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毛笔庄传人带你了解百年湘笔的制作技艺

湘籍美术大师黄永玉为杨氏毛笔庄题写的招牌。

  五一大道南阳街口,一幢不起眼的老楼里,六十六岁的黄希林正借着台灯昏黄的灯光,对毛笔做最后的修正。作为杨氏毛笔庄传人,制笔二十余年的黄希林,依旧在遵循古法制笔,在一锋一毫之间,传承着百年湘笔的理念和技艺。 

选材  好的材料必须主要是东北入冬以后的羊毛、黄鼠狼尾巴毛。好的毛前面有锋,是亮的,不能弯曲。

水盆齐毛 经过石灰水浸泡的羊毛去除了表面的油脂,在水盆中反复用牛角梳梳理后,用木板整理羊毛,再用刀切出所需的长度。

晾笔头  这是经过齐毛裁切后,放在草木灰上待干的笔头。

黄希林用嘴咬着线的一头,将已经正好的笔头缠绕在线上扎紧。

紧笔头 将扎好的笔头挂起来,底下绑上水瓶,十几天的时间里,逐渐增加水瓶的数量,重力作用会使笔头绑得更紧。

修正笔杆  黄希林将笔杆在蜡烛火上烘烤之后,再用矫正工具将笔杆矫正。

刻字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笔杆已经可以用机器刻字,但杨氏毛笔庄仍坚持手工刻字。

整笔  让半成品毛笔沾染用海石熬制的原料,剔除毛笔中的 杂毛。

  图/文 长沙晚报首席记者 黄启晴

  说起湘笔的历史,黄希林如数家珍。明清时期,毛笔制造业有两大流派,一个是浙江湖州的“湖派”,另一个就是以长沙为主要产地的“湘派”。到了民国时期,湘笔最为兴盛。当时,长沙市内有笔庄70多家,著名的就有“彭三和”“王文升”“余仁和”等大店,杨氏毛笔庄上一代传人——黄希林的岳父杨德富就师出王文升。

  穿起蓝色围兜,戴上老花镜,黄希林用梳子先细细理顺已经过脱脂工序的原毛,然后用竹寸衡量出长短、用笔刀切割出层次,线绑笔头、修整笔杆……虽然已制了20余年笔,但黄希林对每道工序都不敢有丝毫马虎。

  “毛笔有狼毫、兼毫、羊毫笔等几大系列,又有上品、极品鸡狼毫和羊毛、灰鼠尾巴、兔尖等50多个种类。”讲起手里的毛笔,黄希林眼里闪着光。他告诉记者,制作一支羊毫笔,要经过水盆、捉羊毛、石灰浸羊毛、羊毛梳成片、齐羊毛、切羊毛、整羊毛等一百多道工艺程序,只有每一道都做到精湛,才能制作出尖、齐、圆、健的“四德”毛笔来。黄希林回忆道,十多年前,他们曾尝试用更新的AB胶代替生漆来粘合笔头,结果AB胶渗透性不强,导致成品质量良莠不齐。为了保证顾客买到的笔都是完美的,他们将已制成的五百支二号兼毫全部销毁,重新制作。

  从学制笔开始,黄希林对每支从自己手中诞生的笔都倾注了情感。“选料要精、手工要细,笔头太饱满会不收锋,太单薄又使不上力,这些都需要动脑用心才能做好。”即便是在毛笔已然式微的今天,黄希林也秉承着“君子卖笔”的原则。“有的人一买就是十几支,我会提醒他先试着用用,觉得好再来。”而对于初学者和熟用者,黄希林则会分别给予不同建议,让所有顾客都能买到称心称手的毛笔。

  杨氏毛笔庄和湘籍美术大师黄永玉也有着不解之缘。2002年,身在北京的黄永玉苦于手头笔不好用,一直想用儿时在长沙学艺时所用之笔,便托人辗转找到“世界笔庄”(“杨氏毛笔庄”系后来更名)买笔。黄永玉一试便颇为喜爱,又赶紧请他们再赶制几支。后来,黄永玉还与杨德富多次见面,将一幅《洞庭烟水图》赠予他,并挥笔为“杨氏毛笔庄”题写招牌。

  曾经的南阳街仅湘笔店就有17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书写习惯的变化,热闹不再。2006年,岳父杨德富去世后,黄希林正式接手笔庄。十一年里,深藏在繁华的五一大道旁的这条小巷里,黄希林依旧坚守着岳父的遗训:“制笔如做人,尽心去做,总不会坏到哪里去。”

扫描二维码,查看更多湘笔制作技艺图片。  编辑/黄启晴

【作者:首席记者 黄启晴】 【编辑:曾茜】
关键词:毛笔 湘笔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