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刚刚来过这里|“端稳中国粮,盐碱地大有可为!”
黄河入海口,站在盐碱地上,一派绿意,撞入眼帘——昔日盐碱地,今朝“新粮仓”!
习近平总书记21日上午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同农技人员亲切交流。
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示范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罗守玉、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景海春,向总书记介绍了该盐碱地生态化利用、种业创新等情况。
罗守玉坦言:“看到总书记的笑容,我忐忑的心情一下子就释然了。总书记真的很有亲和力!”
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于2015年成立,总面积350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以盐碱地综合利用为基本任务,积极探索实践盐碱地特色种业、盐碱地生物农业等方面。这些年,土地含盐碱量大幅下降,农高区在盐碱地生态利用、耐盐碱植物育种、病虫害生态防控等方面取得进展。
一片滨海盐碱地,变身优质良田。示范基地总面积1.28万亩,已经成为黑小麦、藜麦、大豆等耐盐粮食作物和苜蓿、燕麦等耐盐牧草的种植基地,黑小麦亩产达到1200斤、藜麦亩产达到380斤、航天大豆亩产达到850斤。
“目前,咱们国家约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可利用的约有5.5亿亩。用好盐碱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总书记非常重视。”罗守玉激动地说,“总书记肯定了我们的做法,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战略!”
“总书记走到那边,轻轻取出几颗豆粒,仔细看了看。谈到大豆时,他讲得很专业。‘如何培育品种’、‘能利用多少面积’、‘怎样节约综合治理成本’……总书记问得很仔细。”沿着总书记走过的路线,罗守玉兴奋地回忆道:“总书记心系粮食安全,我们要加大研发力度,发展抗盐碱作物,端稳中国粮,盐碱地大有可为!”
习近平强调,黄河三角洲无论是生态保护还是农业开发,都有战略意义。土地资源是很宝贵的,抗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提高土地增量是很有意义的,对中国粮仓、中国饭碗也能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
“听说我们长期扎根这里,总书记肯定我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件事做得很好。总书记很重视盐碱地利用情况。我们将组织全院力量,强化科技创新,彰显科研工作者的担当。”景海春斩钉截铁地说道。他在示范区负责开展种业创新和草牧业全产业链科技示范项目。近几年,示范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56家高校院所合作,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承担实施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等重大科研项目。
放眼麦田,空无一人,唯有四辆农机来往穿梭。定睛一瞧,这农机造型炫酷,形似“变形金刚”。神奇的是,车上并无农机手,是如何运转的呢?
“在这呢!”中科院计算所高级工程师陈海华在旁,晃了晃手中的平板电脑,“我们研发的新一代智能农机,设计灵感来自科幻片,无人驾驶,远程遥控,不用到现场,在办公室就能操作。”
陈海华说,当时,他正在田间一角工作。总书记乘坐的车,恰好路过农机作业的地方,只见车子慢慢放缓了速度。“能让总书记看到我们的‘作品’,我们深感振奋,备受鼓舞!这是一种鞭策,我们责任重大,要继续加大设备研发力度,让智能农机‘大脑’更加聪明、‘身体’更加强壮,插上科技的翅膀!”
秋风拂过,万亩田野,泛起层层绿浪。牧草苗肥棵壮,藜麦长势正好,在阳光下愈显蓬勃生机。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