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癌症发病率蹿到排行第二了!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14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陶艳 刘丹)4月15日至21日是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记者今日从相关方面获悉,2022年,湖南省癌症防治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2015年-2019年,湖南省结直肠癌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已超过胃癌,排名第二,在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死亡率高居第二,仅次于肺癌。

  “结直肠癌的发生与人们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过度摄入酒精、过多摄入高脂肪、红肉等都是引发肠癌的高危因素。”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肿瘤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曹文表示。

  小伙腹泻被确诊肠癌,警惕这些身体信号

  23岁的小何是名货车司机,半年前,他开始出现腹胀、腹痛、便秘与腹泻交替等症状,他以为是“吃坏了肚子”,没有到医院就诊。近两个月来,小何的症状逐渐加重,有时一天腹泻七八次,左腹部还能摸到一个鸡蛋大小的硬块。半个月前,小何来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就诊,医生查体发现,小何的左腹部有个约3×5厘米的包块,经肠镜和病理检查,被诊断为乙状结肠腺癌(进展期)。

  “吃坏肚子一般是急性胃肠炎所致,只要纠正生理功能紊乱,腹泻便秘便会痊愈。但腹泻、腹痛、便秘同时也是肠癌的临床表现,要注意区分。”曹文表示,如果长期慢性腹泻,或者腹泻与便秘交替,要警惕肠癌的发生。此外,肠癌多表现为血便或粪便隐血阳性,这与痔疮便血极容易混淆,可通过便血颜色、便血量等来进行分辨。一般来说,肠癌导致的便血通常为血液和大便混杂,呈现暗红色血便、黑便等,痔疮导致的出血通常为鲜红色血液;肠癌便血量偏少,痔疮便血量偏多,表现为便后滴血或喷射性出血。

  当出现排便习惯、粪便性状改变,腹痛、直肠及腹部肿块,贫血、低热、消瘦等全身症状时,要尽早就医。

  肠癌需手术治疗,术后避免走入三个误区

  肠癌共分为四期,一二三期可手术治疗,一期肠癌5年生存率90%,二期为70%~80%,三期为50%~60%,四期为5%~10%。早期发现确诊肠癌后,经过手术治疗,及时对癌变部位进行切除,没有不良预后,则可实现长期生存。曹文表示,许多患者手术后在饮食、运动上往往容易走入以下三个误区。

  误区一,术后不能吃“发物”。其实“发物”是一个流行于民间的词汇,其定义模糊。中医没有癌症患者忌食“发物”的说法,而是强调要根据患者的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食物进行调护,即辨证施食,因证忌口。

  误区二,术后要大补。对于肠癌术后患者,家人都会给他们做很多滋补的食物或用上各种补药。实际上,肠道是空腔脏器,术中出血量不会很多,肠癌术后恢复的关键是尽早恢复肠道蠕动,没有必要大补。

  误区三,术后禁止运动。肠癌术后如果完全恢复,应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动则有益。剧烈运动不完全禁止,看每个人的耐受力,如果患者年纪较大,或是65岁以上者,不建议剧烈运动。

  这些生活习惯导致肠癌高发,四点可预防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最易诱发肠癌,这也是肠癌发病人群趋向年轻化的重要原因。”曹文说,上述患者小何,每天要吸半包烟,常喝碳酸饮料,爱吃火鸡面、烧烤等辛辣、刺激食物,平时很少运动,熬夜是家常便饭。殊不知,吃辛辣食品、喝碳酸饮料、熬夜等,会导致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紊乱,过度摄入酒精会使肠道受到持续的刺激,过多摄入高脂肪、红肉等食物会导致饱和脂肪酸停留在直肠的时间较长,这些生活习惯都与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膳食纤维不足或患有长期慢性腹泻、慢性便秘、慢性阑尾炎、慢性胆囊炎等,炎症性肠病及有肠癌遗传家族史的人,也都是肠癌的高危人群。

  预防肠癌,曹文建议:

  1.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含纤维丰富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和谷类,选择优质蛋白饮食,少吃脂肪和油脂类食物。

  2.保持规律的排便习惯。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都是引发肠癌的高危因素,预示这部分人肠道微生态是紊乱的,应保持定期规律排便。

  3.戒烟、戒酒,坚持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4.定期体检。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50岁以上人群每年定期复查一次肠镜。针对有息肉的人群,可以在做肠镜时处理掉息肉。如果第一年做肠镜发现息肉摘除后,第二年必须再做一次,如果不再存在肠息肉了,可以隔3年再复查。

【作者:杨蔚然 陶艳 刘丹】 【编辑:张日】
关键词:肠癌 湖南省中医院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