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非日记丨自己缝制纱布 手把手带徒弟
2020年12月9日 周三 弗里敦 晴
梁银华 中国(湖南)第22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队员
来塞拉利昂将近3个月了,这里有美丽的风景、原生态的海滩和热情奔放的人民,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里的医疗环境。
“不打无准备之战,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我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主任护师,也是一名手术室护士。来这里之前,我对这里的医疗条件早有耳闻,停水、停电、物资匮乏。所以,我在自己有限的国际航班行李里塞了N多根手术中所需要的可吸收缝线。来这里后,我又马不停蹄地在宿舍里缝好了手术中所需要使用的盐水垫、纱布等。这些物品在我们刚进驻医院时的一台剖宫产手术中派上了大用场。
手术室经常停水,没水,外科洗手和术后器械的料理都是大问题。我就趁着有水时贮存一大桶水。停电也是常态,头灯、手电筒、手机所有能发光的物品都成了我们的照明设备。没有术中止血用的纱条,自己动手剪。器械不够,就用类似的代替。消毒设备的灭菌效果不稳定,就进行两次消毒。没有什么我们解决不了的困难。
这里的医务人员队伍极不稳定。为了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我利用有限的时间,克服语言上的障碍,从手术室护士的职业荣誉感,到手术室工作制度,再到手术配合,以及手术器械的保养及灭菌方法和外科洗手的步骤等,我向塞方护士逐一讲解。通过我手把手地带教,他们无菌观念、操作技能都有了很大提升。
这里条件虽然艰苦,但我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牢记自己的“白衣外交官”身份,为搭建中非友谊的桥梁,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炎皇 整理)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