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魂长留天地间——读祁念曾《苏东坡的故事》

  彭庆元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已是其最得意的作品,亦被世人誉为豪情诗人遭遇坎坷仕途的经典传记。但祁念曾老师几十年来潜心研究苏轼,笔耕不辍,在2020年宅家抗疫的日子里,祁念曾写出长篇传记文学《苏东坡传》,现又出版了《苏东坡的故事》。足见作者的文学胆识与丰厚功底。祁念曾先生在林语堂著作之外仍然写出他的新意来。

  祁著《苏东坡的故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苏东坡的风雨人生。以苏东坡在眉山、黄州、惠州、儋州等地的生活为时间线,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一生。第二部分,苏东坡精彩诗词赏析。选取苏东坡收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精彩诗词进行赏析,以帮助青少年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的背景与内涵。第三部分,附录,苏东坡生平年表。以时间为序,简介苏东坡为民、为官,以及诗文写作的情况。全书构思精巧,文字平实,图文并茂,故事性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赏析苏东坡人品、诗品的普及性读物。

  苏东坡仕途坎坷,一生九迁。为此,他在临终前写下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生于眉山,休于常州,一路迁徙,一路写作。《苏东坡的故事》一书非常巧妙地以苏东坡一生或为官、或被贬的地域为经,以此时此地的时政、社会、自然为背景,讲评苏东坡所到之处所写下的诗文。一首诗词,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路风景。

  眉山、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尽了杭州西湖的妩媚,从此,西湖有了“西子湖”的美称,与此同时,也开始了苏轼与朝云的爱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是何等的旷达高远,写尽了人间最美的乡情,成为千古绝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深刻隽永,极富哲理!苏轼笔下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也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的儿女柔情,还有那“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鲜美。

  处处无家处处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以山水为家,为老百姓修桥铺路,山山水水也以他为豪。如今在惠州,人们把从西村走到狮子山的一条长堤命名为“苏堤”。正所谓“东坡到处有西湖”。

  哪里才是苏轼杰作的诞生之地?祁念曾老师就是这样沿着苏轼走过的山山水水,让我们回到历史的场景,见证诗人“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苏轼为后人留下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共计近8000首(篇)。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长歌当哭当笑当喜当怨”“诗魂长留天地间”。

  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读懂苏轼,祁念曾老师选取苏东坡收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十五首诗词进行解读,并对重点、难点的字词注音注释。

  如读入选初中教材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一篇,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关于这首词,作者在该书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在黄州”一篇中也有过介绍。因“乌台诗案”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发配黄州。黄州地处偏僻,苏轼官微禄薄,生活极其困窘,其所居之“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其所食乃“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但黄州的荒凉和清贫生活,没有消磨掉苏轼乐观旷达的性格,苦中作乐,苏轼先后写下了《初到黄州》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诗词。“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前后两篇结合起来阅读,更能全面了解其写作的背景,为东坡先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困境的精神所感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诗与人生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境界。

  祁念曾老师的这种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不仅让苏东坡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也能让青少年们透过诗句更多地了解那个时代。读诗、学史、品人,可谓是一举三得。这也是该书最精巧的构思。

  (《苏东坡的故事》 祁念曾 著  2021年5月  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彭庆元】 【编辑:黄能】
关键词:苏东坡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