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 《金刚川》的诗意与现实
■乔宗玉
如果没有观看电影《金刚川》,我对1953年抗美援朝最后一战——金城战役的了解,可能仅限于革命京剧《奇袭白虎团》。金城战役我志愿军以勇敢无畏的精神,直接把南朝鲜和美国的军队打到了谈判桌上,签署停战协议。同时,这也是中国军人的一次扬眉吐气,列强不敢用东亚病夫的目光轻视我们。
拍摄《金刚川》,从筹备、开拍到后期制作,仅仅花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导演郭帆、管虎、路阳便为观众呈现出一部讲述金城战役中战士们架桥、护桥,夜渡金刚川的电影。影片采用四段式,从普通士兵、美国飞行员、高炮班、“桥”四个不同的视角,如四重奏,呈现这场激烈的战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青天。
之前,管虎导演的电影《八佰》,从平凡士兵的角度切入战争主题,此次《金刚川》也不例外。一群来自天南地北的人,组合在同一支部队,为共同的目标浴血奋战,这似乎已成为管虎的风格。而战争的场面,则是一不留神灰飞烟灭,漫山的草木也好、血肉之躯的人也好,一瞬间生命消失。能够支撑士兵们继续战斗的精神力量,那就是信念——保家卫国以及为战友复仇!
影片中,高炮班关班长和小兵张飞的袍泽情贯穿影片始终。抗美援朝中,我们志愿军战士用高炮打落美军飞机,是史实。关班长没有执行上级的决定,自己留在发炮的显要位置,让张飞去驻守隐蔽位置。面对自己的师傅如此任性,张飞无可奈何,也明白关班长对自己的保护。在关班长成功击落敌机后不久,他和战友们遭遇美军飞行员的报复性轰炸,全部牺牲。
张飞一手、一脚也被炸断,仍然选择孤身复仇。这一段戏,尽管导演很用心,演员很投入,拍得很壮烈,但观众还是会感觉有些不真实。因为现实生活中,一手、一脚全部被炸断,人会大量出血,乃至休克,几乎不大可能有毅力自我包扎,然后前行,再独自装弹、发射……虽然我理解导演的用意,也许是想像戏曲舞台上罗成盘肠大战那样,体现英雄的悲壮勇毅,可换到现代机械化战争场面,张飞之死显得不那么真实。
此外,那个面容清秀的年轻女通信兵虽然出场不多,但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她跑去给领导送信,寥寥几句话,转瞬被炸,躺在破败的桥上,脖子上一抹血迹。她的小老乡战友总在远处默默关注着她,内心或许对她有喜欢,期待战后能够交往,情绪瞬间激动,燃起复仇之心……这也是一种深深的袍泽之情,让人感动。
影片最后一个段落“桥”,运用了很多话剧舞台上的调度。在活下来的一个小战士幻觉中,那些已经牺牲的战友一个、一个跑过了金刚川,而底下是士兵们用身体架起来的桥,如塑像一般。这样的意象化表达,渲染了一种诗意现实主义情绪。
影片末尾,歌曲《我的祖国》钢琴乐声响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永远铭刻在人类和平、发展、进步的史册上!我们要永远铭记那些为保家卫国牺牲生命的战士!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