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 电影《夺冠》:在风起云涌中崛起

  ■乔宗玉

  电影《夺冠》开篇,列出“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一行字。接着,空镜头里,蔚蓝的天空中飞翔的海鸥,自然让我想起1981年张暖忻导演的以中国女排为题材的电影《沙鸥》,这不妨看作是同题材影片《夺冠》的导演陈可辛对张暖忻前辈的致敬。

  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张暖忻选用了许多非职业演员出演《沙鸥》,女主角沙鸥的扮演者常珊珊为郎平推荐的北京女排队员。三十多年后,陈可辛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选用大量非职业演员出演《夺冠》。扮演青年郎平的,是郎平的女儿、从小在美国长大、担任斯坦福大学女排主攻手的白浪。此外,惠若琪、朱婷、张常宁、袁心玥等我国排球名将在片中扮演现实中的本尊。可以说,电影《夺冠》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色彩之外,融入了纪录片的特色,增强叙事的真实感与历史的厚重感。

  《夺冠》由郎平与陈忠和三十余年相知相交的知己情谊展开故事,重点围绕1980年日本世锦赛中日决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美决赛、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巴决赛,数次背水一战,歌颂了几代中国女排队员的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

  陈可辛运用了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等手段,展现时代特点,形成一种反差。改革开放之初,当同龄人看着电影《庐山恋》,提着录音机在街上扭迪斯科的时候,中国女排队员们没日没夜地在球场艰苦训练。1981年出征前,青年郎平与陈忠和在首都机场喝着上海牌咖啡告别,与2016年出征前,中年的他们在首都机场喝咖啡告别的情景,体现出不同的人生况味。尽管境遇不同,他们却有着共同的“冠军梦”,有着“老女排”的荣耀感。尤其,1981年漳州排球训练基地墙壁上,“老女排”留下一个个深深的球印,让2016年来到这里训练的“新女排”触摸到历史、触摸到女排精神,终于懂得了自己为什么打排球!

  影片前半段讲述“老女排”故事,主教练袁伟民对大家说道:“不是你,不是我,是我们!”可谓概括了“老女排”像一家人一样的团结协作精神。开始时彼此配合的不默契,到后来赛场上的珠联璧合,每一个球员都为金牌付出了汗水。后半段,中国女排遭遇低谷,面临挑战。郎平从球员转变为主教练,经历了被误解、一败再败,种种不顺心,但“铁榔头”不愧是“铁榔头”,她作为球员是世界顶级的,作为教练同样也是“王者”。诚如郎平所言,“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因为郎平,中国女排有了全新的训练方法与管理模式,首发制代替了过去的“家人制”,使对方无法对我方进行针对性训练,出奇制胜。

  影片让我感触很深的,不仅仅是中国女排,还有上世纪那些对排球运动做出杰出贡献的国外排球名将,像海曼、江上由美。海曼有“世界第一炮手”之称,江山由美的拦网、发球独树一帜。片中,青年海曼特地跟郎平打招呼,当郎平告诉她,自己每天按照海曼的高度训练,海曼友好地对她说道:“也许你没有我跳得高,但你一定比我打得好!”这句话,体现出海曼作为世界一流球星的胸襟与为人的友善。如今,海曼、江上由美已经先后去世,对于与她们“生死”对决过的郎平、陈忠和来说,那份既是对手,又是故人的情感,一言难尽。同时,也让我感到,不论你曾经多么恐惧一个人,或者多么视对方为神一般的存在,对方也逃不过生老病死。斯人已逝,自己还在尘世浮沉,这便是千变万幻的人生之旅。

【作者:乔宗玉】 【编辑:黄能】
关键词:影评 中国女排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