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花鼓“云”中来,传统文化也可“出圈有戏”
“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哟园,十指尖尖把茶采,采起细茶转家哟园……”
日前,长沙市花鼓戏传承中心(简称市花)在抖音平台的线上直播里,女演员们头戴凤冠鬓压齐,身穿八宝锦衣,一边深情演唱花鼓戏串烧经典选段《采茶调》,一边表演绝活“打杯子”。演员们透亮高亢的嗓音与深沉低回的咏叹旋律,充分展示了演员的过硬唱功与长沙花鼓戏声腔艺术的迷人魅力,博得网友点赞打赏不断,很是热闹。
从去年9月15日起,市花入驻抖音直播平台,精心打造直播舞台、创排选段“串烧”,每周开场3场线上直播演出,场均观看人数达60万人次以上,相当于过去全年线下演出观众的12倍。这些热情爆棚的观众里,不再是中老年人占主力,年轻人正成为忠实“铁粉”。
这一切变化令人欣喜。湖南花鼓戏这坛“老酒”,正借助互联网平台,走出传统传播方式的“深巷”,散发出别样的“香味”。
“老酒”装入“新壶”
从“门庭冷落”到火爆出圈,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王勇,形容心情就像坐过山车,“感觉长沙花鼓戏又有‘戏’了!”
长沙花鼓戏形成于清代,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20世纪中叶,不同路子的花鼓戏因频繁的艺术交流而逐渐合流,舞台语言向长沙官话统一,形成较完备的长沙花鼓戏剧种。
“在长沙乃至湖南,《刘海砍樵》《梁祝》等经典剧目曾经家喻户晓,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都能轻哼几句。”提起长沙花鼓戏的黄金时期,王勇眼睛里闪着亮光。
“家家户户办喜事都喜欢请我们唱戏,我们走到哪里都是人山人海,特别受欢迎。”60后胡建忠经历过那段“辉煌”岁月,她说“上世纪80年代,花鼓戏演员们享受的是明星待遇。”
国家一级演员、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演员胡建忠,唱了半辈子花鼓戏,熟悉和掌握近百个长沙花鼓戏传统节目,并大部分担当主角。她师承陈曼英、李亦敏、贺艾芸、刘赵黔等花鼓戏大师,参演的戏曲电影《乡长姓赵》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月塘村的菁妹子》《耀邦回乡》花鼓大戏曾先后荣获第五届、第六届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
在胡建忠看来,一台演出观众的多少是市场最生动、最直接的“晴雨表”。90年代开始,随着人们文娱方式的丰富多彩,她明显感觉到了长沙花鼓戏的落寞,“以前是场场爆满, 后来是台上演员有可能比台下观众还多!”不仅是观众少了,不少演员迫于生计,也开始另寻出路。“演出少了自然收入就少了,我记得,2000年收入最少的时候每个月拿到手就只有600、700元!”胡建忠说,大家都要养家糊口,于是很多同事都选择了跳槽到收入更高的行业,有转做电影、电视剧演员的,也有从事销售行业的。“我们那批来长沙市花鼓戏剧团的有十来人,后来只留下了包括我在内的五个人。”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花鼓戏这一非遗项目,200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长沙花鼓戏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市花责无旁贷地承担着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的重任。市花的前身是长沙市花鼓戏剧团,由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最著名的两个花鼓戏表演团体新义、民众合并而成。
然而,面临着观众老龄化、市场萎缩、演员流失等众多现实问题,长沙花鼓戏保护之路显得举步维艰。
2019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更加让这一困境雪上加霜。“观众减少,就意味着收入锐减。”市花90后青年演员陈雨晴坦言,之前家人就不看好她从事花鼓戏,现在又面临房贷和房租的双重压力,她自己也迷茫:“这条自己热爱的戏曲之路,到底还能坚持走多远?”
2020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抖音。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陈雨晴在抖音上注册了“花鼓戏一东”的账号,将一台手机固定在窗台,就开始了第一次“触网”直播。
“第一次还是有些紧张,都不知道怎么看镜头,唱着唱着网友就喊‘一东’,你人去哪了 ?”回想起第一次直播,陈雨晴说有些滑稽。第一次浏览量仅引来20人观看。有网友留言,“在外听到家乡熟悉的戏曲特别亲切,我还以为花鼓戏已经失传灭绝了呢?”
网友的话刺痛了陈雨晴,这个从骨子里热爱花鼓戏的姑娘,内心涌上了一股不甘心,“为什么这么多演员为了花鼓戏终其一生而努力, 却还不被那么多人熟知?”她在心里暗暗做了一个决定,“只要有一个人看,她就要在直播间坚持唱到底!”
坚持很快就迎来曙光。一次她一边唱采茶调,一边打杯子,直播后粉丝涨到了两万人。这让陈雨晴看到了传统舞台之外,传承发扬花鼓戏的更大舞台。
凭借精湛的戏曲专业能力和邻家小妹的亲和力,“花鼓戏一东”迅速在抖音上火爆出圈,目前已经拥有40万粉丝。“网友的点赞不仅给了我精神鼓励,而来自网友的打赏也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底气’”,陈雨晴透露,现在每个月网友的打赏是她工资的好几倍。
从传统舞台走向云直播这一新舞台 ,陈雨晴成为市花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陈雨晴的成功爆圈,让王勇由此受到启发:观众在哪里,舞台就要搭在哪里, 既然个人单打能独放异彩,那么团队作战岂不能百花齐放?
