地颂歌》中饰演扶贫楷模王新法的女儿王婷。王婷原本在北京有舒适的工作和生活,但在父亲去世后,她选择接着扛起父亲的扶贫大旗。万茜直言,王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乘风破浪的姐姐”。

  在前期准备过程中,万茜接触了大量资料,理解精准扶贫的意义,了解扶贫烈士的事迹。在看视频的时候,万茜看到王婷的一身白衬衫,特别适合舞台表演,她就和导演组要求,和王婷借来了那一身白衬衫。“穿上这身衣服,我感觉自己就是王婷,仿佛两个人的灵魂实现了连接,能够替她在舞台上说出来不及说出的爱和遗憾。”万茜透露,穿着这件白衬衫,她在舞台上时时刻刻都沉浸在角色里,从而更能细腻地感受人物心理,并将这份感动传递给观众。她总结道:“感动别人之前先感动自己。”

  本版撰文/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尹玮


【作者:全媒体记者 尹玮】 【编辑:谭伟】
关键词:大地颂歌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