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籍学者钟叔河忆杨绛:交往30载 书信40余封
长沙晚报记者 尹玮 许参杨
长沙北京两地书 温润情愫暖心扉
记者昨日拨通了著名出版家钟叔河老先生的电话。电话那头钟叔河老人缓缓说道:“钱先生和杨先生是我前辈,我很是感念他们对我的关心帮助。听到杨先生辞世的消息,我很难过。”
“杨先生年岁已高。她比我大20岁,我今年85岁,她105岁。活到高龄故去,也不必太悲苦。”钟老说。钟叔河与杨绛的接触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钟叔河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深得钱钟书赏识,后者建议两人见面相谈。正是这次在京钱家的会面,钟叔河第一次见到了钱钟书的爱人杨绛。此后钱钟书再写信给钟叔河,总忘不了在落款时提一句“杨绛同候”。不过钟叔河与杨绛两人直通书信,则是钱钟书过世后的事情了。
百岁老人杨绛曾在信中表露过对比她小20岁的钟叔河的羡慕:“我十分羡慕你有朱正一般只大你三天的好友,我的朋友都七八十了,百岁老人能有几个呢!你有四个女儿,朱正有三女二子,可惜我只一个女儿,如健在,也有七十了。”
钟叔河与杨绛的交往长达三十载,从1999年两人开始通信,到2015年2月杨先生写来最后一封信,所得书信则愈四十封。而钱钟书,自然成了他们两人在书信中谈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当年钱钟书与钟叔河的会面,还催生了一段美谈。钱钟书建议钟叔河将《走向世界丛书》各册序文结集出版,他愿意为之作序。彼时钱钟书在信中写道:“弟素不肯为人所序,世所共知,兹特为兄破例,聊示微意。”这也是杨绛2009年亲自为钟叔河《念楼学短》合集所写序言中提到的“他生平主动愿为作序者,唯先生一人耳”的来历。此时杨绛年事已高,颇多不便,但一想到当年钱钟书写序的情景,仍乐得提笔。“我已变成年近百岁的老人。老人腕弱,要提笔写序,一支笔足有千金重啊!可是‘双序珠玉交辉’之说,颇有诱惑力,反正我实事求是,只为这部合集说几句恰如其分的话。”
其人其事
生活中的她几近“隐身”
读书:成为她最大的爱好
杨家世居无锡,是当地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荫杭对杨绛特别钟爱,她排行老四。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说完父女会心对笑。
爱情:与钱钟书“缘起一面”
1928年,杨绛十七岁,她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清华招收女生,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但她念念不忘清华。
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21岁的她与朋友四人一起北上京华,当时大家都考上北平的燕京大学,准备一起入学,杨绛临时变卦,毅然去了清华当借读生。3月初,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两人初见,杨绛眼中的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但当下都彼此难忘。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直至杨绛觉出:“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坠入爱河)了。” 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
才女:创作翻译双高峰
求学清华时,一贯爱好文学的杨绛开始自己创作,备受任课教师朱自清的欣赏,她的第一篇散文《收脚印》和第一篇小说《璐璐,不用愁!》都是被他推荐至《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
在李健吾等人的鼓动下,她尝试写了部四幕剧《称心如意》,没想这位自称业余的剧坛新手“出手不凡”,第二年《称心如意》在金都大戏院上演时“引来阵阵喝彩声”,一鸣惊人,她所署的笔名“杨绛”也就从此叫开。
1958年,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1978年4月,她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除此之外,她还翻译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文学名著《吉尔·布拉斯》,以及柏拉图的《斐多篇》等。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杨绛致钟叔河信两封】
王平
钟叔河先生与钱钟书、杨绛夫妇有很深的私谊,彼此互通音问长达三十多年。
今天他得知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去世,虽并不感到太意外,但内心毕竟十分感伤。因为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绝迹。
