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龙山的空心村里 90后村支书的向山而行丨扶贫列传③
文图/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芳明 黄启晴
7月,考试季。湘西龙山县洛塔乡烈坝村,1992年出生的村支部书记向敏,正在经历一场更持久的特别“考试”:找回村民。
“流失的村民和留守的老人,让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向敏告诉记者,烈坝村由原来的烈坝和邬都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来,有431户1500余人。可是留在村里的不到120人,而且6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90%。打工、求学、做小生意……一批一批村民走出山村。
向敏的家庭,也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父母和弟弟在外务工,供养着这位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2014年,就读于湖南科技学院的向敏成为一名大学生党员。2015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烈坝村,在自家的地里种植了10亩红心猕猴桃,留给父母,然后踏上了去上海的火车。“像许个脱贫愿望一样。”
在上海这个现代都市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向敏找到了营生的途径。“干得好,月收入一两万不成问题。”高峰时期,向敏一个人打理着几个网店平台。
“家里果子长得很好,怎么卖出去啊。”2017年,也就是向敏种下猕猴桃的第三年,猕猴桃长势喜人,但数千斤的产量却让父母喜中有忧。山路弯弯,果子销路此时成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向敏心里的挂念。
“是不是还该回到山村去呢?”电商做得越顺手,向敏心里越纠结。
2017年开始,长沙天心区对口帮扶队计划在洛塔乡推行锥栗种植,5年内投入1000万元资金,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专家签订了5年技术服务合作协议。技术和资金双重加持,致力打造锥栗扶贫产业基地。
“从小我们就在猴栗树下玩!”在烈坝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有栗树,野锥栗也是向敏小时候常常上山捡的果子。“容易保存,果子香甜。” 直觉告诉他,烈坝村的气候适合锥栗种植,如果能够规模化推广,前途可期。
2018年4月,在扶贫干部和老村支书的邀约下,向敏辞去了上海的工作,向山而行,回到烈坝村,一头扎进家乡的脱贫工作中。发展锥栗种植业,也让他坚定了带领村民致富的决心。2019年,向敏被推选为村干部,当年10月,被推选为村支书。
地在,屋在,但人却不在。“修条路,一找人,全是老人”一年多的工作下来,空心的山村让向敏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像养蜂一样,总得先放点糖。”向敏说,烈坝村劳动力稀缺,不适合种植烤烟、水果等劳动密集型作物。为此,他召集村民大会,确定了油茶和锥栗两项易管理、长收益的产业。“只有把产业做起来了,才可能把村民召回来。”
为了形成合力,他组织村民成立了烈坝富兴种养农业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统一种植,统一管理,产生收益后农户占净利润的80%,合作社占净利润的20%。这种合作方式一下子就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如今,烈坝村已完成了300亩油茶和400余亩锥栗种植,以及300亩老油茶林改良,形成了1000亩锥栗和油茶产业的布局。
向敏告诉记者,今年,他已经接到了村里5位在外工作的年轻人电话,向他询问村里产业发展情况,表达想要回家创业的意向。村微信群里,年轻人探讨种植产业发展的话题开始热闹起来。一起干活聊天的村民也多了。原本沉寂的山村,开始涌动脱贫致富的热情。
像种下的锥栗苗一样,“新生”的烈坝,也召唤着越来越多“出走”的村民,向山而行,走发展山村的脱贫致富之路。这场“找回村民”的考试,向敏在一步步地作答。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