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坤夜读丨听“枢”⑥不到潇湘岂有诗(有声)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出自南宋诗人陆游《偶读旧稿有感》一诗。潇湘原指位于永州市潇水与湘江的汇合之处,“潇湘八景”之一的“潇湘夜雨”就位于这里的萍岛。后来潇湘泛指湘江流域,甚至把整个湖南称为潇湘大地。因此历代诗人来到湖南后无不留下名篇佳作,陆游更不例外。

  陆游(1125—1209),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二十三年(1153)应试,名列第一,次年试于礼部,为秦桧所黜。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曾先后入王炎、范成大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几次因坚持主张抗金而遭黜免,晚年归老故乡,怀着没有实现“九州同”的理想悲愤地死去。他是一位多产诗人,存诗九千余首,风格雄浑奔放,语言清新流畅,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

  陆游一生几度入湘,每次入湘都为我们留下了传世佳作。如《舜庙怀古》:“云断苍梧竞不归,江边古庙锁朱扉。山川不为兴亡改,风月应怜感慨非。孤枕有时莺唤梦,斜风无赖客添衣。千年回首消磨尽,输与渔舟送落晖。”

  该诗作于陆游54岁离蜀以前。舜庙位于湖南苍梧,即宁远县九嶷山,是祭祀中华道德始祖舜帝的祠庙。诗的前四句写舜帝南巡死葬九嶷山以及他逝世几千年后人们对他的冷落。古庙被红漆大门关锁着,荒凉至极。山河不会因国家的兴亡而改变其面貌,风月却同情和怜爱着感慨不同的人们。后四句,诗人转向对个人身世的感慨,首先他想起在家中单眠独宿的妻子,有时会被枝上啼叫的黄莺儿惊醒,打破她怀念丈夫的美梦,这是何等的孤单。而他自己也正在斜风苦雨中奔走,事业无望,还是多穿点衣,莫冻坏了身体。这时诗人猛然回首,连当年舜帝创下的基业到如今也消磨尽了,只剩下冷落的古庙一座,今日我等人物又算什么,又有何能耐去力挽狂澜呢?还不如驾着打渔船去打发时光,送走落日的余晖吧。这是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的写照。

  陆游从乾道五年(1169)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起,至淳熙五年(1178)秋回临安(杭州) 止,客居四川共10年时间。这10年他活得很困倦,自称“倦客”。淳熙五年,陆游离蜀回乡途中经过湖南,来到陶渊明向往的世外桃源时,心中的阴霾顿扫,心情豁然开朗。

  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溪就在眼前,有了这“江山助”,陆游即兴“挥毫”,写就这首《桃溪》:

  “木缺桥横一径微,断烟残霭晚霏霏。十年倦客明双眼,五月游人换夹衣。翠峡束成寒练静,苍崖溅落素鲛飞。迩来自笑痴顽甚,著处吟哦不记归。”

  桃溪即桃花溪,又名武陵溪,为桃花源内八景之一,景名“桃花流水”。五月,薄暮时分,客居四川十年、自称“倦客”的诗人,有幸游览桃花源。眼前的景色使他眼睛为之一亮,宠辱皆忘。一个“明”字透露出诗人的惊喜、情绪的变化。桃溪的翠峡,像一束柔软的白绢,静谧地搁置在那里;苍崖上溅落的水花,像白色的海鱼在那里飞跃。

  淳熙八年(1181),张浚次子张杓赴长沙宁乡扫墓,当时在杭州闲居的陆游也同道前来,途经湘江、橘洲、岳麓书院、龙潭,至龙潭三日后,二人携手到了沩山,参拜了沩仰祖庭密印寺,然后赴巷子口祭扫张浚之墓。五年后,张杓全家又来此省墓,陆游写了这首挽张浚的诗,以寄托哀思:“河亭挈手共徘徊,万事宁非有数哉。黄阁佐君三黜去,青云学士一麾来。中原故老知谁在,南岳新坟共此哀。火冷夜窗听急雪,相思时取近书开。”

  张浚是南宋抗金名相,曾受秦桧排斥,三次落职,谪居潭州,受到陆游的同情和仰慕。隆兴二年(1164)八月,张浚在江西余干一病不起,手书遗其子张栻、张杓说:“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几天后即溘然长逝。其子遵照遗嘱,即将他安葬于潭州宁乡县的官山之麓。一代抗金名相、耿耿忠臣,魂归长沙。“不到潇湘岂有诗”凸显了这种心怀江山、浩然独往的精神气质。

【作者:陈先枢】 【编辑:罗亚坤】
关键词:夜读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