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建筑彩画修复 近400岁大政殿重现真容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10日讯 据光明日报消息:立冬节气过后,沈阳故宫的参观者依然络绎不绝,人们纷纷举起手机,不断移动脚步寻找不同角度,兴奋地与刚刚修缮的大政殿合影。绚丽夺目的大政殿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为沈阳故宫最早期建筑。它因独特的建筑形式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沈阳故宫的标志性建筑。
沈阳故宫大政殿彩画自上世纪50年代修缮后,已近70年没有修缮。长期风吹雨淋加之保养不便,外檐彩画严重积尘、失色,已经失去对木构件的保护作用。由于保护原则和管理方式,以及当时的经济能力,导致上世纪50年代的修缮改变了部分彩画纹饰,新绘制纹样质量较差、笔触粗糙,而且部分使用了现代材料。而这部分现代材料劣化性状与传统材料不一致,导致出现了起甲、变色、发黑的状况,又进一步影响了原有彩画的保存现状。
重现美颜不易,修缮不变原貌
“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是古建筑彩画修缮的原则。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声能介绍说,对于古建筑本体修缮来说,其重要原则为“最小干预”,也就是要为古建筑“祛病延年”而非“返老还童”,做到“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可逆性”。尽量使用原材料、原工艺来进行修缮,只维修破损位置,而不是对它进行整体的、全面的修缮。同时,要严格记录修缮前后情况,以便后人参考。
此次大政殿彩画修缮纠正了部分错误,恢复了部分历史信息。在《奉天宫殿建筑图集》(1926年洪洋社,伊藤清造)中拍摄的照片清晰的显示,大政殿栱眼壁纹饰为“火焰宝珠彩画”,而在此次修缮前,纹饰曾被改为“升龙”图案。参考保留历史原貌较好的内檐栱眼壁上,同样绘制的“火焰宝珠彩画”。为此,修缮方案最终确定将外檐做重绘处理,而内檐彩画因受环境扰动较小,为清代原物历史价值较高,进行现状保护,即做除尘、加固等处理。
世界艺术瑰宝,蕴藏东方之美
古代建筑彩画为我国独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制作技术造就出超凡的装饰艺术效果,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与审美精神。彩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六朝和隋唐时期是彩画的发展高潮,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中国古代彩画历代相传,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风格,唐代简约,宋代华丽,元代豪放,明代规律化、装饰化,清代进一步程式化,并创造出多种的构图模式,历代相继表现出嬗递传承的关系。
清代的梁枋彩画一般分为三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及苏式彩画。
和玺彩画:是彩绘等级中的最高级,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物的主殿,梁枋上的各个部位是用特别的线条分开,主要线条全部沥粉贴金,看起来非常华贵。
旋子彩画:俗称“学子”“蜈蚣圈”,等级上次于和玺彩画,其最大的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旋子彩画最早出现于元代,明初即基本定型,清代进一步程式化,是明清官式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彩画类型。
苏式彩画:等级低于前两种,源于江南苏杭地区民间传统作法,故名,俗称“苏州片”,一般用于园林中的小型建筑,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门的额枋上,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
传承古法修缮,恢复历史神韵
据介绍,大清门、崇政殿、大政殿油饰彩画保护修复工作是沈阳故宫油饰彩画保护修复一期工程的重要内容。该工程于2013年初正式启动,工程范围为大清门、崇政殿、左翊门、右翊门及大政殿等五处建筑的现状保护和修复。
保护设计和修缮工作严格遵守“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的原则。在材料上,坚持使用彩画传统矿物质原材,主要有群青、石绿、章丹、银珠等;在形制上,一方面以建筑原有彩画为基础,同时参考历史资料并结合清代官式做法进行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大清门、崇政殿、大政殿的历史原貌;在工艺做法上,采用斩砍见木、撕缝下竹钉及一麻五灰等清代官式彩画传统工艺做法,确保地仗及彩画的质量。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