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拓片让文物活了起来 来看那些进入中国绘画史的石刻名拓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6月24日讯(全媒体记者 肖舞)连日来,正在湖南美术馆二楼举行的“图像的复兴——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藏历代金石图像拓片精品研究展”(湖南巡展)引发关注。展览从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的600余件(套)金石碑帖拓片中精选出的129件北方黄河流域的代表性的图像类精品拓片,均来自黄河流域诸省区遗存的周秦汉唐金石器物的槌拓,绝大多数是进入中国绘画史的石刻名拓。
拓片何以能进入中国绘画史,拓片究竟又有哪些看点?记者采访了该展览策展人白林坡博士,听他讲述展览背后的故事。
精选129件拓片展出,力图建构金石图像谱系
展出的129件拓片,有陕西、山西地区出土的馆藏周代青铜器全形拓、榆林汉代画像石旧拓、隋唐重要遗址发掘实物的石刻线描精品拓片,以及河南南阳、山东临沂、山西晋中等地的图像类画像石、造像碑、石窟寺浮雕拓片等等,琳琅满目。同时,展览将传统金石学与美术考古学方法结合,对馆藏的不同时期金石图像拓片进行系统梳理展出,力图通过展览建构我国北方沿黄河流域诸地区的上、中古的金石图像谱系。此展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项目。
白林坡介绍,拓片是一门传承了千年的古老艺术,槌拓的一套工艺技艺,是中华文化独特的文化传播门类,历代传承,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逐步形成了传拓学的学问类别。拓片的表现手法独一无二,它把一个真实的器物、载体,或立体或平面或浮雕,或金属或石头或其他各种材质,通过槌拓转化成纸面的平面图像,从一个器物实物载体上将其文字与图像信息转化成平面的黑白灰(或单色)图像的形式。这是一种图像类型与关系的转移,也是一个图像再生成、艺术再创造、文化再传承的过程。在古代没有照相技术的时代,槌拓技艺实际是部分承担着照相留影的传播功能。
从当下来说,拓片可以与多种门类的艺术和文化相结合,拓片图像作为视觉资源的一种母体,可以与诸多艺术门类相结合、相链接、相杂交,生成或转化为诸多艺术品,有着多种可能性。比如,拓片与绘画、拓片与数字艺术以及拓片与版画、雕塑、篆刻、书法的结合等等,会转化成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并且作为独立的视觉产品、视觉样态传承下去。总之,拓片是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并且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泛的受众基础,传承发展的价值无可替代。
“图像的复兴”即复兴传统认知与复兴图像谱系
2009年,白林坡去美术考古先驱王子云先生家收作品,发现有一些拓片,特别是其中的图像类拓片令他感到震撼。之前他在西安美术学院上学,研究金石书法,所接触的碑帖拓片大多是书法、文字,但是在王子云先生家发现这些拓片里大多不是文字碑刻,而是图像类金石拓片,这个瞬间刺激了他,直接给他一个信息:原来中国的金石学可以在图像拓片这儿有一个大的富矿可供开掘,而且是个丰厚的矿藏资源。
2013年,白林坡负责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策划了第一个拓片展《字里千秋》,即通史性的书法史展览,很多专家认为那个展览是全国第一次。后来,白林坡又陆陆续续收藏了很多拓片。慢慢地,藏品类别多了,他的思考也成熟了,尤其是系统研读了西方的风格学、图像学、符号学等方法论著作,让白林坡对拓片的认识也愈加深化。
白林坡介绍,此次展览取名“图像的复兴”,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把一个古代的图像系统,通过拓片的形式呈现出来、构建一个审美场域,给大家建构一个中国周秦汉唐时代的图像系统与图像谱系,希望复兴我们民族古老而经典的图像文化传统,让观众去感受、去认知。
另一方面,试图把这个图像资源转化成为当下的一种美术视觉资源或者文化本原母题资源,方便各个门类与行业去取用。比如学国画的可以从中吸取国画的线法,学雕塑的可以吸取雕塑创作的灵感,做文化创意、环境艺术、家居设计等艺术的,可以从这套图像系统中汲取视觉资源作为母题和养料。更实际的诸如从事版画和平面设计以及日常生活用的手机、包包、服装等产品,可以直接取用、化用这其中图像元素。也就是,在复兴认知,复兴大家对于传统文化、传统金石学的认知的同时,复兴图像谱系,复兴图像符号本身的风貌和价值,让其在当下产生作用。
文化对应性是此展览选择长沙的理由
白林坡介绍,湖南跟陕西有两个系统,湖南属于长江流域中游,陕西属于黄河流域中游;黄河中游与长江流域的中游的这两个城市的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所以两地有文化对应性,如果把这个文化拿到其他地方去,那可能不太对应,它可能是红色文化、旅游文化、明清文化,而这是周秦汉代文化,长沙又是汉代文化的重要中心,拓片里大量的汉代图像是可以对话的,两个地区有对等性,两个文化都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发祥地和根脉,同时又代表黄河、长江。
“这次来湖南展览,是黄河与长江的对话、母亲河和母亲江的对话,也是文化交融、省级交融,目的就是通过展览增强民族自豪感,复兴我们的文化自信,最终实现民族自信的复兴。”白林坡说。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