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枢专栏 | 王阳明湖湘之旅

  明代正德初年,一代理学宗师王阳明从被谪贬到重新起用的往返途中都经过湖南,并在长沙留下了足迹和诗篇。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阳明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驿丞。正德三年(1508年)春,王阳明从江西进入湖南,先在醴陵靖兴寺和泗州寺讲学,然后来到长沙,停留了八天。

王阳明画像

  王阳明(1447—1516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在故乡阳明洞筑室讲学而称名阳明先生。他继承和发展了南宋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认为“良知”即是天理,从而创立了“致良知”学说。在此基点上,他否定程、朱“知先行后”的观点,提出“知行合一”“以知代行”思想。王守仁所处的明中叶,社会矛盾尖锐激化,而作为官方哲学的程朱理学已趋于僵化,成为一种应付科举的章句之学,这为阳明心学的兴起提供了社会基础,因而很快风靡全国。随着王守仁的足迹,阳明心学也传入了湖南。

王阳明书法

  据清康熙间长沙府同知赵宁修纂的《长沙府岳麓志》“迁谪三公传”载:守仁“谪贵阳,道经长沙,泛湘沅,吊屈原,寓岳麓,为朋徒斤斤讲良知之学。是时朱、张遗迹久湮,赖公过化,有志之士复多兴起焉。”王阳明是否在岳麓住宿和讲学,尚无其他典籍佐证。但据王阳明《长沙答周生》诗,他抵长沙后第三天,当“晓来阴翳稍披拂”时,王氏“便携周生涉江去”,游览了麓山寺、道乡台、岳麓书院及柳溪、梅堤、西屿诸名胜。这天雨过天晴,他心情特别开朗。王守仁虽不同意朱熹、张栻的某些观点,但对朱、张仍充满尊敬之心,兴致勃勃地瞻仰了当年朱熹和张栻在岳麓书院讲学的遗迹。他在诗中写道:

  林间憩白石,好风亦时来。春阳熙百物,欣然得予怀。缅怀两夫子,此地得徘徊。

  王阳明还特地拜谒了赫曦台。那时,赫曦台位于岳麓山禹王碑之下。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自闽来访张栻,讲学岳麓、城南书院达两月之久,与张栻同居一室,同渡一舟。常晨起登岳麓山观日出,每见旭日腾空、霞光万道,万物沐浴在朝阳之中,一派生机,命名岳麓山顶曰“赫曦”。张栻筑台,朱熹题额,作跋以碑记之。王阳明振衣登上赫曦台,诗兴大发,留下《登赫曦台》佳作:

  隔江岳麓悬情久,雷雨潇湘日夜来。安得轻风扫微霭,振衣直上赫曦台。

岳麓书院赫曦台 陈先枢摄

  王阳明在岳麓书院活动虽然很短暂,却导致了岳麓书院又一个学术繁荣期的到来。王阳明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王乔龄、季本、罗洪先、张元忭、邹元标等先后来岳麓讲学。王学在岳麓书院的传播,不但没有排斥湖湘学,相反湖湘学仍被尊为岳麓的学统。

  如果康熙《长沙府岳麓志》记载“寓岳麓”有误的话,王阳明在长沙到底住在哪里呢?康熙《长沙县志》称,“阳明寓寿星观。”这一说法也能在王氏《长沙答周生》诗中所说“旅倦憩江观”,得到印证。

长沙寿星街 陈先枢摄

  明《一统志》载,寿星观“初在府城驿步门(大西门)内,本朝洪武(1368—1398)初徙通货门内”,即今寿星街、玉皇坪一带。就是游岳麓的那天,王阳明渡过河来,长沙城内已灯火阑珊,因寿星观地处曲折小巷中,王阳明几乎忘了“归路”。但他忆及当日的麓山之游,意犹未尽,写下《游岳麓书事》一诗,留下“寿星观题壁”的佳话。诗中说,他夜宿寿星观,酣睡中,突下倾盆大雨,“晓闻檐声复如注”,把行李都淹了,但他毫不在意,声称“行李虽淹吾不恶”,对寿星观充满好感。诗的结尾云:

  入舟暝色渐微茫,却喜顺流还易渡。严城灯火人已稀,小巷曲折忘归路。仙宫酣倦成熟寐,晓闻檐声复如注。昨游偶遂实天假,信知行乐皆有数。涉躐差偿夙好心,尚有名山敢多慕。齿角盈亏分则然,行李虽淹吾不恶。

