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比例失调,三国时期长沙 “剩女”遍地
文/任草草 图/管震
有专家称,国家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局面有望得到改观。男女性别比例的失衡,在长沙人口发展史较突出的一次发生在三国东吴时期——
“长沙走马楼三国简牍保护整理项目结项验收会”将于本月中下旬在长沙召开,走马楼吴简中的一些研究成果,近日也不断被披露出来,并引起热议。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的高凯从走马楼吴简中解读出三国孙吴时期长沙遍地“剩女”,因涉及到中国人口史中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话题,颇引人关注。
一、众多“大女”当家,表明孙吴初期长沙女多男少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长沙走马楼工地发现大量吴简,这些吴简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人口信息。根据吴简,一些专家梳理出三国孙吴长沙郡的百家姓来,更有专家从土地契约中,发现孙吴时期的长沙,存在大量“大女”当家,成当户主,租佃国有土地的特殊现象。
因汉代法律规定“为人妻者不得为户主”,而三国吴简中出现大量以“大女”为户主的现象,说明孙吴时期,长沙郡中存在“女多男少”人口性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
二、长沙吴简中的“大女”,有大量女性为剩女
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的高凯通过仔细研究走马楼吴简中的“大女”,发现她们的姓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名字中出现有“妾”字(有一例有“婢”字)者,如称黄妾者有4人,刘妾者有3人等等,这说明这些“大女”是已婚妇女。根据当时制度,这些已婚妇女的丈夫必然已经亡故;第二类“大女”均有正常名字,如周张、左玉等,这些人应当是尚未嫁娶,而成为户主的成年女性。这就是说,通过对“大女”名字的分析,孙吴初期,长沙郡临湘侯国的人口比例失调。这又可分为两类情况。其一是丈夫死亡,造成已婚妇女过剩而形成性比例失调,第二是成年女子多于成年男子,造成未婚妇女过剩,而更加加重了长沙地区性比例的失调,后者即是在今天被称为“剩女”者。
三、战争和环境,造成三国长沙遍地荆钗
三国时期的长沙,饱经战火。据《三国志·吴书》记载,孙吴初期的长沙郡,曾发生区星之乱、周朝苏马等起义,以及后来的赤壁之战,孙权和刘备的对峙,长沙出现大量青壮年男性死于战火和动乱是必然的结果。
此外,当时湖南的地理气候环境,为“南方阳气之所积,暑湿居之”,在出生性别选择上不仅出现“泽气多女”的现象,这种地理气候环境,往往还容易造成男子“早壮而夭”的厄运。揆之西汉初年的马王堆老太太的丈夫利苍和儿子利狶早早去世,而辛追老太太却可以活得最久,定王刘发的儿子们分封在湖南各地,建立侯国,其中茶陵节侯刘欣、洮阳靖候刘拘等仅传两代即无嗣而国除等等,似有一定道理。
与此同时,孙吴时期,长沙地区的内乱及兵役和徭役的日益加重,均占用了长沙郡青壮年男性婚育的时间,且严重伤害其身体健康。其结果使“女多男少”的性比例失调现象更加严重,从而最终也大大制约了吴国长沙郡人口的繁衍。其实,三国吴国之败,一个重要原因,是败在了人口上。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