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人体形态学科技馆 ,2000余件实物标本解开生命密码丨医院里,你不知道的⑤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小时候看《西游记》时,有没有想体验一把孙悟空飞进铁扇公主身体里的感觉?如今,走进中南大学人体形态学科技馆VR展区,戴上VR设备,便可全方位了解人体的内部结构等知识。
标本,是科学家们用神奇的“魔法”,让时间在这些美丽的生命体中凝固,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研究其中的科学秘密。在中南大学人体形态学科技馆,馆藏了2000余件标本来自人体组织器官,它拥有独特的管道铸型技术,让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游走在五脏六腑中的血管,了解心、肝、脾、肾等人体各器官的组织结构,解开生命的密码。
实地探访
一件件人体标本存放在透明容器里堪称解剖学“活教材”
颅骨、胸骨、关节、大脑、气管、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胰腺、肺、胃、胆囊、小肠、大肠……你知道人体有多少组织器官?当这些人体组织器官密封在一个个透明的容器里、出现在你面前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乍一看到这么多人体形态标本,说实话,我心里有点害怕,不敢往里面走。但详细阅读文字介绍,加上讲解员的耐心引导,慢慢了解人体形态后,我发现,生命是如此神奇。”脸上挂着一个甜甜酒窝的刘瑜彤是一名高二学生,因为对生命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个周末,她来到人体形态学科技馆参观。
“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非常不易,人体内原来暗藏这么多奥秘。你看,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机能调控中心,由脑、脊髓及周围神经等构成。正是有了神奇的感官,我们才能感受光彩的魔幻、音乐的美妙,享受怡人的芬芳和美味的佳肴。”刘瑜彤告诉记者,明年就要高考了,她想报考医学院,探寻生命的奥秘。
“每当上完人体解剖理论课,有不懂的地方,我就会到这些标本前去找找灵感和答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系的小颜准备攻读博士,站在“腰丛骶丛和下肢的血管神经”标本前仔细观察,他说,这里就是他和同学们的“解剖学课后自习室”,一件件人体形态标本置于一个个透明的容器里,让人直观感受人体内部的各种结构以及人体系统的协调运行,堪称解剖学“活教材”。
什么是生命的奥秘?这里给你直观答案
人体的结构、生命的奥秘是震撼和玄妙的。一个小小的受精卵如何逐步发育成一个胚胎?人体由哪些系统组成?人体的各个器官是什么样子?疾病究竟会引起身体哪些变化?这些问题,都能在人体形态学科技馆找到直观的答案。
记者沿着“生命起源”“个体发育”“生命的风采”“人与自然”“比较解剖学”“人体系统与器官”几个主题展区漫步而行,2000余件实物标本与模型让人惊叹: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各个医学学科的标本排放有序,揭示了人体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的过程、机理。
“健康的肺呈红色,你看,这个肺整个变成了煤炭一样的黑色,这就是由粉尘堵塞造成的矽肺。矽肺的严重程度取决于3个因素:空气中的粉尘浓度、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和接触时间。此外,防护措施及个体因素如个人习惯(吸烟),上、下呼吸道疾病等在矽肺发生发展中均有一定影响。”人体形态学科技馆技术主管张齐博士指着矽肺、肾结石、肝癌、肺癌等病理标本告诉记者,这些疾病的发生多与空气污染、水质恶化等环境因素以及生活习惯等个体因素有关。
“医学是实践的科学,每一位临床医生都要对人体解剖结构了如指掌,尤其是外科医生,没有解剖过人体如何上手术台?但缺少人体标本一直是解剖学教学乃至医学教育面临的难题。”张齐博士说,这些标本模型与新科技手段,让医学生和普通大众对人体形态有了更立体、生动、深刻的理解,“每一件标本都来之不易,这些都是生命的痕迹。懂得生命的规律与奥秘,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我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引导更多人了解人体科学知识,对生命和健康多一些呵护。”
见证者说
捐献者用特别的方式“再世为师”
在人体形态学科技馆,记者见到了身高2.48米的世界“女巨人”。她叫曾金莲,离开人世时才18岁,刚过碧玉年华。
曾金莲是湖南人,1964年出生在益阳的一个小城镇。1岁起,她开始展现出与常人不同的一面——食量异常的大。5岁时,她就慢慢脱离了小孩子的队伍,身高几乎和成年人差不多。14岁时,她的身高已经到了2.34米。身高迅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一连串的骨牌效应——她一顿要吃近1公斤米饭;在2米多特制的床板上,她才能勉强躺下睡一个安稳觉;她的鞋有60码,长达40厘米,相当于一个大号脸盆的直径;她的体重足足有132公斤。
因为身高的足够优势,曾金莲被篮球队看中,1978年她加入女篮国家队。后来,她申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这项世界女子身高最高纪录至今没有被人打破,曾金莲成为名副其实的“女巨人”。
