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枢专栏 | 西山先生
长沙市西文庙坪历史文化街区东侧原有一座“西山先生祠”,祭祀的是南宋理学家真德秀。旧址毁于1938年长沙大火。
真德秀(1178—1235),字希元,号西山,学者尊称他为西山先生。建州蒲城(今属福建)人。自幼聪颖,“四岁受书,过目成诵”。早年从游朱熹弟子詹体仁。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及第,入仕任南剑州(今南平)判官。嘉定八年至十五年(1215—1222年),历任太常少卿、江东转运副使,知泉州、隆兴、潭州,迁礼部侍郎。宝庆元年(1225年),奸臣史弥远掌朝政,以官爵利禄笼络士人。真德秀毅然辞职,表示要“使庙堂知世亦有不肯为官之人”,又上奏:“国耻不可忘,邻盗不可轻,幸安之谋不可恃,导谀之言不可听,至公之论不可忽。”慷慨激昂,表现出耿直正派的品德。绍定五年(1232年)重获起用,以福建安抚使知福州。端平元年(1234年),入朝为户部尚书,改翰林学士。端平二年(1235年)拜参知政事,旋病逝,谥“文忠”。在学术上尊崇朱熹,自谓“尝私淑而有得”,是南宋后期著名的理学家。在地方时重视人伦教化,颁行一系列仁政。有《西山集》等行世。
嘉定十五年(1222年),真德秀受命以湖南安抚使知潭州。他来长沙后,锐意革除积弊,推行“罢榷酤,免和粜”,以苏民困。在任期间改酒类专卖为收商税通商,取消田税正额之外的苛捐杂税。立惠民仓,重建社仓,储谷九万五千石。在青黄不接时,以平价卖给缺乏粮食的百姓。又谕所隶县均设社仓,以致赈恤机构遍及乡间,被百姓称之为“活佛”。
真德秀在湘任上,以整饬吏治、抚恤民生、安定社会为己任,以“廉、仁、公、勤”四字勉励僚属,即“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为此,他特地写下著名的《咨目呈两通判及职曹官》一文,与僚属互勉。
文中对他的“四字箴言”有深刻的论述:首先要廉,凡名士大夫者,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虽有其他的优点,也莫能自赎;第二要仁,为政者当体天地生万物之心,与父母保赤子之心,有一毫之私心,便不是仁,有一毫之忿疾,也不是仁;第三要公,为官要公正、公平,他认为公生明,私意一萌发,是非便会易位。第四要勤,当官者一日不勤,其下必受其弊,他批评当时官员诗酒游宴成风,致使政务多疵,人民受害,不可不审。
这种思想还反映在他在长沙湘亭所写的《春日以诗谕属》诗中,诗曰:
从来官吏与斯民,本是同胞一体亲。既以脂膏供尔禄,须知痛痒切吾身。此邦自号唐朝古,我辈当如汉吏循。今日湘亭一杯酒,敢烦散作十分春。
长沙“老龙潭”这个老地名留下了真德秀爱民的印记。老龙潭在南门外妙高峰南侧,古代是一片泽国,旁有锡山。明崇祯《长沙府志》载,山上有龙王庙,相传祷雨多应。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夏,长沙久旱不雨,已在潭州任上两年的真德秀忧心如焚,乃祀太乙真人于岳麓山望江亭。当晚大雨倾盆,下了十刻之久。先生欣然曰:“洋洋湘流,神龙逌宅。盖哀斯人,亟沛之泽。膏我田畴,活我黍稷。庙于江神,维以报德。”再过十日,又下了一场大雨,长沙通守张侯国遂筹划在“面苍峦,俯碧流”的原龙王庙旧址新建龙王祠。当年十二月祠告成,真德秀为之作记,并作《龙王祠歌》。从此,老龙潭的名声流传更广,后世每逢天旱,百姓莫不向老龙潭求雨。歌曰:
龙之潜兮幽幽,或江而潭兮或山而湫。謇何为兮安卧,不我民兮肯顾。忧旱熯兮良苦,岁将饥兮谁愬。迟龙君兮不来,极予目兮湘浦。龙之升兮云从,变化欻砉兮有雷有风。腾百川兮雨四极,膏大田兮稼滋。殖崇崇兮新宫,觞豆洁兮粢盛。丰冀龙君兮我飨,胙我民兮无穷。
真德秀在潭州任上十分重视教育,写有《潭州劝学文》和《潭州示学者说》,强调 “培养义理之源,务求有用之实”“理不可以不穷,性不可不尽”。宋代州学多次扩修,规模最大的一次在绍定元年(1228年),由知州、资政阁学士曾孝序主持,真德秀为之作《潭州大成殿记》。记曰:“彻其陪厦,敞为新宫,凡二十有六楹,昔之暗郁,倏焉亢爽,列戟之门,学匾揭焉。”
真德秀视长沙为第二故乡,编纂有《星沙集志》一书,惜已失传。
湘城士民感佩其作为立生祠以祀。在当时,为健在的人立祠堂是极为罕见的。祠南城墙上嵌刻有《西山先生碑记》。碑记上镌刻一首佚名诗:
举世知公不爱名,湘人苦欲置丹青。西方又出一活佛,南极今添两寿星。几百年方钟间气,八千春愿祝修龄。不须更作生祠祀,四海苍生口是铭。
明末清初西山祠已荒废,清光绪《善化县志》载,嘉庆八年(1803年),“着天妃宫僧侍奉香火”,浏阳张自灿捐银二百五十两,善化王澍捐银一百五十两,别建西山先生祠于路边井李忠节公(李芾)祠旁。光绪元年(1875年)湖南布政使涂清复建西山祠于西文庙坪侧。其实,盼其“德政”乃士民重建西山先生祠的初衷,有当时诗人张先骏《西山先生祠》诗为证:
斜日荒烟认古祠,何人不读谕僚诗。流风此后谁兴起,湘水重摩德政碑。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