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她们绝技傍身,看她们温暖如光

相链区块链

  编者按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每一个护士在授帽仪式上,都会对着南丁格尔像宣誓,传承“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为了让病人少受痛苦、早日康复,新时代的南丁格尔不只有一遍遍的叮咛、一次次的护理,在日常工作中也练就了一手让人称道的“绝活”。“5·12”国际护士节前夕,记者深入医院,看白衣天使如何用精湛技术拯救生命,以爱心、耐心、细心温暖心灵。

  器械护士

  一个眼神便知下一个器械,秒递!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弯钳、直钳、直角钳,线剪、组织剪……长沙市第一医院手术室主管护师、34岁的王莹,一个眼神,就能读懂主刀医生下一个要使用的器械。练就“读心术”非一日之功。在骨科关节翻修等高难度手术中,她常被主刀医生点名当配台器械护士。在手术室十年,她站了8400多台手术,多次获得星级护士、最满意护士、优秀护士等荣誉称号。

长沙市第一医院手术室护士王莹(左)为主刀医生传递手术器械。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雨滴 摄

  探访镜头 一台中型骨科手术,要传递152件器械

  5月9日早晨,记者来到长沙市第一医院。穿戴好消毒的衣帽、鞋子,由护士长程敏领进了手术室。

  7时30分,王莹准时到达手术室。她说,必须赶在手术医生来之前,清洁消毒好手卫生。7时50分,王莹推着三层高、沉甸甸的手术器械,进入9号手术室。8时许,做腰椎间盘复杂切除术的病人,被护士送了进来。

  8时30分麻醉开始,此时王莹已建立无菌操作台。“这一台中型骨科手术,有152件器械要传递,碰上大型的,至少要递600多件……”王莹仔细清点器械。

  9时许,主刀医生、第一助手、麻醉医生、器械护士、巡回护士全部到齐,手术铺巾后、划刀前,温暖的手术团队进行各程序核对,尽管病人已处于麻醉状态,但人人都细心保护病人的隐私。

  “作为器械护士,并不是简单递把钳子或剪刀,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沟通能力,要严控手术时间尽量减少病人痛苦,严防差错事故……”护士长程敏介绍。

  故事讲述 “幸好今天是你配台,我才长长松了口气!”

  “2013年初入手术室,我连最基础的器械都不认识。老一辈护士像带婴儿一样,从无菌操作到器械名称、用途,再到手术步骤、仪器设备的使用,包括医生的喜好,都手把手地教我。”王莹说,最初不明白医生下一步要干什么,常被骂得哭鼻子。

  每天手术结束后,她就回到办公室看解剖图,背器械图谱,通过屏幕看各场手术的配合,回家再把一天的手术笔记做好;还利用业余时间到医学院等地学习,一点点积累、实践,与医生配合3年后,终于默契了。

  “术前一日我需要比医生更了解病人病情,手术及预施步骤、麻醉方式;必要时参加病例讨论,以便术中配合;术后我与巡回护士一道,一遍遍核对器械、纱布、缝针的数量,不得有半件遗漏,目的是严格保护病人……”王莹说。

  碰上复杂手术,一天要站10多个小时。记者问王莹平时怎么吃?她笑笑说:“水不敢多喝,但早上一定要吃饱,平时不能只吃蔬菜,牛奶、鸡蛋、牛肉、鱼肉要常吃。”上台前,王莹和她的小伙伴,一般会穿双防止静脉曲张的袜子。

  “最难忘的一次,是做骨水泥型的髋关节置换术。置入骨水泥的那一刻,患者突然发生过敏性休克血压,在等待骨水泥塑形的13分钟内,我将后续所有操作都准备就绪。骨水泥定型后,我与主刀医生一鼓作气,十分钟结束手术,病人转危为安。”一把操作下来,骨科主任阳春华教授对王莹说:“幸好今天是你配台,我才长长松了一口气!”

  采血护士

  一秒飞速刺入血管,绝了!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媛

  在湖南省儿童医院门诊抽血室,护士刘庆红被称为“刘一针”。“哪个血管不好扎就找她!”只见她手起针落,进针一瞬间快如飞针射入,宝宝的反射弧还没达到,已一针见血。

  在这里,护士们每天面对婴幼儿,越小的孩子血管越细,经常肉眼看不到的血管,只能凭触摸和直觉。刘庆红十多年来苦练内功,钻研无痛采血。如今,遇到各种深、细、弯血管,她都能淡定应对。

刘庆红十多年来苦练内功,钻研无痛采血,遇到各种深、细、弯血管都能淡定应对。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迪 摄

  探访镜头 “真的只要一秒,不痛!”

  1.5米宽的工作台上,简单得只有黄色的压脉带和一根抽血针。

  一名5岁的小女孩由爸爸抱着来抽血。小女孩看到抽血针,伸出的胳膊猛地缩了回来,人也从凳子上坐到了地上,任由爸爸劝说也不肯再伸出胳膊。这时,旁边几个窗口传来此起彼伏的哭声,小女孩也跟着哭了起来。

  刘庆红见状对小女孩说:“宝宝是不是怕疼?你只用给阿姨一秒钟好吗?”小女孩含着泪点了点头,爸爸立即用手捂住了她的眼睛。刘庆红给小女孩绑好压脉带后,用手指轻轻触摸隐约可见的血管,拇指和食指稳稳夹住针头,

  飞速刺入,血液即刻从透明软管流入采集管。女孩爸爸松开捂住孩子眼睛的手,小女孩开心地说:“真的只要一秒,不疼!”

