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读《禹王书》三叹

  ■胡潇 胡秉俊

  展开冯玉雷的小说《禹王书》,一种强烈的古老文化气场扑面而来,似有绵绵不绝的洪荒之力奔涌着。我们采取读史书的方法,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在沉浸感动之间,穿插着查阅资料印证、辨析一些问题。掩卷回味,感慨万分,余音绕梁、一咏三叹。

  一、《禹王书》的宏大叙事

  《禹王书》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大手笔之力作。时间跨度之大,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神话传说,到禹继舜位建立夏朝;地域范围之广,西至昆仑,东达海滨,北望燕山,南抵南海,居九州环顾四方,乃至辐射西亚、东南亚;人物形象之众,涉及近百个有名有姓的人物,有所描写刻画的人物形象就有仓颉、脩己、夸父、嫘祖等40多个;故事情节之多,几乎涵盖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全部神话传说;涉及史料之丰富,可以看出《山海经》、《尚书》、《楚辞》等等。

  《禹王书》洋洋大观,百科全书式的图景,却并非简单排列组合。作者把散见于庞杂图书资料中的故事和人物,围绕着大禹和女娲(女娇)的形象塑造,打通时空精心编织在一起。从材料的选取,到故事情节的展开和衔接,再到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成长,所谓选择性叙事和想象性叙事在小说中有机统一,充分展示了作者冯玉雷深厚的文化积淀、精心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于这种重构历史和传说的文学化叙事,评判标准不能简单化强调“客观”“真实”,应该是建立在当代人类认识水平之上的充满理性光芒的哲学思考。

  二、《禹王书》独具特色的写作手法

  《禹王书》的书写,是颇有冯玉雷个性特点的“这一个”。作品塑造出诸多英雄形象,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对《禹王书》而言,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是历时13年治水的大禹和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创世女神女娲。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形象,其精神也是民族精神的源头。

  《禹王书》虽然在宏大的背景下叙事,但不影响其细腻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以及具有冲击力的场面描写和画面感,还有其诗意语言的音乐性。第一章中有一段惟妙惟肖、入木三分的描写:“脩己步履蹒跚,跌跌撞撞,艰难迈出破碎步伐。坎坷阻挡,她重重摔倒。喘息片刻,向前爬几步,歪歪斜斜站起来。站而未稳,趔趔趄趄,向后倒去。她慌乱挥舞双手,试图抓住云朵或鸟翼,都滑脱了。她仰天摔在地上,磕碰,磕碰,碰出金星无数。短暂头疼夹杂着短暂眩晕。她爬起来,晃晃悠悠站稳,踉踉跄跄向前。迈出几步,被裸露树根绊倒,磕、磕、磕、碰、碰、碰,向前栽倒,脸触碰地,鲜血直流。她气息奄奄,昏厥过去……”

  历史和神话传说题材,与现实题材作品相比,更强调走进去和跳出来的有机统一。作者既要置身其中,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又要能以局外之身站在一个高度,观察关照以及引领带动读者咀嚼反思。这既要求高超的匠心手艺,也要有理性思辩的高度和境界。

  三、作者铢积寸累、困知勉行的执着令人感叹不已

  近二十年来,我们见证了冯玉雷创作《敦煌百年祭》《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敦煌遗书》《野马,尘埃》等作品。冯玉雷的文化功底,当然主要来自他勤勉和孜孜以求,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因素,就是甘肃深厚的文化底蕴。甘肃是华夏民族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甘肃以其文化上的多元性、包容性、渗透性、融合性,承载着华夏文明数千年的深厚积淀,融汇着古今中外多种文化因素的丰富内涵。

  冯玉雷的作品文脉充沛,感情炽烈,意象磅礴,不简单拘泥于史料,他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往往突发奇想,作品原创性很强,常常令人耳目一新。他的作品中,对世俗的不屑、愤懑和对大自然的敬畏、对英雄人物的讴歌并存。我们觉得他有时就像在荒野中摸索前行,有时又如在荆棘中挥舞着刀斧要开辟一条通途,他身上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借用《后汉书》的话,“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

  当然,作品也并非完美无瑕。脩己自幼孕育禹的想象或有些过头,此女娲与彼女娲原本不是一回事,还有个别人物关系变化略显随意,这些也许有缩略本没有交代清楚的缘故。但瑕不掩玉,因为这是一部极具冲击力的震撼人心的大作。

【作者:胡潇 胡秉俊】 【编辑:黄能】
关键词:书评 禹王书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