陈雨晴有直播经验,担当主持和内容策划;胡建忠老师功底深厚,担当个人经典剧目表演;赵月红等青年演员表演串烧……在王勇的统一谋划下,演员们各自亮出杀手锏,确保“出品即精品”,凸显出团队作战的强大优势。
经过大半年筹备,2022年9月15日起,市花进入网络直播时代。500,1000,在所有人的注视下,直播间观看人数不断攀升、翻倍……观众不断涌入直播间。最终,在演出落幕的时候,总观看人数达到了350万,打赏数额超过一万元。
“350万是什么概念?那是我们全年剧场观众的70倍。”回忆起首场直播的火爆场面,王勇仍难掩内心的激动。
戏曲“云”端出圈,也让胡建忠看到了新的希望。“无论多累多晚,每一场直播演出,我都从来不落下!”她说,能为长沙花鼓戏的传承发扬,尽一份力是一件很荣幸的事。
令她欣喜的是,更多的年轻人通过直播,认识了长沙花鼓戏,爱上了长沙花鼓戏,“全国各地有很多年轻戏迷来找我拜师学艺,别提有多开心!”
从传统戏台走向直播镜头前,长沙花鼓戏正在重焕光彩。入驻半年时间,“长沙花鼓戏”已经直播录制近500个作品,浏览量破2000万人次,总点赞量近百万人次。
古韵唱出“新调”
“云 ”上唱戏,不仅要会唱,还要唱好,唱出新意。
“ 我反对,你还要扩大规模……”“时间就是金钱,你顾虑太多……”
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语调、一个节奏,反反复复推敲。近日,在市花中心二楼近400平方米的大排练厅里,记者看到来自中心的10余名演员正在进行紧张的排练。
仅两个小时内,演员们就一个选段,不知疲倦地前后排练了几十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王勇说,演员们台下苦学苦练,只为了在直播间给网友呈现令人眼前一亮的表演。
正在排练的曲目《花猪司令》将于今年4月中旬入京展演,系2022年湖南省唯一入选北京展演的优秀剧目。这个剧目排练成熟后,也将登上@长沙花鼓戏 直播间。
《花猪司令》讲述一个女大学生回乡创业发展花猪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王勇介绍,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剧目,《花猪司令》在保留传统戏曲唱腔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性地融合宁乡本地风土人情,“既有古典的戏曲韵味,又有时代的现实气息,更受年轻人的喜爱。”
“传统戏曲文化要乘‘云’飞起来,最重要的是要留住‘年轻人’。王勇表示,追逐新潮并非年轻人的唯一天性,他们对传统文化也有亲近感。如果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单一、载体匮乏、内容枯燥乏味,就难以吸引年轻人主动参与。“我们用好线上平台,坚持守正创新,让花鼓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承接历史,又融入未来,才能让新潮与古韵碰撞出火花,‘拥抱’更多的年轻人。”
市花已经勇敢迈出创新“步子”。中心的青年演员正在尝试撕掉以往固化的标签,将戏曲与说唱、国潮音乐等相融创新,让古韵唱出“新调”。
“长沙的花鼓出了乡嘞,越过长江到京邦,天安门前来一段,八达岭上唱一场……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梅花怒放着红妆……重山峻岭巨龙翔,万里河山好风光!”今年1月20日,中心青年演员来到北京长城直播,在长城上唱响自己新编的《长城湘韵》采茶调,朗朗上口的戏词,极强的现场互动感,吸引了近200万的浏览量,点赞量达7万余人。
不仅仅是内容上守正创新,为了让观众有更好观看体验,市花将大排练厅这里改造成直播间,搭建了35平方米的小舞台和25平方米的主播台。后来又做了一个既符合竖屏观看习惯,又满足演出需求的大舞台。主播台和小舞台用来演唱小节目、唱选段“串烧”,大舞台用于表演场面大、人数多的完成剧目’,直播视觉效果更丰富。
“耳目一新”迎来“焕然一新”。王勇说,改变过去看戏的都是老人的刻板印象,年轻人正成为主力军。据不完全统计,直播间31到40岁的年轻观众展播38%,00后小朋友也不少。
“今年我们计划自己制作一百条关于长沙文旅的视频,介绍长沙的美食景点和传统文化。”王勇表示,除了用直播打赏的收入弥补线下票房之外,还设想着在长沙花鼓戏的直播间带货,卖长沙当地乡村的农产品、非遗传承的手工艺品,将花鼓戏的能量传递给其他的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市花并不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院团,在排练、演出、票房的循环中打转。市花想要凭借着“长沙花鼓戏”的直播,去获得新收入,突破产业局限。抖音网友的好评和线上收入让王勇和同事们有了更大的信心,“我们看到了花鼓戏传承更多的可能性”。
“非遗”绽放“新景”
乘“云”起飞,非遗正在被更多人看见。
最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抖音平台上湖南省内非遗类直播累计超15万场,该类直播观看次数超6.4亿;1.7万名湖南非遗主播在抖音开播,累计开播时长超293万小时。其中,62%主播获得打赏收入,收获打赏金额同比增长53%。在湖南获得直播打赏的非遗项目中,花鼓戏、古筝、二胡、琵琶、象棋位居前五。
2022年,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发布的《活态传承-直播打赏与非遗传播研究报告》中指出,非遗从业者通过直播间、短视频进行文化展演,扩宽创收渠道,获得观众认同。同时,大众借打赏进行文化消费,也有助于非遗实现“活态传承”。
2022年4月14日,抖音直播宣布推出“DOU有好戏”计划,着力帮助艺术家们搭建更完善的舞台,“未来一年,至少帮助10个院团、1000名专业戏曲演员打造线上第二剧场。”
互联网让“舞台”活起来,也让非遗文化重新火了起来。短视频、直播平台唱响“梨园春”,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戏曲文化百花齐放的新胜景,也推动着传统文化的传承进入新胜境。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