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血”需求依然强烈,银行密集获批发行资本工具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17日讯 据国际金融报消息 今年以来,各家银行“补血”动作频频。《国际金融报》记者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信息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15日,今年已有37家银行接到监管部门对其发行资本工具或二级资本债额度申请的批复。
在当前净息差承压、监管趋严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仍然面临资本补充的压力,发行资本工具正是用来补充外源性资本的“血包”,主要包括永续债、优先股(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债(二级资本工具)等。
专家指出,过去三年银行快速扩表使资本补充压力有所抬升,资本工具仍然会维持相对较强的发展势头,这也符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谈及的多渠道支持银行补充资本的原则。
多家银行获批“补血”
11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称,同意招商银行发行不超过1070亿元人民币的资本工具。11月6日的公告显示,烟台银行获批发行15亿元额度的资本补充工具。同日发布的另一则公告称,浙江金华成泰农商行获批发行不超过4亿元人民币的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并按照有关规定计入该行其他一级资本。
从统计情况来看,今年下半年的批文更为密集。自7月起,包括国家开发银行、招商银行等在内,至少已有25家银行获批发行资本工具。此外,记者从中国货币网公开信息发现,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国有大行也在下半年获批并发行千亿元的资本工具。
各家银行密集发行资本工具原因为何?“一方面,过去三年中银行的扩表速度较快,资本消耗下,面临的资本补充压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抬升。”光大银行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在采访中指出,“另一方面,许多资本工具基本都是默认每五年一赎回,明年到期量比较大,刚好是一个高峰期,今年提前发行一些资本工具也可以弥补明年的早期资本问题。”
王一峰指出,银行资本工具的补充既有利于夯实银行自身的资本实力、提升经营的稳定性,增强其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来说对市场也是有利的。“现在资本工具中的债券规模比较大,流动性情况也比较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王一峰表示,“资本工具仍然会维持相对较强的发展势头,这也符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谈及的多渠道支持银行补充资本的原则。”
商业银行仍面临资本补充压力
“根据《巴塞尔协议Ⅲ》的规定,商业银行需要满足资本金充足率要求,即银行资本金(包括权益和二级资本债券)必须高于银行经风险调整的资产总额的8%。因此当银行经风险调整的资产增加时,就必然需要补充资本金,这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自然商业行为。”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在采访中表示。
2021年1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原银保监会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对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更高的监管要求。其中,在最低层次要求中明确提出,2025年初,风险加权比率和杠杆比率应分别达到16%、6%,日期已然临近。
“对于大型银行来说,明年是全球系统重要性机构评估的最后一年过渡期,需要满足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指标的最低要求,而目前TLAC工具还没有进入试点阶段,当然要用二级资本工具或者其他资本工具来满足这一缺口。”王一峰对记者分析道。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正式稿实施以后,原有的超额贷款准备在补充二级资本的能力上会有一定程度下降,把超额贷款准备变成了超额资产准备,对二级资本充足率有一定的扰动。”王一峰指出,“银行近年来的扩表,核心一级资本主要靠内部留存,其他的资本工具也就必然面临着对应的补充需求。这种补充既要对冲掉即将到期赎回的量,还要满足下一个阶段发展的量。”
11月13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商业银行最新监管指标情况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资本充足率为14.77%,较上季度末上升0.11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9%,较上季度末上升0.12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36%,较上季度末上升0.08个百分点,但仍低于一季度末的指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