  “她找的位置很准,进针又特别快,我还没有晃过神,针就进入血管了。”小女孩的爸爸点赞道。

  故事讲述 多年练就手感,找血管不是用眼看

  在湖南省儿童医院门诊抽血室,每个采血护士都有“撒手锏”。周歆擅长头皮针,黄唯擅长穿刺腹股沟,胡赛红手背采血又快又准,伍玲是全能选手……在常年与幼儿打交道的过程中,她们成长为“一针见血,打针不疼”的护理老手。

  “没有人天生会扎针,大家都是从护理‘小白’不断修炼进阶,从手抖、心颤到沉稳淡定。”刘庆红说,儿科护士采血最怕的就是不能一次成功,一针见血不仅是家长的希望,更是护士的希望。

  “2007年开始采血时,采血的成功率大概70%。”刘庆红说,她经历了一段迷茫期,怎么才能一扎一准?怎样能减少疼感?

  每天下班后,刘庆红查阅采血的相关文献报道,反复用针刺压脉带锻炼自己的手感。“压脉带有橡皮的弹性,针刺压脉带可以找到进针的正确感觉。”练习一段时间后,她又选择一毫米宽的头皮针管,用针刺寻找灵感。

  “很多同事成为我实验扎针的对象,大家互相摸索、互相扎针,一针一针练得越来越有把握。”那段时间,刘庆红和人聊天时,都会不自觉地看看对方的血管、摸摸走向。

  问及现在的成功率时,刘庆红说“99%”。16年来,她对各类患儿的血管形成了不一般的直觉,通过手感就能准确找到细小的血管,趁着孩子不动时快速进针。

  “剩下的1%,是对客观情况的整体考虑。”刘庆红说,婴幼儿血管纤细易滑动,拼命哭闹挣扎的情况下,可能达不到一次成功。一些腹泻、呕吐、高热的患儿,皮肤弹性较低,血液循环比较慢,对操作的要求更高,这时护士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高度专注。

  采访结束时,刘庆红当天已采血100多人次。她说,高峰期时,一天曾采血200人次。“作为抽血护士,一针见血是我们的追求和责任。”

  助产护士

  黄金一分钟内复苏,精湛!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傅容容 通讯员 余杨

  宝宝出生后发出的第一声啼哭,是她(他)来到这个世界的一种象征。

  而在助产士眼中,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是安全的标志,证明小小的肺部已经开始工作,能够进行自主呼吸,并未出现危险的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产房护士长龙旭胤说,新生儿无法自主呼吸的情况在临床的发生率约为10%,发生窒息需要复苏抢救的概率为1%。产房助产士作为“托举新生命的第一人”,熟练掌握复苏技术是守护新生儿健康的第一重要保障。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助产士进行正压通气和胸外按压等操作。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傅容容 摄

  探访镜头 熟练加专业让她们能随时“迎战”

  龙旭胤带着记者来到助产士站,随机点名了4名年轻的助产士,让她们演示一套标准的新生儿复苏的流程。龙旭胤介绍,每一位助产士都需要熟练掌握复苏技术,能随时投身抢救。在窒息发生后的“黄金一分钟”内正确处理,就能有效避免和减少新生儿因窒息而出现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足月吗?羊水清吗?肌张力好吗?有呼吸或哭声吗?”4名助产士在组建复苏团队并快速分工后,先是评估新生儿情况,随后开始了抢救。经过清理气道、初步复苏、正压通气、气管插管下配合胸外按压、脐静脉给药等一系列操作,最后复苏成功。

  演练结束后,龙旭胤对助产士的操作进行了细致的点评。作为有近30年工作经验的助产士,龙旭胤对助产士们的复苏操作要求很高。在她看来,助产士的工作必须严谨、细致,抢救更是如此。窒息复苏抢救的“黄金一分钟”内,每一秒都格外珍贵,动作必须干练,科室43名助产士都必须掌握全流程操作,不能有短板。

  故事讲述 窒息极少发生,掌握技能是为新生儿上“保险”

  对于产房助产士,龙旭胤希望她们彼此之间能配合更加默契、更加高效,与龙旭胤同一年参加工作的助产士刘雪云便是她的最佳搭档。刘雪云说,前几日的一次午休时间,她们默契配合,成功帮助一名肩难产的宝宝顺利分娩,并实施正压通气帮助新生儿恢复了自主呼吸,避免了意外的发生。“我与龙老师搭档,一个眼神就能知道彼此需要做什么。”刘雪云说。

  根据国家相关要求,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不能超过3%。龙旭胤介绍,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不到0.5%,远远低于国家要求的红线。

  即便通过前期干预手段,意外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但产妇生产时仍可能出现无法预计的状况,这使得助产士承担很大的压力。为锻炼助产士综合应变能力,龙旭胤要求科室内定期进行急救能力考核,其中新生儿复苏考核每3个月进行一次。

  “母婴平安是我们最常说的话,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会将助产这项温暖的事业传承下去。”龙旭胤说。

【作者:杨蔚然 徐媛 傅容容】 【编辑:肖娟】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