18岁那年,一次体检让她的生活掀起波澜。医生告诉她,由于饭量大、摄入过多的糖分,她得了严重的糖尿病。经过专家会诊,一个更大的“炸弹”被引爆。专家们找到曾金莲生长发育快、身高2.48米的原因:她得了“巨人症”,她的脑部中有一个肿瘤且存在很长时间了,这个肿瘤压迫脑垂体、加速生长激素的分泌。而她也到了“巨人症”的衰退期,身体各项机能不断下降,哪怕她只有18岁。
1982年2月14日,曾金莲因为前叶垂体瘤出血压迫丘脑导致死亡。去世前,她作出决定——把自己的遗体捐献出来用以研究。如今,曾金莲的遗体被完整封存在人体形态学科技馆中,分成了躯体及骨骼两个标本。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形态学实验中心主任、湖南省解剖学会理事长潘爱华教授介绍,人体形态学科技馆馆藏的这些标本,大多来自无私、大爱的遗体捐献者。
在人体形态学科技馆,记者看到两个宣传牌,上面写着遗体捐献者的事迹。其中,有用一生实践医学誓言的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前院长、寄生虫学家谢长松教授,百岁生日愿望就是“我自愿捐献遗体”的肖宝英老人;有以“大体老师”方式留校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检验系2016届毕业生吴思……生前,他们人生百态、各不相同,有大学教授、货车司机、国企职工、百岁老人、年轻学生等,不同的人生,同样的伟大。去世后,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为医学生搭建从课本到实践的桥梁,铺垫医学事业前进的基石。
“了解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大家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上的课。捐献者用一种特别的方式 ‘再世为师’,使得冷冰冰的标本有了人性的温度。”潘爱华教授对记者说。
舍身“传”医,点燃更多新的生命
在这里,记者了解到,一群有着大爱的捐献者,正在用无私的奉献推动一项医学科研——中国脑计划。
2020年3月25日,58岁的长沙居民胡先生因脑梗病逝,他的爱人黄女士和当时是医学博士的大女儿经过近3个小时的沟通,共同作出一个决定:捐献胡先生的脑用于脑科学研究,捐献遗体用于医学教育事业……
2021年2月3日,立春,102岁高龄的肖宝英老人停止了心跳。“高寿老人的脑健康基础是亟待揭示的神经科学之谜。肖宝英老人的捐献留下宝贵的脑样本,将为人脑科学研究提供罕见的机遇。”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神经解剖学家、湘雅人脑组织库负责人严小新说。
对人体组织器官的深入研究是医学进步的窗口,揭示人脑奥秘、开拓人脑潜力、促进人脑健康、攻克人脑疾患则是当今和未来最具挑战力的科学命题之一。
“人脑的运作机理是什么?特定脑疾病是什么病变引起的?人脑的结构如何为人工智能算法赋能?”张齐博士告诉记者,作为中国脑计划的一个重要支持,他们与香港大学医学院协议共建的中国脑库,成为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计划”重大项目。
艺术家有艺术家的大脑,科学家有科学家的大脑,世界上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大脑。很多如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还不是非常清楚。如果不对人脑标本直接进行研究,很多问题难以解决。在这种意义上来讲,中国脑库不只是一个标本储存库,还将是一个拥有捐赠者详细的医疗、心理、性情等各种思维、精神状况以及人生历程记录的资料库。
不过,目前人脑研究相对较弱,面临着种种难题,主要原因在于脑样本的缺乏。截至目前,湖南脑捐献者仅200多例。
名片解密
中南大学人体形态学科技馆位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新校区形态楼一楼,是国内首家人体形态学科普教育基地,也是全国知名的科普教育基地,包括六个展区和一个多媒体演播厅,展览内容涵盖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三个学科范畴内各种人体标本和模型,从胚胎到成体,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人体正常、病理形态结构生动形象地展现,每年接待人数2.5万余人次。
记者手记
探索人体奥秘 方知生命伟大
人体的形态结构复杂而美丽,充满着无穷的奥妙。探索人体的奥秘,方知生命的伟大。
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是永恒的医学使命。缓步移行在人体形态学科技馆迂回曲折的展廊,凝视2000余件展品,记者深深叹服生命最无私的馈赠,也更好地理解了生命健康的意义。
恩格斯曾说:“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解剖学作为医学的基础,是认识人体奥妙、掌握人体科学的必要学科。这里,不仅是一部立体的医学教科书,也是探索人体奥秘、普及健康知识的窗口,更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
在这里,标本不再是冰冷的,而是有着医学和生命的温度,折射着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叹的故事,见证着大爱的延续;在这里,有科普知识,也有人生大课,勉励更多人传递爱心和关怀给我们享有的自然环境、人类社会,以及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