  几天后,王阳明离别长沙,乘船沿湘江北上,经洞庭湖,溯沅江西上,经沅陵、辰溪等地,然后由沅江支流进入贵州。一路上写有《罗旧驿》《沅水驿》《兴隆卫书壁》等诗。罗旧驿即今芷江县的罗旧;《沅水驿》中提到的沅州就是今日之芷江;兴隆卫即今芷江的新店坪。过了兴隆卫,不远就到贵州玉屏了。

  到龙场后,王阳明筑草棚栖身,因穷荒无书,日绎旧闻,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后人称之为“龙场大悟”。又创龙岗书院,为开化西南首举。次年应聘主府城文明书院讲席,始宣讲“知行合一”,学转陆九渊,渐自成体系。

  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伏诛,王阳明被召任江西庐陵县令。是年春,王阳明东归经过湘西北一带时,留下了许多诗词。

沅陵龙兴讲寺 陈先枢摄

  过辰州(今沅陵),受郡守于虎溪之请,讲学月余,并留诗龙兴讲寺壁间:

  杖黎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是惠休?云起峰头沉阁影,林疏地底见江流。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青闲欲满洲。好景同来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

龙兴讲寺王阳明石雕像 陈先枢摄

  除去了心头之祸,王阳明心情格外地好,一路题诗不断,又在常德城西沅江畔写下《德山寺次壁问韵》:

  乘兴看山蒲暮来,山僧迎客寺门开。雨昏碧草春申墓,云卷青峰善卷台。性爱烟霞终是僻,诗留名姓不须猜。岩根老衲成灰色,枯坐何年解结胎?

常德德山寺 陈先枢摄

  在汉寿,王阳明游览了净召寺,在“草圣”张旭墨池边,写下了《墨池遗迹》:

  千载招提半亩塘,张颠遗迹已荒凉。当时自号书中圣,异日谁知酒后狂。骤雨颠风随变化,秋蛇春蚓久潜藏。惟余一派涓涓水,流出烟云不断香。

  随后,王阳明继续乘船南下,眼看再次行近长沙。此时他心情已不同于来时,一路看山望水,陶醉于沅湘的美景之中,《三山远眺》就是这种心情的写照:

  南望长沙杳霭中,鹅羊只在暮云东。天高只橹哀明月,江阔千帆舞逆风。花暗渐惊春事晚,水流应与客愁穷。北飞亦有衡阳雁,上苑封书未易通。

湘江河畔鹅羊山  乔育平摄

  诗中“鹅羊”,乃位于长沙城北湘江之滨的鹅羊山。山多奇石,或踞或立,远望如鹅如羊,故名。唐杜光庭著《洞天福地记》将其列为道教第二十二福地,为“许君斩蜃处”,又传为成少卿升仙之处。旧有仙坛、炼丹台、鹅羊观。王阳明久闻鹅羊山盛名,这时天已黄昏,于是上岸歇宿于鹅羊观,写下了《鹅羊山》一诗:

  福地相传楚水阿,三年春色两经过。羊亡但有初平石,书罢惟笼道士鹅。礼斗坛空松影静,步虚台迥月明多。岩房一宿犹缘薄,遥忆开云住薜萝。

  转眼又到醴陵,故地重游,感慨万千,作《泗洲寺》曰:

  渌水西头泗洲寺,经过转眼又三年。老僧熟认直呼姓,笑我清癯只似前。每有客来看宿处,诗留佛壁作灯传。开轩扫榻还相慰,惭愧维摩世外缘。

  王阳明第一次过醴陵时,也写有《过泗洲寺》,诗中有“风雨偏从险道当,深泥没马陷车厢”之句,心情沉郁而苍凉。而第二次过醴陵再作《泗洲寺》诗,老僧熟认,笑我清癯,开轩扫榻,诗留佛壁,则是一派欣喜景象。他还在靖兴寺旁的渌江书院讲学,留有《过靖兴寺》诗二首,发出“别作人间境界看”的感慨。

醴陵渌江书院 陈先枢摄

  不久,王阳明离开醴陵往萍乡进入江西,终于到达庐陵县。同年(1510年)十二月,调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正德七年(1512年)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

【作者:陈先枢】 【编辑:黄能】
关键词:陈先枢专栏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