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因爱而生——读《论爱与生命意义》

  ■刘树源

  爱与生命意义,这样的议题似乎随处可见、张口就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笔者最近读到的一本书《论爱与生命意义:一项分析伦理学研究》,是青年哲学家谭杰博士的新作。初见这个题目,多少会激发了人们对于爱与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只不过诚如书中所言,普罗大众、业余爱好者与哲学学者对待本书议题的态度多有不同,或者置之不理,或者浅尝辄止,或叶公好龙,或抱着严谨的态度,试图循着作者的论证路径,探究作为生命意义的爱的范式。

  哲学著作总会让人望而生畏。但现代哲学早已面向实事本身、复归言说哲学问题本身。本书以哲学讨论的方式论证和阐述这一命题:爱的价值构成一个人的生命意义,这种生命意义和快乐、道德并列。在本书中,读者可以目见大量日常语言和日常生活场景。真理往往单一又高高在上,但每一句情话都有它当下存在的意义。

  “生命意义与快乐、道德等价值相比是否有其独特之处?生命的有限与时空的无限之间的悬殊对比,是否导致了生命的无意义?有意义的生命是否仅意味着主观上的兴趣?抑或生命意义同时也具有某些客观性含义,意味着我们需要对他人和世界有所言说?”通过剖白这些议题,作者希望大众能反思对自身实践活动至关重要的价值。

  在不少老派的国人眼中,爱与生命意义是剥离的。 “贾府的焦大,是不爱林妹妹的”,由于民族性格和文化背景不同,相较于欧美人而言,内敛的国人从不轻易言说爱。“爱在我心口难开”,除非热恋中的男女,“love you”(我爱你)也不似“你好”“谢谢”这样的日常用语。“爱江山不爱美人”,由于现实的考量,人们甚至不常把爱情欲求、生命意义挂在嘴边。如本书所言,人们可以选择做一个享乐逐利的凡夫俗子、一个修身寡欲的道德君子,很少处于两者之间做有爱有追求的赤子。

  然而人生在世,不经历爱与被爱是孤独和可怜的。渡边淳一曾呼吁身处儒家文化圈的东方人,“正视人类自身的直觉,欲不污秽,爱不凄楚”。在人们的视域中,即便在边缘和夹缝中,爱也是切切实实存在。抬眼正视,才明白自身与他人、集体、行业这些爱的对象共情,情感、行动和价值判断相互关联,共同栖身于世,“在世界中心呼唤爱”。

  每一位读者的境遇和遭际总在变化,轰轰烈烈也会归于平平淡淡,少年时的理解不同于三十岁壮年的理解。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哲学研究常读常新,新的体悟或许在明日发轫。

【作者:刘树源】 【编辑:黄能】
关键词:书评 爱 生命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