钟先生一直将钱钟书与杨绛给他的书信视为最珍贵的东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钟先生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出版后,这套书为钱钟书所激赏。钱钟书建议钟先生将《走向世界丛书》各书的叙论结集单行,并表示愿意为之写序。钟先生回长沙两月后,就收到了钱钟书为其所写的序言。
去年,钟先生还将杨绛的一封来信给我看了,百岁老人的字迹依旧娟秀而流利。
昨晚,住在楼上的钟先生打电话给我,说长沙晚报有编辑想采访他,还想约他写篇纪念性的文章,但他谢绝了。我很理解钟先生。在这个时候,一位八十五岁的老人恐无心情接受采访吧。但我想,他终归会写些东西纪念杨绛先生的,而且会用心写。
近些年来,因钟先生不擅用电脑,我为他整理过一些东西,因之也将钱钟书、杨绛夫妇多年写给他的近百余封书信进行了扫描和录入。遵钟先生嘱,现挑出杨绛先生两封稍短的书信发表,以表示对她的深切怀念。
叔河先生:
你好吗?我正在想念你呢。荧屏上看到你那儿大水,我愁你那儿是否淹了,阿姨说:他住城里,淹的大概是城外。我又想到和你如兄如弟的朱正同志(以后我要改称先生了),记得你们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或许正好互助,水来了,朱正先生上山,水退了,你上山。
闲话少说,谈正经。不久前台湾时报的总经理莫昭平来我家,要我介绍好书,我介绍了你的大作,她说,你早介绍了,卖得还不错,你的比朱正先生的书卖得更好些。
我每天忙忙的在译一本《杨绛、杨必合译的名利场》,妹妹早有《名利场》的译本,书题是钱钟书想出来的,可怜我妹妹去世得早,她翻到全书末尾,体力不支,不如上半部好,颇有人挑错批评,我不愿她给人挑剔,干脆来个姊妹合译,但我也怕改得不好,所以全神贯注,因此没给你回信。
我身体不错,新近在卧室床前跌了一大跤,脸也肿了,肿处(眼睛下面)黑了一大块,我每天下楼到院内大道上走走,也每日做八段锦,但开了花脸见不得人,只好戴副黑眼镜,遮遮丑。
我请你放心,虽然跌了一大跤,没有伤筋动骨(我还摸着木头,不算满话)匆匆不尽。
杨绛拜上
二○一三年九月三日
朱正先生均此不另
叔河先生:
上次写信时,误将“河”字写作“和”,忙撕毁重写,嘱咐自己勿再写错,不料还是错了,昨得来信,自笑真是糊涂。人家往往恭维九十四高龄,头脑还清楚,只我自己心里明白,我正渐趋糊涂,往往写了半个字忘却下半个怎么写。知错而继续错,无错而自以为错,都是糊涂而不愿糊涂的可怜相。不知我前后共错写了几个“和”字,我还很好奇呢。
我认为病与老究竟不同。不论久病、多病,病是外加的,临时性的。可以治愈。老却是自身的,是生命日渐萎弱,以至熄灭,是慢慢吞吞地死。慢吞吞,一面死,一面还能品味死的感受。我鼻子失灵已多年,去年起,耳始聋,耳机只能扩大音响,失去韵调,从此与音乐无缘了,唯一的享受是看看书,但目力也在衰退。《偶然集》读得极有滋味,《念楼集》正在阅读,先谢谢赐书。您为我辨“名气小,坐小桌”之安,没有人能像您这样轻轻一句话,而劲道十足。您称赞《洗澡》,也很少人说我写爱情较深挚,心上很是感激,一并道谢。
您的爱人很可爱,我已感觉到她的可亲。
匆祝阖家欢乐
杨绛谨上
二○○四年一月二十一日大除夕
【名言名句】
论读书
“经常在书里‘串门儿’,可得到丰富的阅历,可以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读书如阅世,多读书可以变得更聪明更成熟,即使做不到宠辱不惊,也可学得失意勿灰心,得意勿忘形。”
论创作
“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就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创造的故事往往从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经验。”
论翻译
“我作为译者,对‘洋主子’尽责,只是为了对本国读者尽忠。”
论做人
“努力做一个不媚上、不欺下,谨守忠恕之道的正直诚恳的人。”
【杨绛生平】
1911年7月17日
杨绛出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是家中第四个女儿。
1928年
考入苏州东吴大学,后转至清华大学借读。
1935年
杨绛与钱钟书结婚,同年夏季一起赴英国、法国留学。
1953年
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1980年
她发表了长篇小说《洗澡》。
1984年
作品《老王》入选初中教材。
1985年
散文集《隐身衣》英译本出版。
2003年
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
2007年
再出版《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文图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央视、《新民晚报》、《北京晚报》、《广州日报》、《文史参考》
微视觉链接:致敬杨绛,她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先生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